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教育基本理論下教育改革作用方式探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第一,教育基本理論為中國教育改革進行價值批判與反思。教育基本理論承擔著對教育改革問題進行價值判斷和批判反思的重大任務。教育基本理論通過理論研究批判了片面追求升學率、“應試教育”、學生負擔過重等問題,提出了以素質教育引領學校實踐的改革對策。教育活動歸根到底是培養人的活動,功利化的教育追求、單一化的教育目標、標準化的教育內容及選拔性的教育手段扭曲了人的身心發展。教育必須回歸到培養人,才能真正促進社會的發展,必須從教育的本質理論和功能理論中尋找正確的理論指導。第二,教育基本理論為教育改革的方向提供了理念引導。教育改革的成效取決于改革的方向。教育基本理論的重要任務是對教育改革方向的引領,這些引領包括: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三個面向”、教育優先發展、素質教育、教育公平、均衡發展、提高質量等。無論是1985年頒布的《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1993年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還是1999年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2001年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2010年頒布的《教育規劃綱要》,這些里程碑式的政策的出臺都與教育基本理論發展密切相關。這些政策的形成與教育基本理論對“應試教育”的批判、對教育質量、教育公平、教育創新、教育體制等的研究密切相關。第三,教育基本理論為中國教育改革方案提供策略支持。教育基本理論固然要遵循理論理性,遵循理論發展的一般邏輯,但在發展的過程中并沒有忽視實踐,而是以理論的方式關注著教育改革的方案,為方案提供策略支持。教育基本理論為中國教育改革提供了在制度安排、資源配置、實踐構想等方面的策略支撐,提出的提升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建設學習型社會、優先發展教育等系列主張都具有鮮明的實踐取向。研究者以“局外人”的視角進行中國教育政策分析,監控與評估政策執行的效果等,以“局內人”的視角關注著教育世界的運轉,為中國教育改革策略提供恰當的知識論立場。這些都體現了教育基本理論研究者的本土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2教育基本理論對教育改革作用方式的實現路徑
第一,放眼世界,提出了教育學的新話語。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教育基本理論突破地域限制,著眼于教育學的全球發展。關注世界各國尤其是歐洲、北美、日本的教育學學科發展狀況,關注外國教育學對中國教育學的影響。研究者還引進其他學科的話語,促進了教育學的話語新生。第二,縱觀歷史,推進教育學學科體系的建設。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教育基本理論反思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學術派別教育學研究的方法論,研究者采取了理論與實踐互相觀照、知行合一的學科建設立場,通過關注中國本土教育實踐、反思教育理論本體,力圖提出有理性穿透力、有普遍說服力的學科體系。同時,注重與其他學科的對話與交流,努力在與諸多學科的對話中堅持教育學自身的學術立場。第三,創生概念,從多個視角反思教育學的學科發展。在促進學科發展的過程中,教育基本理論研究者們也提出理論原創、理論思維、方法論、理解方式、學科立場等概念來分析教育學研究的特殊性,凸顯教育學的學術地位。這些概念成為教育基本理論分析教育學學科發展的重要工具和理論視角,在豐富教育基本理論自身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學科的發展。第四,問詢改革對象。理論研究者在推進改革過程中,雖更多借助了教育行政部門的權威力量,但比較缺乏針對教育改革問題與改革對象———學生及學生家長的溝通。在當下的教育改革過程中,學生及學生家長所代表的民眾力量仍處于弱勢地位。教育改革要讓學生及其學生家長的利益得到表達,成為其利益代言人。第五,恰切推進改革。(1)教育改革的推進主體在改革推進過程中不能操之過急。強行加快改革速度,往往會對實踐者造成緊逼性和壓迫感,致使其產生抵觸情緒而“欲速則不達”。(2)對學校個體而言,改革初期參與和熱心改革的實踐者只能是少數。即便改革行進到一定階段,也不可能出現“全體實踐者在改革大潮中縱橫馳騁”的局面。總之,理論研究者的理性態度貫穿改革進程始終,支撐著改革的順利推進。第六,參與行動研究。長久以來,教師始終是以被改造和被發展對象的面目存在于學校場域。事實上,學生發展絕非教師的單方責任,而是研究者和教師在學校發展平臺上通過平等合作———“研究者學習實踐使理論成熟、教師學習理論使實踐有效”的互助關系得以實現。理論研究者便不應是學校的“局外人”和“客人”,他們在學校的聽課、座談、研討等一切活動都應是“當事人”和“主人”本該具有的日常行為。
3結語
教育改革是極為復雜的社會實踐活動,關涉一代甚至幾代人的成長,需要熱情和激情,更需要智慧和理性。只有時刻保持冷靜自知,研究者才能克服種種困難,真正成為教育改革的促進者。在教育改革中,研究者引領是時代使然,也是研究者承擔的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面對這種責任和使命,研究者更需要有冷靜自知的智慧,從而盡最大可能為推進教育改革發揮一己之力。
作者:陳愛民 單位:青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