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新型城鎮化農村教育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新型城鎮化對農村教育的作用
在新型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道路上,農民的素質也即農民個人文化水平的高低,顯得尤為重要,呼喚著農村教育的發展。但是,隨著新型城鎮化步伐的加速和交通的發達,大量的農民都不再愿意生活在農村,追求城鎮更為豐富多彩的生活。這使得我國農村現在雖地廣卻人稀,目前,農村剩下的基本都是老弱婦孺,大量耕地荒廢、閑置,農村的學校更是一片荒涼,學校班級合并現象已經習以為常了。優秀教師少之又少,更奇怪的一個現象是教師隊伍“陰盛陽衰”,比如在江西九江市的某些農村中小學校,年輕漂亮、素質較高、工作穩定,昔日十分“搶手”的女教師,如今竟也越來越“愁嫁”了,農村學校女教師進入“剩女”的群體越來越多。這種現象有礙于農村師資力量的建設,倘若不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將會使得以后的農村教師越來越少。從某種意義上說,新型城鎮化速度過快,不利于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
2.農村教育對新型城鎮化的反作用
農村教育科技文化事業要持續發展起來,需要新型城鎮化的帶動。反之,農村教育科技文化事業的發展,對新型城鎮化有著重大的推動作用。農村教育能夠讓農民學習到發家致富的本領,能夠帶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村經濟一旦發展起來,許多教師就會主動留在農村學校,教學硬件設施也會趕上城鎮,農村學生有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到那時農村學生一定不比城市學生差,農村的新型城鎮化才能真正實現。我國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46.27%,人口素質低,在農村就業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占35.9%,小學文化程度者占37.2%,平均文化程度為4年,這種狀況是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沉重包袱。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變為人力資源,不僅是教育發展的重要目標,也是影響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的戰略性任務。因此,農民的素質提升尤為重要。當然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欲。”直接撥給農民錢或物質,不如教給他們生存的技能和信念,讓農民自力更生,讓農家孩子有一個較好的學習環境。有了較好的學習環境,才有可能在農村出人才,才能發展好農村,對新型城鎮化建設影響重大。
二、新型城鎮化發展中農村教育資源供給面臨的問題
凱恩斯認為需求創造供給,但是在農村教育中,即便有很多農村孩子和農民需要接受教育,農村這個特定環境存在的一些特定問題,也使需求決定供給定律不能成立。
1.農村教育供給“干涸”:資金投入不足,渠道單一
伴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的穩步前進,重城輕鄉的傾向使農村教育資金投入雖有所增加,但是仍舊不夠,并且投入渠道單一。除了政府每年對農村教育有一定的資金投入以外,其他企事業單位、個體等,對農村教育的資金支持方面相當少。總體上農村教育資金投入仍是以政府為絕對主體,各種渠道的發展狀況也明顯地呈現出不均衡的態勢。資金是農村教育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資金缺乏必然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如師資和硬件的不足。近年來,許多農村學校出現了各種資金缺乏引發的問題,如桌椅自帶或桌椅破舊,無廁所或廁所破舊,無飲用水設施及飲用水質量差,校舍危房率高等問題。還有一些農村學校由于嚴重缺錢,一個學校就只有一個老師,即校長。此外,農民培訓資金投入也十分不足,也只有政府較少的投入,民間或企業對此基本不投入。沒有足夠資金的學校,就如沒有水的魚,最終干涸而死。
2.農村教育供給“貧血”:師資力量薄弱,素質偏低
農村教師的來源主要應是農村自己培育出來的和城市培育出來的優秀學生。然而,即便是農村學校自己培育出來的學生,愿意留在農村教書育人的大學生相當少。“人往高處走”,農村雖然空氣新鮮、山清水秀,但還是難以抵擋城市生活的誘惑。城市的各種基礎設施完備,包括醫療、教育、娛樂等,更重要的是城市里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發展空間。而且,農村教師薪資待遇、工作環境等普遍不如城鎮,就連許多本來待在農村的教師,為了養家糊口,為了生存,不得不走出農村,走向城鎮。另外,在許多農村學校里,存在一些民辦和代課教師,即使公辦教師也大都是民辦和代課教師轉正的,還有許多農村學校教師一人教多個學科的情況,農村的小學教學大都實行的是包班制,教師負擔太重,因此,這些教師的專業素質有待提升。再加上,嚴重缺乏英、體、美、音的教師,這些科目也就很難開展。農村中小學教師長期在鄉村學校工作,任務重,學習培訓機會極少,知識老化、觀念陳舊、思想保守。再加上各種條件的限制,教學仍然還是“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本教材、一張嘴”的傳統模式。這些問題都亟待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實解決。缺少雄厚師資的農村教育,就如同貧血的人體,是病態的教育。
3.農村教育供給“缺土”:硬件設施落后,配套缺乏
由于缺乏資金,不僅教師數量和質量跟不上,而且硬件設施普遍落后于城鎮。許多農村學校的設施還依舊是建校時的設施,經歷多少年的風風雨雨,房屋多數已成了危房;經歷了多少級學生,桌椅已經破舊不堪,許多學校開始實行學生上學自帶桌椅了。目前大部分農村學校都是負債累累,根本沒有多余的資金實現多媒體教學。有一個籃球場,對于農村的小孩來說,已經能夠讓他們很開心了。有的中學雖有實驗室,但設施相當簡陋,不能夠滿足教學需要。沒有較好的硬件配套設施對于農村教育來說,就如同小樹沒了土壤,無法茁壯成長。
三、新型城鎮化發展中農村教育資源供給增加的對策
1.“下雨”策略:增加農村教育供給資金
“干涸”的地方,最好的辦法是“下雨”,來得直接且能夠普及。那么,“雨”從何來?最好是多種方法“下雨”,比如自然的,又比如人工的。倘若把自然的“雨”,比做農民自己賺取的收入用于建設農村教育的資金(Mn)。那么,人工的“雨”,則是政府和其他渠道用于農村教育建設的資金(Ma)。(1)增加“自然雨(Mn)”策略。眾所周知,自然雨在我們生活中是普遍的,但是雨下得也并不總是那么均等,有的地區多,有的地區少,但都是大自然本身提供給我們的水資源。而用于農村教育的資金也是如此,有的村莊的經濟發展較富裕,再加上平時繳付的稅費也較多,就會有更多的資金用于建設學校。因此,自給自足是最佳的狀態,即自然而然就有足夠的“雨水”滋潤自己家園的教育事業。農村經濟建設是農村教育發展的基礎,也是Mn的主要來源之一。只有農村經濟發展好了,農民的收入才能提高。一方面,農民口袋里有錢了,才可能用更多的資金投入到子女教育及自己的培訓中去,激發農民對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農民豐衣足食,才會有更多資金投入到家鄉的教育事業。加強農村經濟建設的方式方法有多種,其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手段。所以農村教育與農村經濟相輔相成,農村教育發展對農村經濟建設的作用深遠,能夠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此外,政府對農村經濟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比如政府的規劃、政府是否廉政、政府的投入等等。再則,創新對農村經濟發展也影響重大,農業創新很有可能為農民創造更多的收入。建設農村經濟的方式方法多元,最重要的是要因地制宜,建設特色農村經濟,才能帶給農民更為豐厚的收益。(2)制造“人工雨(Ma)”策略。“人工降雨”是為那些不能自給自足的地區提供的,而目前在我國的農村大部分地方對于教育方面都不能自給自足,因此“人工降雨”顯得尤為重要。大部分地方政府都采取了這個策略,采取這個策略的具體渠道主要有:一是政府直接增加資金投入。這也需要政府有足夠的財力,否則也是愛莫能助。要增加政府收入,需要有城市經濟的發展作為支撐,也就是城市經濟發展的一部分用于資助農村;二是吸引民間資金。包括民間企業或個人借給、捐給農村教育的資金。目前我國貧富差距較大,我國統計局公布2013年的基尼系數為0.473,按照國際一般標準,0.4以上的基尼系數表示收入差距較大。有的企業或個人的財富驚人,若這些民間企業或個人能愿意借貸或捐贈部分資金給農村教育,農村教育的“雨水”將會更多、更滋潤;三是引進海外資金。要引進外資注入農村經濟,需要政府給予足夠好的政策,比如每年給予相應補貼,減少投資繁雜手續等等,也需要大力宣傳,有了海外資金的投入,農村教育會辦得更為生龍活虎。
2.“補血”策略:增加農村教師的供給
目前,農村教育嚴重“貧血”,許多農村的年輕教師隨著城鎮化潮流奔向了城市,剩下的都是一些老教師,優秀教師少得可憐。在這樣一種情況下,農村教育急需“補血”。(1)捆綁教育:增加T1。捆綁教育即定向培養農村教師。培養院校與教育行政部門共同針對已填報志愿的定向生進行面試,然后對擬錄取的定向生進行嚴格的聯審,需要簽訂相關合約,確保定向師范畢業生畢業后,去農村鄉鎮及以下的中小學(幼兒園)任教。在合約中,可以設置減免大學學習的費用或進行學習補助;也可以設置適當降低高考或考研錄取分數;或者對其父母就業、創業提供各種幫助;抑或對其子女以后進入教師行業放寬政策等等。運用這一系列策略將大學生“激勵”到農村來執教,為農村教育增添師資。(2)改善農村教師薪資福利待遇:增加T2。農村師資薄弱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村教師的福利待遇差,甚至有的教師為了生計還要倒貼的。政治經濟學中提出個人勞動力的報酬至少要滿足個人的生活最低需要、養家糊口的需要以及培訓等的需要,否則勞動力沒辦法持續勞動,在此亦如此。由于農村教師的福利待遇較差,很多優秀教師都奔向了城市,因此改善農村教師的福利待遇是“補血”策略的重要方面。首要的是工資的提高。要使實際工資大致與城市里同工的平均實際工資相當,即“同工同酬”,不能過低;其次,福利的改善。福利有著相當大的吸引力,許多人就是為了較好的福利而選擇一份工作。福利包括很多方面,比如五險一金、一次性房屋補貼等。另外還有一些特殊福利,例如幫助年輕教師解決婚姻大事,又如建設好農村的生活環境、公共基礎設施等,也能受到優秀教師的青睞。而不是單純改善表面的福利,農村還需要綜合改善生活環境,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得堪比城市,而且還有城市沒有的山清水秀,以及無霧霾。將這些建設成農村獨有的優勢,讓農村教師不僅愿意留在農村,而更為留在農村不斷努力,形成良性循環。(3)城農交換教師:增加T3。要使師資力量壯大,渠道不能局限于生產優秀教師,還可以互換教師。讓城市的優秀教師也來到農村教學,而農村教師也可以走出大山來到城里進行教學,不僅可以給農村學生帶來優秀的教師,同時也為農村教師帶來學習的榜樣。而農村教師也可以走出大山前往城里進行教學,在城市里的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向城里教師學習,學習更好的教學方法以及更優良的專業知識等等。通過這種互動,提升農村教學質量,壯大教學隊伍。
3.“添土”策略:增加農村學校的硬件設施供給
樹無土不能茁壯成長,農村教育沒有良好的硬件設施也難以辦好。“添土”策略就是給農村學校增加多種實用的硬件設施,如結實的桌椅、美觀實用的教學樓、露天運動場、符合需要的實驗室、多媒體教室等等。有了這些硬件設施幫助學生學習,輔助教師教書育人,才能辦好農村教育。“添土”的方法主要有:第一,政府的撥款。有了政府資金的大力支持,才能建設好農村學校的設施;第二,政策的幫助。比如農村教學設施購買的材料給予售賣方一定的補貼,或者直接補貼給校方,又如給予幫助建設農村教學設施的個體和企業一定的益處,激勵幫助者,并鼓勵農村學校自身建設好硬件基礎設施;第三,其他支持,如個體、企業等。利用多種媒體大力宣揚幫助過農村學校設施建設的個體、企業,以少數帶動多數。從而使企校合作、城鄉互動,全國上下都來關注農村教育,為建設好農村教育、幫助農村教育這棵大樹茁壯成長而付諸努力和汗水。
作者:官愛蘭 周麗萍 單位:華東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