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發展本土知識農村教育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農村教育發展中的主要困境
1.1管理效率較低
在管理的過程中,管理的目標不清晰,教師們也早已失去了主動發展自我的意識.管理效率低,不能以人為本,不能從當地以及教師的實際出發,很難得到教師的很好配合.此外,物質管理也比較混亂,財務管理不完善,教學場所以及教學儀器經常出現浪費以及閑置的情況.
1.2資金投入嚴重不足
教育的發展離不開教育物質的支撐.教育物質的優劣雖然對教育質量沒有非常顯著的影響,但是一旦物質缺乏,勢必會導致教育質量的低下.而在某些鄉鎮,政府對發展教育事業的意識很模糊,對教育發展不以為然,對教育投入不在乎.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直接導致學校基礎建設落后,不能滿足基本的發展需求,教育質量想要提高勢必成為天方夜譚.
學校與社會之間是不可分割的關系,學校是知識的匯集地,是培養人才的機構,它的存在推動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所謂的“本土知識”,有如下關鍵特征,即“地方性”、“整體性”、“授權性”等.而作為“本土知識”當中的“地方性”應是與“全國性”和“國際性”相對應的概念,它不僅指特定的地域,還涉及“知識的境域性”,即在知識生成中所形成的特定情境.對于農村學校來說,如果能夠把這種極具創新性的知識整合到本校的知識體系中去,那么不僅會增加學校的無形資產,還會提升學校的競爭力.要實現農村學校的知識創新與獨立發展,本土知識建構是應然之策.
2.1優化教育資源對農村教育工作的重要意義
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是實現農村教育改革的出發點與立足點.從我國的教育經費投入來看,農村教育的投入比例較小,要提升農村教育的辦學水平,提高農村學校的教學質量,使培養的人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就必須強調辦學的針對性與實用性,優化教育資源,實現教育資源的整合,調整教學內容與課程結構,緊密聯系農村生活實際,注重學生實踐能力與操作能力的培養.只有滿足學生實際生活需要,學校才能實現為當地生活實踐服務,促進農村教育改革,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
2.2農村教育課程開發與教材建設急需加強
課程從狹義上來理解是指教材、教科書.課程作為學校教育的載體、教師教書育人的依據、學生學習的內容,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的質量和規格.2003年9月20日,《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中明確提出:“農村中小學教育內容的選擇、教科書的編寫和教學活動的開展,在實現國家規定基礎教育基本要求時,要緊密聯系農村實際,突出農村特色.”農村教育的課程開發與教材建設是農村教育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課程的開發應該以農村實際為依據,將本土知識納入到農村課程體系中,發展本土知識,解決本土功效,實現課程為地方服務,適應地方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所需.
2.3納入本土知識推動學校教育發展
農村學校教育的發展離不開知識的更新與學生的進步.納入本土知識應該成為每所農村學校努力的方向.本土知識是本土傳統文化的沉淀、文化之精髓,解決當地實際問題具有現實意義,在各個領域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正是由于這部分知識深植于地方實際,如果將本土知識納入到農村學校的課程和教材中,不僅強調了義務教育的全面性,更是實現了農村教育的實用性,迎合了農村教育改革需要.學校這一特殊的機構,所擁有的知識既包括傳統的文化知識與學科知識,還包括學校創新性知識.創新性知識的擁有是學校提升競爭力的關鍵.本土知識是學生真真切切能夠體驗到的知識,知識的掌握可以更好地讓學生適應本土生活,服務地方.
3推動農村教育發展的本土知識建構策略
要重視并扶持農村教育發展,全面提升義務教育水平,發揮農村教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從根本上解決農村教育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可以從農村實況來思考.長期以來,農村中小學生對于本土知識略顯匱乏,解決本土問題的能力不足,特別表現在本地的民情風俗、歷史文化、農業知識等方面.因此,我們要重視本土知識資源在農村教育發展和建設中的作用,將本土知識納入到學校知識中,以此來推進與改善學生學習本土知識,在掌握本土知識的基礎上,利用、保護并發展本土知識文化,將來更好地投入到農村的發展事業中去,努力形成學校和當地農村共同發展的多元化格局.在推動農村教育發展的本土知識建構的可以有以下幾種思路:
3.1在課程內容上凸顯本土文化境域
長期以來,我國的課程設置上是以科學知識為主,課程內容上注重學科知識的傳授.這種以科學知識為主體的課程內容,在教材編排中往往會脫離本土社會生產實際,忽視當地的文化境域與歷史發展,無法滿足當地對本土知識的需要.對于解決本土問題的本土知識空缺,可以在課程編制上,將本土性知識“納入”到現代學科課程體系中去,突顯本土知識對當地社會生產實際問題的解決與思考,課程內容上注重給學生們解決實際問題的知識,特別是要增強他們對于本土知識解決本土問題的視野.在課程內容上凸顯本土文化境域,讓學生們更多地了解本土知識與文化,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完成國家基本要求的同時,鼓勵農村中小學在課程內容改革方面大膽創新,適當增加當地文化知識內容,大力開展課外實踐,促進辦學更加貼近生活.
3.2開發以本土知識為主的校本課程
開發以本土知識為主的校本課程就是學校根據自身的辦學理念,通過對學生的興趣需求進行系統調研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當地的本土知識和學校的知識資源,通過整理挖掘,編制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農村小學初中教育開設職業知識和技能的課程,是教育主動服務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種內在需求,而且這類課程是最有條件貼近農村實際,貼近農村生活,突出農村特色的,也最能直接體現為“三農”服務的方向.開發以本土知識為主的校本課程,就是開發獨立的課程系列,以改變學校與本土實際生活相脫離,本土知識不能應用于解決本土問題上的現象.以本土知識的核心的校本課程開發,是依據學校的辦學特色和理念,以學校的現實課程資源為依托,突出本土知識,而開展的一切旨在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求的課程開發活動形式.這些校本課程開發的知識可以是由當地人民在生活實踐中知曉的、并時常應用到的知識,可以滿足學生社會生活的需要,也可以滿足學生了解農鄉的需要,教學生一些本土的生產知識等等.這些知識是圍繞一些實際的生活和生產問題展開,真正做到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學習知識、運用知識,在校本課程開發活動中不斷提高實踐能力與水平.
3.3開展以本土知識相關的綜合實踐活動
在推動農村教育發展的本土知識建構策略上,還可以開展一些與本土知識相關的綜合實踐活動,來彌補缺乏生活經驗的這種不足,使學生得到更全面的發展.農村學校中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學生的直接經驗為基點,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和當地生活,由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這種活動的開展,可以使農村中、小學生在形式多樣的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習本土知識,增強學生對這類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由于農村學校受師資力量、課程資源、管理體制等條件的約束及限制,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必須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需要以及當地的課程資源來開展,才能充分體現農村學校的特色.要適應農村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本土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等,才能充分體現農村學校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獨特性,提升農村學校的競爭力與教育水平.如果從本土社會與本土知識的角度說,農村教育的主要優勢不在于補“城市教育”之缺,而在于促進農村本土社會發展和當地人幸福生活等方面的意義和價值.簡而言之,即站在農村人的立場上言說教育對于促進當地內在發展所起的作用.基于農村教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所體現的重要作用,在整個義務教育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的發展直接關系到農村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及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因此,在新形勢下,我們必須要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將農村教育作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從多維度多視角來思考推動農村教育的問題。
作者:佘濤 那明明 單位:四川文理學院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