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農村教育公平問題分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教育投入不公平。由于城鄉之間在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源豐裕程度上存在著巨大差距,基于調動地方政府辦學積極性而建立的“分級辦學”制度,造成了各地區義務教育資金投入上的差距。而這種差距最直接的表現是在校學生人均教育經費的差距。例如,2010年四川省南充市全市小學固定資產110375.08萬元,順慶區14877.89萬元,占13.48%;西充縣6479.30萬元,占5.87%。全市普通中學固定資產326724.17萬元,順慶區49871.57萬元,占15.26%;蓬安縣16035.48萬元,僅占4.91%。由于教育經費投入的差距,導致教育資源配置不均,從而影響教育質量。
2.教育政策不公平。在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基本解決了免試入學的問題,但仍有一些學校對不同學生采取了不同的政策,造成了事實上的不公平。如“擇校生”問題的出現;農民工孩子受教育歧視的問題;變相的考試進行分快班和慢班的問題等;這些問題的出現很容易造成起點的不公平,也就造成了農村弱勢群體失去享受教育的機會和權利。雖然,我國近年出臺了許多政策,來緩解教育的不公平,如針對中西部農村地區義務教育階段貧困生的“兩免一補”政策。但是按照科學發展觀與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我們做得仍然不夠。
3.教育設施的不公平。我國城市和農村的基礎教育設施配置不公平。許多城市中小學都開始使用網絡和多媒體進行教學。而農村中小學大部分仍然是一個教師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堂課。一些地區即使有先進的教學設備,多半也是為了“撐門面”,應付相關的檢查或者達標,加之數量有限,不可能普及使用。如貴州省的一類省級示范性高中貴陽一中修建的金陽新校區,占地面積為440畝,投資高達4億元。而2002年整個貴州省的農村教育經費不過才4.5億元。反觀農村的中小學校,2006年全國普通中學、小學校舍危房總面積分別為12311474平方米、29166166平方米,其中農村校舍危房面積分別占到總面積的60.3%、85.1%,而城市僅占到總面積的3.68%和2.21%。
4.師資配置的不公平。中國基礎教育問題的焦點在農村,農村基礎教育問題的焦點在教師。由于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惡劣,教師待遇差、工資低,一些有文憑、自身素養好、專業素質高、有一定教學經驗的農村年輕骨干教師不斷流入城市,加之老教師退休,一些農村小學中,有一部分教師基本上是包班任教,無論語文、數學還是其他科目,都由一位教師擔任,甚至還有一位教師擔任幾個年級課程的現象;他們中只有極少數受過專業教育,有的小學語文教師不會漢語拼音,用方言教學;音樂教師不識五線譜;美術教師不懂繪畫技法等,大部分是憑借自己日積月累的教學經驗開展工作的。
二、農村教育不公平問題的原因
農村義務教育不公平問題,追其原因主要有四點。其一是認識根源。新中國建立以來,基礎教育被定位為“地方事業”,基礎教育的普及向來是實行“兩條腿走路”,“城鄉分別發展,分級管理”的政策,農村基礎教育從初始發展階段就被與城市基礎教育區別對待。其二是經濟根源。農村經濟發展緩慢,造成農民收偏低,是制約農村基礎教育公平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與城鎮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2003年為3.23:1,2004年降為3.21:1,2005年反而提升為3.22:1,2006年進一步提高為3.28:1,2007年更是達到3.33:1。顯而易見,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已經遠遠超過了國際上公認的3倍警戒線。其三是制度根源。城鄉二元結構體制直接導致了城鄉經濟發展的懸殊差別。長期實行的城鄉分離的戶籍制度,一方面使大量農村富余人口長期滯留在農村,農村家庭承受的負擔加重,多數農民家庭無力承擔子女教育費用;另一方面,流入城市的農民因沒有城市戶籍而無法獲得與城市人同樣的權利和福利,大批進城務工就業的農民子女被遠超過他們經濟承受能力的各種費用擋在城市學校之外,無法接受與城市居民平等的教育。
三、我國農村教育公平問題解決對策
眾所周知,教育公正是實現社會公平的根本前提。在現代社會,教育水平已經成為社會分層的重要依據,與一個人的就業、收入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和決定性的影響。在財富、權力等社會資源存在較大差異的情況下,教育機會均等是唯一可以讓人參與角逐、向上流動的希望所在。1.樹立協調發展理念,建立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觀念。要從根本上改革和發展農村基礎教育,首先政府及教育行政官員要轉變觀念,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真正樹立“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的先進理念,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教育文件精神,把教育作為維系中華民族命運的一件大事來抓。這就需要我們一方面正視差距,將教育的城鄉、區域、學校、群體差距控制在一個適當的范圍內;其次,從事農村基礎教育的教師也要樹立教育的科學發展觀,切實轉變原來單一的從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的立場來認識農村基礎教育,用全面協調、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代替片面、狹窄的知識灌輸,努力營造一個和諧的育人環境。
2.強化政府責任,加大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對于農村地區,“授之魚不如授之漁”,給予農村地區扶貧的政策、資金,不如讓農業人口接受更多的教育,掌握擺脫貧困的“金鑰匙”。要使每個人接受更多教育,就必須要加大教育投入。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按照國際慣例,人均GDP在600—2000美元的國家,中央和省級政府應該承擔義務教育經費的70%左右,而據國務院相關部門調查數據顯示,稅改前中國農村教育經費來源78%依靠鄉鎮政府,而中央財政投入僅為2%,這遠遠超過了農村地區縣級政府的實際財政能力,無法保證義務教育“一個也不能少”目標的實現。為此,建立合理的教育財政體制和規范的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形成以政府財政為主體的義務教育投資體制尤為緊迫。
3.推進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全面提高教師素質。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當務之急,加強農村義務教育師資建設,才是正確的選擇。要根本上解決影響農村師資隊伍發展的體制問題,防止城鄉師資水平差距繼續拉大。例如,在農村教育中引入“經營理念”,通過“市場”把優秀教師調配到農村薄弱學校,實現優秀師資作用發揮的最大化;采取具體有效的培訓手段,多種方式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如,2010年啟動的“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規定由中央財政投入5.5億元,以農村教師為重點,采取骨干教師脫產研修、集中培訓和大規模教師遠程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對全國1000多萬中小學教師進行針對性的專業培訓。
四、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完善城鄉教育統籌政策
由于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規模和人口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資源向城市集中,教師資源領域也不例外,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城鄉教育的差距。因此,解決教育不公平現象務必牢固樹立城鄉教育一體化觀念,在傳統的一幫一、點對點的結對子幫扶貧困學校基礎上,全力打造機制、資源、設施等方面充分共享的“城鄉教育共同體”。教育公平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歷史過程,教育公平的實現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同在藍天下,共同成長進步”,是億萬孩子的共同心愿;“努力教好每一個學生,辦好每一所學校”,是黨和政府的不變責任。加快教育公平的進程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視,社會、學校和家庭的多方配合,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且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
作者:成云 吳丹茜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