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農村幼兒園師資培養體系的構建探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近年來,我國教育事業不斷發展,因此也對學前教育提出更高的標準和要求。學前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終身學習的開始。為了促進學前教育事業的持續發展,進一步實現“幼有所育”,需要保障幼兒師資團隊的質量,尤其是農村師資團隊培養體系的建設和發展備受教育界關注。我國農村人口基數較大,同時在學前教育領域的發展相較于城市來說“欠賬”較多,尤其是農村幼兒教師數量嚴重不足,整體的師資團隊質量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基于此,對農村幼兒園師資培養體系的構建進行相應的探討和研究,提出具體的構建策略,以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農村;幼兒園;師資培養體系;構建策略
早在2012年,國家就出臺了《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教師〔2012〕1號),通過法律法規明確規定幼兒園教師在管理以及師資團隊建設上的相關準則,具有非常顯著的導向功能。但是經過9年的發展,農村地區的幼兒園師資團隊建設工作仍是薄弱環節,存在著很大的進步空間。雖然農村幼兒園園舍條件以及教師質量上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但是在教育供需矛盾上仍然十分顯著,師資問題仍是導致農村地區學前教育質量始終無法實現創新性突破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進一步強化對農村地區師資團隊的建設研究,優化其整體的綜合素養,保障農村學前幼兒園師資團隊的專業性,進一步提高農村教育質量是實現教育均等化的重要保障。
一、農村幼兒園師資培養體系的重要性
(一)以先進的專業理念引領幼教事業的發展
農村地區的幼兒教師相較于城市教師來說,在教學理念上較為落后,對于幼兒教學工作在思想認知上存在缺陷和不足,還沒有充分認識到農村幼兒園教師這一職業的特殊性以及在育人過程中的專業性,沒有對農村地區的教育事業展開深入思考。而這種只關注日常教學工作,忽略專業教學理念的行為,將會導致我國農村地區的幼教事業無法得到創新性的突破和進展。因此,農村教師應該積極關注整個幼教事業的建設和發展,優化其滯后的教育理念,提高現階段的教育理論水平,通過現代化的教育理論對自身的教學活動進行引導,合理對幼兒行動進行評價,合理定位自己在支持農村幼教事業上的目標和實現途徑[1]。
(二)以系統的專業知識促進幼教事業的發展
我國地大物博,由于在經濟以及文化上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農村幼兒教育事業中的師資團隊是其中最為薄弱的環節,除了在學歷上存在較大的差距外,對于幼兒的教育理論知識了解得也非常少,知識面存在著過窄的問題,同時更新的速度也非常慢。因此,進一步加大農村地區幼教師資團隊的培訓力度,使幼兒教師更好地掌握兒童的身心發展特征、發展潛在規律,了解農村幼兒的學習能力,進一步明確教學活動中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掌握健康、社會、藝術以及科學等方向上的通識理論知識,對于實現農村地區幼教事業持續穩定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社會意義。
(三)以過硬的專業能力保障幼教事業的發展
《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從多個維度對幼兒教師應具備的實踐教學水平進行了規定,包括一日生活以及教育活動和反思與發展等等。教師所需要具備的這些實踐教學能力,既是教師開展專業化教學、實現農村幼教事業改革和發展的基礎前提,也是實現農村幼兒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
二、農村幼兒園師資優質供給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專業素質無法迎合農村學前教育生態發展需求
農村幼兒園師資團隊培養體系建設是一項長期且系統性的工程,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夠一蹴而就的。想要進一步提高現階段農村幼兒園師資團隊的培養水平,需要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有清晰的認知。農村地區與城市地區在自然環境上的差異性,以及經濟環境和人文環境等相關因素的存在,都會導致農村學前教育受到影響,這樣的農村環境也是開展農村幼兒教育活動特殊性的本質所在。在這樣特殊的生態環境中,農村兒童的總體生長環境主要可以劃分為三類:首先是傳統型家庭環境,家中的所有成員一起生活,在這種生活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兒童在身心發展水平上較為穩定;其次是留守兒童家庭,以及離散型兒童家庭,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兒童很容易被忽視心理照護,在人格發展上面臨著非常多的挑戰和壓力;最后是由于當地的經濟水平和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落后,沒有城市兒童的社區文化環境,導致兒童長久沉溺于網絡游戲中。由于幼兒階段外界的各種因素將會影響他們的行為發展,包括生存方式以及生存環境等等,幼兒園作為農村幼教事業中的重點文化場所,也是幼兒進入社會化生活的場所,這就要求幼兒教師必須要成為幼兒成長路上的守護人。作為農村地區的幼兒教師,需要全面了解農村地區特色的鄉土文化,同時在開展相關的幼兒教育活動時,需要基于當地的鄉土環境。還需要適時地開展教育指導,具備較為敏銳的洞察力和共情能力,及時發現幼兒成長和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制定出針對性的解決措施,促使家園共育獲得良好的工作成果[2]。除此之外,教師需要具備農村幼教的職業倫理自覺,將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作為基礎目標。但是農村地區現階段的幼教事業對教師的職業素養要求是目前培養體系所達不到的,幼教院校的人才培養同質化,導致最終培養出來的師資完全不具備農村幼教事業的基礎認知和基礎能力。
(二)師資數量不足,專業發展需求無人關注
受歷史遺留等相關因素的影響,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農村的幼教事業處于教育領域中的邊緣,呈現出無人問津的狀態,致使農村學前教育成為教育事業中最為薄弱的一環,甚至在較為偏遠的山村地區,學前教育基礎基本為零。在我國現階段全國各地區普遍師資力量較為匱乏的背景之下,農村地區的師資力量配置水平更是一言難盡,加上農村地區幼兒教師在福利待遇上比較低,甚至可以用“非常差”來形容,不管是教師的身份還是地位都無法得到應有的保障,生活條件較差,工作環境十分艱苦,導致農村地區的幼教事業在師資團隊上十分不穩定[3]。筆者的相關調查研究表明,農村幼兒教師整體的專業素養比較低,致使農村地區的學前教育始終無法實現創新性的突破和發展。在區縣中,大多數的學前教育教師其學歷都在專科之下,甚至數量能夠達到幼兒園教師總數的一半,而專科和專科以上學歷的學前教師,大多數都不是師范類專業出身,除了在專業學習和訓練較為匱乏之外,也缺少繼續接受師范類教育的途徑和培訓機會。再加上農村學前教師沒有編制,缺乏職稱晉升以及評獎評優的機會,導致大多數的農村學前教育教師綜合素養較差,嚴重制約了農村學前教育的發展。同時,農村學前教育教師的職業發展以及個人成長無人關注,甚至鮮有機會參與縣級的教研活動。因此,教育觀念無法真正地做到與時俱進,存在著明顯的育人理念落后等問題。
(三)師資配置存在顯著的地區差異
我國在農村學前教育的師資配置上存在著非常顯著的地區差異性,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具體原因就是政府部門以及相關教育部門的關注和重視程度不同。例如在某地,區政府直接補貼30%的經費用于鄉鎮幼兒園的建設工作,同時,在獎補資金以及農村辦幼兒園改造等方面,也給予了經費支持,在短時間內使農村幼兒園的辦園條件實現了全方位的改善和優化。再如,某地在教師編制非常緊張的情況下,落實非事業編制教師人事代理制度,明確規定需要由當地的政府部門支付非編制教師薪資的1/5,對于一些非公辦的教師來說,起到了非常顯著的激勵作用。另外,還制定了教師流動制度,明確規定最新入編的教師需要首先去農村地區的幼兒園任教5年,以推動當地的城鄉學前教育均衡發展。總的來說,雖然在不同地域,農村幼兒園教師在工資待遇上不會存在非常大的差距,但是地方經濟水平的差異性還是在某種程度上導致農村學前教育被限制,相比較來說,經濟較發達地區幼兒園教師學歷層次及教學水平要遠比地方經濟發展較差地區高,持有教師資格證書的教師也要更多。
三、農村幼兒園師資培養體系的構建策略
(一)以本土生源為依托,建立校地協同培養機制
進一步優化農村地區師資力量優質供給,其首要的目標就是教師培養源頭能夠得到保障。因此,這就需要從生源的選擇著手,全面推進農村幼兒園教師的校地協同培養。首先,需要充分利用各地方院校在幼教上的資源,構建校地協同培養機制,使農村幼兒園教師培養基地更加完善。為了進一步發揮地方師范類院校培養農村幼兒園教師的價值和作用,可以在定向五年制學前師資團隊培養的過程中,進一步推動高中起點專科層次的幼兒教師培養。建立高中起點的農村學前教育培養機制,提高教師綜合素養,同時縮短師資力量的培養周期,能夠有效解決現階段農村地區幼教師資力量不足等相關問題。而且建立農村幼教的校地協同培養機制統籌兼顧了不同類型責任主體的工作職能、工作需求等,共同篩選并創造出較為穩定可靠的師資力量實踐基地,將其中的本土文化以及本土資源等與幼教人才培養體系進行有機融合,促使農村幼教教師對當地幼兒園的認同感更強,提升他們的專業水平[4]。其次,當地政府部門應依照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定標準化的農村學前教育師資生源選拔以及相關的師資選聘制度。農村地區的學前教育事業想要實現進一步的統籌發展,當地的縣級政府需要有所作為,制定出符合當地特色的本土幼兒園師資培養政策,建立健全定向招生的人才培養機制,首先滿足當地幼兒園的發展需求。在對生源地遴選的過程中,當地縣政府可以以具備農村生活經驗或者是來自農村的學生為主,同時還需要兼顧到想要振興農村學前教育事業的學生,在牢牢守住師資團隊培養關口的過程中,為了在聘任教師時不會受到相關編制的約束和限制,縣政府可以積極借鑒義務教育鄉村教師支持計劃的成功經驗,有效解決農村地區幼兒園教師在正式入園之后的教師身份問題以及教師編制問題等,讓鄉村幼教擁有與當地中小學教師平等的教育地位與福利待遇,使農村幼教這一職業具備更大的吸引力。最后,需要將專業素養作為基礎條件,進一步明確農村幼兒園教師在培養上的戰略目標。新時期,在開展農村幼兒園教師的培養工作中,需要始終將產出作為導向,基于農村兒童這一特殊群體成長的生態環境的特殊性,全面突破城鄉幼兒教師培養的同質化、“一刀切”,以培養能夠適應農村學前教育發展需求的、綜合素養較強的學生為培養目標。農村學前教育教師需要具備基礎的保教知識和保教水平,能夠適應農村這一特殊的教育環境并開展相應的家園共育指導,同時還需要具備深厚的農村教育情懷。總的來說,在建立校地培養機制的過程中,要求教師能具備現代化的教育理念,了解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具備較高的農村教育熱情,適應農村教育環境;具備較強的家園共育意識,實現與家長之間的深度合作;具備較高的行動研究水平,能夠有效應對農村幼兒的個體成長需求。
(二)積極推進在職教師的學習與培訓,提高師資質量
重視同時大力推廣農村幼兒教師的專業學習和師范培訓,是進一步提高農村幼教專業水平的重要保障。可以分層次、有計劃、有目標地為這些教師提供外出學習、參與教學培訓的機會和途徑。例如分批次地開展農村幼教崗前培訓和崗位培訓,建立不同層次、多元化、項目式的師資力量培訓體系,以更加科學合理的方式推動農村幼教的綜合水平和專業教學技能的全方位提升。當地省級以及市級的教師培訓機構制訂相應的計劃,落實送培到鄉等相關工作,開展項目式的師資力量培訓[5]。同時積極建立當地的農村志愿服務體系,開展相應的園本培訓和教研活動,有計劃地對其專業進行引領,開展針對性的課題研究,以此來全方位優化農村地區幼教的專業教學能力和其專業化的理論素養,使農村幼兒園教師能夠更加有效地解決在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綜合教師的實際發展需求,促進其專業教學能力和理論知識掌握水平實現全方位的提升。
(三)優化師資配置,推進學前教育區域辦學條件均衡
為了進一步實現教育均等化,實現區域教育的均衡發展,全面解決農村地區師資力量較為匱乏的問題,教師事業編制以及相關的崗位配置應優先考慮農村地區的幼教師資,以保障農村幼教的配置水平,逐步完成農村學前教育在編教師占比數量達到一半的建設目標。其中,鄉鎮幼兒園需要依照標準,將“兩教一保”配置完善,對于村級的幼兒園辦園點來說,需要為其配置“兩教兩保”。除此之外,還需要開展師資力量配置的改革創新工作,使教師能夠實現合理化的流動。例如,當地可以建立農村地區的學前教育服務機制,通過建立相關的激勵機制,積極鼓勵和引導縣級或縣級以上的優質骨干教師定期到農村地區幼兒園中進行支教,一方面可以有效緩解農村地區在師資力量上存在的矛盾和不足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對當前農村教師開展進一步的培訓。綜上所述,建立完善的農村幼兒園師資力量培養體系是一項長期且系統性的工程,現階段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有待解決。而師資團隊建設這條路更是任重而道遠,還需要從多個維度進行研究,以推動我國農村學前教育邁上全新的發展臺階。
參考文獻:
[1]吳旭勇.“狼性”模式:農村教師隊伍培養的策略[J].幼兒教育研究,2021(3):59—62.
[2]高曉敏,張潔,劉崗.農村幼兒園教師專業能力發展現狀及提升對策[J].學前教育研究,2020(6):63—71.
[3]李云淑.農村幼兒園教師文化生活歷史變遷及其啟示[J].學前教育研究,2020(4):21—36.
[4]何海波.供給側改革視域下農村學前教育師資培養策略的探索[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9(6):28—31.
[5]張宏鈺.農村幼兒園教師自我愿景的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9.
作者:丁燕 單位: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