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思考探索,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課程思政”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本研究在明確把握心理與教育測量課程的思政改革目標的基礎上,論述了三種改革途徑,將思政元素融入本課程教學中,以強化學生的愛國思想和文化自信、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及科學嚴謹的專業態度。為保障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效果,教師要認可課程思政價值,不斷更新思政理念,以學生興趣為導向,自然滲入思政元素,以多元教學為手段,促進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的融合。
關鍵詞:課程思政;心理與教育測量;改革目標;融入手段
“課程思政”是指授課老師結合專業自身特點,充分挖掘授課內容的思政要素內涵,有計劃、有目的地將思政內容與專業教學內容進行有機融合,在課堂教學中注重知識、技能與價值引領的統一,以提升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提高職業操守及職業道德水準[1]。《心理與教育測量》課程是我國各大學心理學專業和教育專業學生必修的重要專業課。自80年代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經濟轉型背景下的各行業領域的需求,心理測驗迅速發展且日益興旺。目前,心理測驗技術已滲入到我國醫學、教育、企業、和組織人事部門等多種應用領域[2]。《心理與教育測量》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心理與教育測量發展史、經典測驗理論的基本假設、測量信度和效度、測驗的項目分析、心理測驗編制的基本程序、常模參照測驗與目標參照測驗等。作為一門應用領域廣泛、在高校眾多專業中廣泛開設的課程,心理與教育測量課程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基地。
1《心理與教育測量》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目標
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主要目標是指在專業課教育中,遵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了解世情國情黨情民情,增強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3]。為實現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目標,《心理與教育測量》課程教學中,有如下幾種課程思政融入途徑:首先,教師在講授“心理與教育測量發展歷史”的內容中,可以引領學生追溯古代中國測量智慧,強化愛國思想和文化自信;其次,在講授“心理與教育測量工作者的素質要求和道德準則”這部分內容時,引入中國著名心理測量學家的奮斗故事,為學生樹立職業模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最后,以案例教學法為手段討論當下心理量表濫用的社會現象,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專業態度。
2《心理與教育測量》課程思政與專業教學融入點
2.1追溯古代中國測量智慧,強化學生的愛國思想和文化自信。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盛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幾千年的文明歷史中蘊涵著豐富的心理測量思想,即便歐美國家在談及心理測量時,也不得不把中國作為源頭談起[2]。因此,在講授《心理與教育測量》課程歷史發展的內容時,教師應注重挖掘和學習我國古代心理測量的思想,幫助學生了解我國古代測量智慧對現代心理測量領域的重要貢獻。例如:中國早在三國時期就有劉邵的《人物志》專門研究個體能力,1937年,美國學者施瑞奧克(J.K.Shryock)將該書翻譯后在美國出版,對西方能力測驗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又如,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測量出現于中國西周奴隸制時期,而在中國延續了1300年科舉制度對歐美在公務員制度的建立方面、教育測量方面都產生了較大影響[4]。通過追溯中國心理測量的發展歷程,加強學生對我國心理與教育測量發展歷史的認知,明確古代中國測量思想在現代心理測量領域的重要影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2學習了解中國著名心理測量學家的故事,樹立職業模范,培養社會責任感。當代大學生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需要掌握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同時也要有強烈的職業道德感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為此,在講授“心理與教育測量工作者的素質要求和道德準則”這部分內容時,授課教師可以在其中穿插介紹中國心理測量領域著名學者的故事。例如: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是我國心理測量蓬勃發展期,這一時期,眾多學者克服了重重困難,引入了許多國外心理測量理論和測驗工具[5]。這其中,心理測量領域的著名學者張厚璨曾耗時六年對全國范圍的兒童施測,以嚴謹科學的態度修訂了中文版的韋氏兒童智力量表[6];1978年,張厚粲將心理測驗應用于我國的高考測驗中,她帶著中國心理學恢復后招收的第一批本科生,幾個計算器加上紙與筆,分析來自全國的高考海量數據。分析結果發現了當時高考出題、評分的不規范性。他們憑借著對專業的滿腔熱愛,克服客觀物質技術環境的困難,不懈努力,最終促成了我國以標準化、科學化為目標的高考的改革,有效提高了我國高考測驗的嚴謹性[6]。以張厚璨為代表的中國測量領域的著名學者們以促進專業發展和中國社會的發展為己任,不怕困難、不計得失,生動體現了心理測量領域從業者身上的愛國、敬業、奉獻、有擔當的寶貴精神。通過學習這些專業著名人物的事跡和品質,不僅能為學生樹立職業模范,增強其專業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也有助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2.3以案例教學法為手段討論心理量表濫用現象,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專業態度。目前心理測量技術已廣泛運用于我國的心理咨詢、教育實踐、公務員考試、企業招聘、干部選拔等領域,雖然獲得了廣泛認可以及眾多實踐成效,但與之同時,心理量表在各個領域的不規范使用問題也受到了關注和討論。報刊、網絡上隨手可得的心理測驗內容,電視節目上基于五花八門的心理測驗對人性格特點的判斷和解讀等[7],這些當下心理量表的濫用現象說明了對大學生進行科學嚴謹的專業態度培養的重要性。在講授“心理與教育測量的實施與測量結果的解讀”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使用案例教學法,引導學生討論當下社會中心理測量技術的濫用現象。如在監獄工作中,一些監獄民警完全不考慮罪犯的犯因情況、刑期長短、認罪情況和家庭情況等因素,直接根據罪犯入監時的心理測量結果來判斷某罪犯是否為危險犯,出現“一刀切”的現象[8]。類似的這種對心理測量結果的錯誤解讀現象,或忽視量表編制年代、適用年齡、量表編制文化背景等因素錯誤選用心理量表現象,或基于不恰當的常模選擇錯誤解讀測量結果現象等,通過學生基于現實中這些不規范操作的案例,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掌握心理測驗知識,促使學生更加認真嚴謹地對待專業知識,提高其科學求實的專業精神。
3《心理與教育測量》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措施
3.1教師要認可課程思政的價值,不斷更新思政理念。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地學習和成長,以研促教,通過科研課題獲取新的知識和引發新的思考,緊跟時代的步伐,提高分析和解讀社會熱點問題的能力,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同時,課程思政的開展要防止思想政治教育的表面化和形式化,教師要認可課程思政教育的意義和價值,在明確教學目標、創新授課方式的前提下,要充分挖掘課程內容中所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強化課堂教學的育人功能,做到科學性與價值性、知識性與思想性的辯證統一。
3.2以學生興趣為導向,自然滲透思政元素。教學工作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內在動力,可以讓學生尋找與課程知識相關的感興趣的社會熱點時事,并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分享這些問題,引發班級學生的思考和討論。教師應在學生表達觀點的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多元的價值觀,并積極鼓勵引導學生對多元觀點的思考。同時,教師應以專業知識點為基礎,思想政治教育為方向,在引導學生充分結合專業理論知識分析現實事例的基礎上,將思政元素自然滲透其中,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3.3以多元教學為手段,促進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的融合。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嘗試突破以往的線下單向講授的傳統教學模式,而采取更多新穎多元的教學手段,來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利用慕課等線上資源,引導學生進行課前課后的自主自習;利用線上“云課堂”,進行及時的答疑解惑;采用小組學習,引入熱點社會問題解決展開基于專業知識的討論;通過模擬課堂、情境還原、心理小劇場等形式,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知識點的講授中,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和理解。
作者:陳晶晶 單位:南京林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