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醫學院校非醫學專業就業教育改革探討,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目前我國醫學院校的非醫學專業學生的就業問題比較嚴峻,這些畢業生的群體也是相當龐大的,面對這一問題,如何進行醫學院校非醫學專業就業教育改革就成了擺在教師面前的難題。本文分析了醫學院校非醫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現狀,通過SWOT分析法就影響醫學院校非醫學專業畢業生就業的因素進行了綜合分析,并提出了醫學院校非醫學專業就業教育改革的對策。
【關鍵詞】非醫學專業;就業;教育改革
現階段,我國的各類專業性大學都在向綜合性大學發展,在近百所醫學院校中無一例外都開設了一些非醫學專業的課程,比如公共事業管理、信息技術、社會工作、生物工程等等,還包括一些教育部公布的“最難就業專業”。大部分學生通過調劑進入到這些新興專業,無論是學校的師資隊伍還是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認識程度都存在許多不足。
一、醫學院校非醫學專業就業現狀
相對于醫學專業的畢業生來說,非醫學專業的畢業生普遍存在就業率低、從事行業與所學專業不符、就業層次較低等情況,另外,由于大多數非醫學專業的學生都是在醫療領域單位進行實習,這一點也會影響畢業生就業過程中的擇業范圍。政府、學校、就業市場、用人單位和逐年增加的畢業生等因素相互作用造成了現階段緊張的就業局面。而醫學院校對非醫學專業課程設置混亂、師資力量薄弱、就業體系不完善、社會認可度不高等同樣成為了限制醫學院校的非醫學專業畢業生就業的障礙,校方只有明確非醫學專業在醫學院校存在的優勢及劣勢,抓住教育發展為非醫學專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對非醫學專業就業教育進行改革才能夠改變非醫學專業嚴峻的就業局面。
二、非醫學專業就業SWOT分析
1.Strenths(優勢)。第一,具有良好的學風。醫學院校的最大特點就是具有嚴謹好學的學風,而非醫學專業的學生在這一環境中長期耳濡目染同樣會具備這一優點。區別于綜合性大學的同專業畢業生,醫學院校的非醫學專業畢業生具有良好的務實的工作態度,這一態度恰好是用人單位比較重視的,對畢業生日后的工作起到重要的作用。第二,具有優越的知識背景。醫學院校的非醫學專業學生都接觸過基礎的醫學知識,與綜合性大學的同專業畢業生相比在就業方面更具優勢,特別是從事與醫學有關的行業。
2.Weaknesses(劣勢)。第一,缺乏綜合素質。非醫學專業在醫學院校中屬于邊緣學科,多采用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模式,相對于醫學專業的學生來講缺乏臨床實踐操作能力等實戰經驗,與綜合性大學同專業畢業生相比又欠缺綜合素質。第二,不具備突出的專業教育水平。醫學院校的非醫學專業學科基礎較弱,具體課程設置有待考證。就醫學特色而言,不同專業的學生受教育的背景不同,對醫學基礎知識的掌握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另外,學生在所學專業的學習過程中被醫學課程占用部分學習時間,學習內容寬泛,不具備明顯的特色,而且這些非醫學專業的教學質量評估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無法對教學成果的優劣做出及時準確評價。
3.Opportunities(機遇)。第一,不斷發展壯大的醫療體系。目前,我國的醫療體系漸趨完善,對醫療工作人員的需求逐漸增加,這樣醫學院校的非醫學專業畢業生就比綜合性大學同專業的畢業生在醫學知識方面就有了一定的就業優勢,對醫學院校非醫學專業的畢業生來說無疑未來發展的機遇。第二,逐漸轉變的培養模式。自實施院校擴展以來,越來越多的專業性大學向綜合性大學發展,醫學院校開設了許多非醫學專業。這樣一來,非醫學專業的畢業生就呈現出了逐年增長的趨勢,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引起質變,校方會越來越注重對學生培養、就業等問題,對培養模式的轉變具有一定導向作用。
4.Threats(挑戰)。第一,醫學院校非醫學專業辦學時間短課程設置不清晰。現階段的醫學院校在對非醫學專業進行課程設置時會融入醫學專業課程來凸顯醫學院校開設非醫學專業的專業特色。但是,如何對非醫學專業的醫學課程進行設置和如何處理非醫學專業與醫學課程之間的關系等問題卻沒有科學的制定標準,因此,醫學院校只有解決上述問題,進行合理的課程設置,才能使專業知識更加完備,讓學生在就業的過程中占據優勢地位。第二,醫學院校非醫學專業辦學時間短師資力量較弱。醫學院校的非醫學專業大多是近年來開設的新課程,校方無法在短時間內引進充足的師資力量,導致非醫學專業缺乏專業教師和學科帶頭人;另外,非醫學專業的教師大多來自綜合性大學,其自身無法兼備醫學知識背景和特色專業。第三,醫學院校非醫學專業就業信息平臺尚不完善。目前院校主要是通過就業信息網和校園招聘會兩種形式就業信息,而醫學院校的就業信息網實際上僅僅服務于醫學專業的學生,用人單位也都是醫療衛生單位,其他種類用人單位選擇醫學院校非醫學專業畢業生的幾率微乎其微,這對非醫學專業畢業生來說無疑是不公平的。
三、醫學院校非醫學專業就業教育改革
1.系統化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許多學生和家長還沒有認識到就業問題的嚴峻程度,對就業的期望較高,固守“醫院就業”的傳統心態會讓他們失去許多良好的就業機會,而用人單位短時間內無法接受大規模醫學院校的非醫學專業畢業生。所以,校方應該提高對于非醫學專業學生的職業認識和行業發展認知,轉變學生的就業觀念,引導學生對所學專業進行合理定位。教師應對畢業生的心理狀態、就業目標進行詳細的了解,幫助學生進行深入的就業形勢分析,及時抓住合適的就業機會。
2.強化專業內涵建設,提高專業影響力。由于醫學院校的非醫學專業辦學時間短,要想培養出復合型、實用型的人才就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首先,強化非醫學專業師資隊伍建設,通過人才引進、鼓勵在職教師進行深造或對國內外優秀學府進行訪學等手段提高自身知識水平,提高教學能力;其次,醫學院校的非醫學專業應根據社會需求控制招生規模并對專業課程設置進行相應的改革,培養出具有專業技能的優秀畢業生,同時還可以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進行第二專業課程的學習,實現醫學和非醫學等學科知識交融,打造復合型知識結構和能力體系;再次,強化實踐教學,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將實踐性教學融入到日常教學中,積極推動實踐教學與社會無縫對接,到專業對口的企業機構去開展短期實踐,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另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校園社團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3.強化醫學院校非醫學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在醫學院校開展步履艱難,但對于非醫學專業來說,恰巧是一個契機,大健康相關領域的飛速發展,催生一系列依托醫學、養生、美容、藥物研發和種植、工程信息學等行業的發展,激發著醫學院校非醫學專業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因此,如何結合專業學科背景開展創新創業甚至實現創業孵化?是醫學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突破口,更是醫學院校非醫學專業大學生突破“重圍”,擠出生存“夾縫”的一大機遇。醫學院校開展針對非醫學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能強化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提高大學生創業精神和創業技能,轉變就業觀念,提高人職匹配率和成功率。
4.加強校企合作,前置就業指導與服務。醫學院校可以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進一步開辟就業途徑,為非醫學專業學生開拓多渠道實習基地,確保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第一,通過提前召開用人洽談會的方式,對用人單位的需求進行掌握并向社會招生、就業信息,提前錄取提高生源質量,這種做法對非醫學專業的專業建設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第二,在校期間就與其簽訂就業合同,與企業簽訂定向培養協議,有的放矢的去培養大學生,提高大學生人職匹配度和社會適應性。第三,建立校企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確立并完善具體的培養計劃,對雙方的責任權利進行明確,校企合作實現教學—學生管理—實習—就業一體化。第四,建立每一位學生從入學到就業的全過程檔案,對每一位同學實行跟蹤管理,必要時可以實行“召回反讀制”,這樣既做到對用人單位負責同時也是對畢業生和學校自身負責。
四、總結
總而言之,由于醫學院校的非醫學專業是近年來才興起的,無論是在專業內涵的建設還是在社會的認知程度上都需要一定的時間,校方應從強化專業內涵建設、加強就業指導等方面出發進行非醫學專業就業的教育改革,盡可能的為醫學院校的非醫學專業畢業生創造良好的促進就業的教育環境,增強學生的就業自信心,使這些畢業生在就業方面與綜合性大學畢業生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參考文獻】
[1]托婭,胡茜,呂葉輝,等.高等醫學院校非法醫學專業課程教學法的應用探討[J].法醫學雜志,2018,34(3):313-315.
[2]王韻橋,夏猛,趙星皓,等.對非醫學專業人才中醫繼續教育的意義及現狀[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9,17(9):15-17.
[3]李蕓,羅楨妮.廣東省某醫科大學非醫學專業學生存在的問題及管理對策[J].醫學與社會,2016,29(8):104-106,110.
作者:李云鳳 單位:廣西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