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改革探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時代賦予大學生的使命,不僅是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更要有過硬的綜合素質,包括較強的創新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質、崇高的道德品質。本文針對當下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改進意見。
【關鍵詞】大學生;素質教育;教學改革
日新月異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才綜合素質的競爭無疑成了人才之間競爭的核心,因此培養思想高尚、文化深厚、專業精深、身心健康的高素質人才,是社會賦予高校迫在眉睫的重要使命。
一、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問題所在
(一)重視傳授知識,忽略能力培養
受傳統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很多學生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步入社會后備受打擊,從而使其對學校教育有所懷疑,學習和創新積極性不足,人生觀、價值觀扭曲,綜合素質不高。
(二)大學生對“課堂說教”有抵觸情緒
大學生年齡上雖已成年,但心理上正處于人生中的第二個“心理斷乳期”,其最明顯的特點是對所面臨的事物大多持批判懷疑態度。
(三)大學生對素質教育缺乏主人翁意識
部分大學生沒有理解素質教育的內涵與核心,缺乏參與意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缺乏學習動力,一味地抱著得過且過的心態。
(四)高校素質教育環境不夠完善
大學生的素質教育不只是素質教育工作者的職責,更是與學生密切接觸的輔導員、代課教師和其他行政人員的責任,從目前情況來看,高校并沒有真正做到積極參與。
二、改進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
(一)理清影響因素,有的放矢推進改革
主觀因素方面,學生接收知識的數量和質量,對知識的理解、運用能力,個體性格的差異等,導致學生的素質參差不齊;客觀因素方面,家庭、學校和周圍社會環境的差異也對學生素質有所影響。
(二)加大教改力度,核心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首先,高校要系統研究未來社會所需人才素質,從而更新培養模式;深入解讀各專業的培養目標及人才規格,以便在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上有所創新。其次,改革課程體系,調整課程結構,在原有教育模式上進行改革與創新,要開設文化素質教育類的必修課和選修課,用新穎的教學方法和為學生量身定做的教學內容,把學生吸引到教育教學中。最后,將學生的思維方式由分析主導轉為綜合為主,培養其適應社會的能力,從整體上提高其素質。
(三)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參加課外實踐
學校要統籌好學生的學時,通過舉辦各種學術報告會、人文類專題講座、學生社團活動、文藝匯演以及暑假三下鄉活動等,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要充分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學習,尤其要加強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這兩個重要環節,并把各個實踐教學環節劃定學分列入教學計劃。為了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要努力推進實驗內容和實驗模式的改革和創新。要加強產學研密切合作,積極開展有特色的社會實踐活動,拓寬大學生校外實踐渠道,與社會各個行業以及企事業單位共同建設實習、實踐教學基地。積極開展社會文化調查、青年志愿者活動,參與新農村建設,讓學生在豐富的社會文化大背景中接受熏陶、開拓視野,提高綜合素質。
(四)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創新是個人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靈魂,培訓創新精神和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中之重。高校可以通過實行學分制、減少必修課比例、增加選修課比例、降低課堂講授時數等方式,加大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提高創新能力。全面推廣并廣泛使用“國家精品課程”,積極鼓勵高等學校之間跨校選課機制,加強各專業之間的交流,培養高素質綜合性人才。
參考文獻:
[1]張晶,李文靜.論本科教育中人文素質教育與科學素質教育的融合[J].大學教育,2014(4).
[2]周健兒.人才培養模式與實踐[M].江西高校出版社,2007.
[3]張健.新時期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思考[J].當代大學生,2008(6).
作者:張文霞 周前能 張麗 單位:重慶郵電大學光電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