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兒童音樂教育改革初探,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內隱學習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羅伯(A.S.Reber)于1967年首次提出。這種理論注重學習的自發性,強調學習者是在無意識中獲取復雜知識,是不需要意志努力而進行的一種學習方式。而音樂,在兒童的一生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它作為非語言材料,則更適合內隱學習。
關鍵詞:內隱學習;兒童;音樂教育;改革
一、內隱學習理論概況
內隱學習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羅伯(A.S.Reber)于1967年首次提出。這種理論注重學習的自發性,強調學習者是在無意識中獲取復雜知識,是不需要意志努力而進行的一種學習方式。在這一過程中,個體并不一定能夠意識到或用語言表達出他們掌握的知識或行為規則是什么,但卻已經學會了這些。這種學習活動可以自發地進行,無需耗費注意資源,所以它有別于外顯學習,并具有外顯學習所不具備的自動性、抗干擾性、高選擇性、高效性等特點,目前在教育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內隱學習理論不但影響了心理學研究的各個領域,還輻射到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等的研究和實踐,為目前的學習研究開辟了一個新的視角和領域。
二、兒童音樂教育現狀
世界著名的音樂家貝多芬說過:“音樂應當使人類的精神爆發出火花,音樂比一切智慧、一切哲理都具有更高的啟示”。音樂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它無所不在,猶如一股清泉,時刻洗滌著我們的心靈。兒童對音樂的感知比成人更加的豐富與強烈。在孩子還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媽媽的說話聲、心跳聲是他們接觸音樂的開始。幼兒在不會說話的時候卻能夠聽懂音樂,并用肢體去表達他們的感受。音樂和圖書一樣,是很好的媒介和工具,可鍛煉與刺激他們身體的感官,對右腦的開發有著重要的作用。孩子如此熱愛音樂、離不開音樂,把音樂作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而目前我們的音樂教育卻出現違背兒童認知與身心發展規律、違背兒童音樂審美規律的問題,不得不引起重視。
(一)幼兒園音樂教育現狀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引導、支持、鼓勵幼兒參加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注重幼兒的感受、體驗和情感表達方式,積極地豐富幼兒的音樂經驗和審美情緒。目前幼兒園所開設的與音樂有關的課程基本是:歌唱課、律動課、音樂欣賞課和打擊樂課,。雖然音樂課程比較多,但是每周也就能上一兩節,孩子真正接觸音樂的機會并不多。上課的形式也多以講故事、圖片展示或情境導入為主,教師大多以幼兒是否學會課堂上的內容為完成的唯一評價標準,對孩子是否從音樂中感受到了什么、探索到了什么、發現了什么卻關注的太少,往往重結果而輕過程,重掌握而輕體驗。
(二)培訓機構音樂教育現狀
隨著家長注重培養孩子音樂才藝方面的意識增強和國家政策出臺的對中小學生音樂素養方面培養的重視,教育培訓領域快節奏發展的當下,音樂培訓機構迅速崛起。其中以器樂培訓機構和舞蹈培訓機構最為火爆。有的培訓機構規模比較大,會時常組織老師進行學習提升,而有的培訓機構可以說是小作坊,地方小、教師少、資源不足,再加上教師學歷偏低,閉門造車,給幼兒的音樂學習帶來了致命的影響。很多教師,雖然也經歷過系統的音樂學習之路,但對于幼兒的身體和心理發展卻不甚了解,上課方式老套、課堂氣氛沉重,對學生評價的唯一方式是學會掌握了多少東西,而不是是否理解了音樂的內涵、是否感受到了音樂的快樂……更為可氣的是目前各種考級盛行,這似乎像是一把無形的尺子,在測量孩子學習成績的同時,也扼殺了多少將來可以成為莫扎特和肖邦的優秀鋼琴家和音樂家。所以上海音樂學院教授趙曉生老師怒斥考級是謀財害命,讓學琴的孩子與家長們越來越急功近利,為了考級,進行不合常理的鋼琴學習和練習,把熱愛音樂的孩子都扼殺在了搖籃中。其時在音樂里感受大千世界;對音樂形象進行探索;對音樂節奏進行感知;對音樂情感進行體驗才是學習音樂的真正目的,但由于學習這些內容是需要慢慢滲透、潛移默化的,家長在看不到孩子收獲的情況下往往會懷疑教師的能力,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教師走上了重表演而輕表現、重訓練而輕體驗的道路。
(三)家庭音樂教育現狀
近30年來,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培養孩子學音樂的人也越來越多,很多家長認為音樂教育對孩子的各方面發展都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近十幾年來,學習一件樂器似乎是所有孩子必須上計劃的一件事情。但由于很少有家長真的懂音樂,在孩子學琴時并沒有弄清楚學習樂器到底意味著什么,為了衡量自家孩子的學習能力和進度,經常會和同齡的孩子進行比較,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落后,逼著打著都要讓孩子練琴,每次一練琴,家里就雞犬不寧。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對待學琴的態度越來越消沉,這種消沉不僅破壞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對他們的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積極生活態度和正確價值取向的形成產生了毀滅性的破壞。當然,有些家長在孩子的音樂教育學習上的做法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他們在音樂的學習上本著雖然業余,但不隨便的原則,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進行學習計劃的制定,并經常帶孩子去音樂廳看演出,潛移默化地進行熏陶,真正使音樂成為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
三、內隱學習在幼兒音樂教育中的改革
目前,兒童音樂教育的現狀令人堪憂,歸根究底,主要是人們在音樂的學習中過多注重外顯學習,而忽視了內隱學習。其實音樂教育真正的目的不是對音樂技巧和知識的堆積,而是兒童能在體驗式學習活動中感受音樂的美,培養學習興趣,增強對音樂作品全方位的感受和理解。而內隱學習具有緘默知識的特點,即不能通過語言、文字和符號進行邏輯的說明,所以相對于語言材料而言,音樂作為非語言材料則更適合內隱學習。內隱學習可以使教師改變原有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從適合兒童認知與學習規律出發,注重兒童對音樂的探索,培養兒童的內心音樂感。
(一)注重學習過程
要想讓孩子真正的愛上音樂,與音樂相伴一生,就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做到的,也不是通過外在的量化可以看到的。教師與家長必須要重視孩子的學習過程,即是否學得開心、玩得開心;是否能夠感受和理解音樂作品;是否能夠用肢體去表現音樂的情緒;是否能夠通過聆聽、思考、體驗、表達去發現自我,體悟生命……教師要刺激兒童的無意識學習,這種無意識的學習既不需要兒童付出意志努力,且學習到的東西不容易遺忘,穩定性很強,很少受年齡、智力、情緒、個性、動機等外在因素的影響。例如教師在教授學生樂器、培養其樂感時,就需要選擇內隱學習的教學策略進行訓練。在教學中,教師不要只用語言去傳遞音樂的信息,而是多用手勢、肢體或其他的形式讓兒童多聽、多想象,隨著音樂跳舞,自發的去表現音樂。幼兒園教師在孩子音樂學習時,也不要根據孩子的完成情況而進行評價,要把結果性評價變為過程性評價,注重孩子通過與音樂對話,尋找并體驗到與生命狀態同構的激情和快樂。
(二)注重學科整合
目前幼兒園音樂教育出現了學科分裂的現象,對課程和教學方法的整合還不夠重視,音樂教育形式比較單一,音樂綜合課程在幼兒園開展較少。當然在器樂教學中,這種情況也比較明顯,許多教師上課氛圍嚴肅、上課內容單調,不會很好地把歌唱、肢體律動、欣賞、美術等學科運用其中,學生沒有創新能力,掌握的知識也并不牢固。另外,對于家長來說,沒有很好地利用音樂會、演出、CD等媒介為孩子提供更好的學習輔助材料和場所,學生吸收到的僅是課堂上的知識,不懂得運用和遷移,這樣學到的東西就像狗熊掰棒子一樣,掰一個,掉一個,最后什么都沒學會。在音樂教育中,不管是什么樣的上課形式,都要盡可能地把其他的學科吸收整合加以利用,上課的形式越豐富,越能夠吸引孩子,越能夠引起孩子的無意識注意,刺激他們的感官體驗,同時孩子可在一定程度上依靠直覺、領悟、靈感等方式解決問題。
四、結語
在音樂的學習中,內隱學習非常重要,但不是說外顯學習就不重要,不同的學習內容要選擇不同的學習理論,只有把內隱學習與外顯學習結合起來,既注重兒童對某種技巧的掌握,也要注重兒童的學習心理和接受能力,只有這樣,音樂教育才能真正的對孩子的全面發展肩負起該有的責任。
[參考文獻]
[1]覃生平.論內隱學習與音樂教育[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0,11.
[2]王軍妮.內隱記憶、無覺察直覺與內隱學習關系綜述[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7,02.
[3]李建平,呂莉.當前幼兒園音樂教育中存在的誤區及解決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09,12.
[4]劉耀中.內隱學習的理論研究及其對教育的啟示[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0,06.
作者:高蓓 單位:徐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