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因材施教教學理論改革探討,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中國民辦高校雖然處在初級發展階段,各類民辦高校如雨后春筍,但是不管是在管理方面還是教學理念方面,基本都是延續各大國有高校,沒有針對民辦高校特有的管理方法和教學理念,沒有系統的針對民辦高校學生的教學模式。所以,本文希望針對民辦高校學生特點,基于因材施教,對教學模式的改革進行探討,以期望能得到更適合民辦高校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
民辦高校;因材施教;教學模式
一、研究背景
第一,國內背景。目前,中國民辦教育還處在初級發展階段,作為公立院校的補充手段,以彌補中國人口基數大所造成的教育資源不足。所以基本參照公立院校的教育教學體制。第二,國外背景。然而,世界很多私立大學都很著名,如美國哈佛、英國牛津和日本早稻田等大學,并不是作為補充而存在,而是具有相當的競爭力,或者說這些私立大學的教育教學體制系統完善,并有良好的效果。
二、因材施教教學理論
第一,因材施教教學理論的必要性。人存在差異性,同一種教學模式,勢必是能適應一小部分學生,那剩下的一大部分學生就無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承認學生的差異性,并且針對學生的差異性制定相適應的教學模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第二,因材施教教學理論應用條件。“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是中國幾千年前孔子就提出的教育思想。要完成因材施教首先要了解人們的學生,只有了解了學生的學習基礎,身心狀況,人生觀價值觀,也就是了解了因材施教中的“材”,人們才能夠根據此材來制定教學目標,制定教學模式,制定教學方法,才能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其次,除了要了解學生,人們還應該了解教師,作為“施教”的載體,教師的凝聚力,人格魅力,影響了他的教學吸引力,而教師也影響“施教”的效果。人們堅信每個教師的是優秀的,只有放到最適合的專業位置,只有構建教師專業成長體系,提升教師專業素養的發展,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三、現有教學模式
第一,教學模式的特點。教學模式是具有指向性、操作性、完整性、穩定性、靈活性等特點。教學模式的指向性是指每種教學模式的設計都圍繞一定的教學目標,需要一定的條件實施,在一定的情況下達到最有效。教學模式的操作性是指將抽象的教學理論具象化到教師的教學行為、教師的課堂。教學模式的完整性是指它的結構和運行要有始有終,能夠完整操作。教學模式的穩定性是指其不涉及具體學科內容,有普遍參考的作用。教學模式的靈活性是指對不同的專業,不同的師生,只需要調整細微方法,就能主動適應學科特點。第二,現有教學模式種類。現有教學模式種類繁多,最早的也是應用最廣泛的傳遞接受式,目前中國基本都在應用這種教學模式。另外比較常見的就是自學輔導式,這種教學模式的缺點就是如果學生不感興趣不主動學習,就可能一無所獲。除此之外還有探究式教學模式、概念獲得模式、巴特勒學習模式、范例教學模式、現象分析模式、合作學習模式等。
四、基于因材施教教學理論的教學模式
第一,民辦高校的學生特點。由于中國各省份高考競爭程度的不同,導致各省份的生源也存在基礎差異。所以面對差異性明顯的生苗,就要有針對性地改革教學模式。而要想改革教學模式,應用因材施教教學理論,首先要了解所招收的學生。民辦高校生苗高考分數普遍沒有公立院校生苗分數高,但是并不意味著民辦高校的學生沒有優點。每個學生都有其特點優點,不管是民辦高校的學生還是公立院校的學生。而民辦高校生苗高考分數低的原因主要有幾種,一種是單科學習不好,這樣的學生其他科目基礎良好,并且學習習慣也良好,只是某一科由于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導致的總分低,將這種學生稱為A類。還有一種是聰明但是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表現為在課堂上聽到的都能很好掌握,但是大部分時間精神處于游離狀態,這種學生只要正確引導,適用好的教學方法,恒很快見到教學效果,將這種學生稱為B類。另外一種學生,就是肯努力學習,但是不注重學習方法,就是常見的刻苦學習但是成績就是無法提高,這種學生通常是由于不能靈活掌握學習方法,不懂得觸類旁通,對這種學生只要糾正錯誤的學習方法,多加輔導,學習效果也會提高,將這種學生稱為C類。第二,針對民辦高校學生的教學模式。針對上述三類學生如何更有效利用教學時間,能同時滿足三類學生的需要,就是要解決的教學模式改革。現有的傳統傳遞接受式并不能滿足B類和C類學生。所以,在民辦高校應用傳遞接受式的教學模式無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上述三類學生的需要經過總結可以歸納為:其一,A類學生,需要正常學習進度,并且在缺少基礎的科目,A類學生屬于C類。大部分科目基礎良好,能接受更多的信息,不需要校正學習方法和態度。有明確學習目標。其二,B類學生,需要養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尤其是學習態度,充分調動該類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以誘發其主動學習,延長注意力集中時間。該類學生沒有明確學習目標,需要幫助其找到目標。其三,C類學生,需要放慢學習進度,糾正錯誤的學習方法,強調學過知識的應用。針對這三種需求,可以把教學結構、階段、程序進行調整,也就是調整教學模式。教學結構上,以教師講授和學生學時反饋同時為主,教師在講授構成中根據學生的實時反饋情況調整講授的速度和詳盡情況。這就需要教師在講授知識的同時還要關注和搜集學生的接受情況。
五、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民辦院校學生的分類,根據不同學生對學習的需求,采取教學結構、教學階段和教學程序的調整,改革教學模式,使其更適應民辦高校的學生,能夠順應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以期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
作者:王會 單位:長春建筑學院
參考文獻:
[1]白石,景陽.新時期高校教學管理觀念、原則與方法初探[J].理論界,2006(64):12.
[2]陳新民.民辦高等教育轉型期的矛盾和對策探討[J].中國高等教育,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