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科技英語教學改革教學理論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通過分析近年來國內高校普遍使用的幾套科技英語教材和觀摩本校及周邊高校科技英語授課,筆者發現當前科技英語教學主要存在教學內容不實用、教材編寫不合理和授課模式傳統三大不足。在教學內容上,現行科技英語教材的教學內容重語法、句法、文本特點、翻譯技巧等語言能力,輕語篇分析、閱讀技巧、信息汲取和觀點批判等學術能力,而后者才是提高學生專業內英語運用能力的關鍵。在教材編寫上,首先,作為課文的文章或寫作年代久遠,不具時代性,或觀點陳舊,不能反映學科前沿動態,或知識太過專業,給學生理解造成很大障礙,或枯燥無味,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進一步探究。其次,課后練習題型死板,多為傳統的閱讀理解選擇題、詞組翻譯、單句翻譯和段落翻譯,而缺少交際能力中重要的一塊———聽說訓練。在授課模式上,由于大部分院校的“科技英語”課程由“大學英語”的授課教師教授,其授課模式與精讀精講的綜合課類似。即:課堂上以教師為中心,側重語言細節尤其是詞匯的講解,甚至逐句翻譯,輕視文章的語篇布局和觀點辨析,閱讀成了單純的語言活動,造成學生獲取的新信息少,閱讀速度慢,分析能力差。顯然,這種費時低效的教學方法不符合當今信息密集的時代要求,更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因此必須加以改革。
二、科技英語教學改革的依據和原則
(一)充分發揮以內容為依托式教學的特點和優勢
科技英語屬于外語學習和學科知識相結合的課程,它的理論依據是以內容為依托的外語教學理論或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CBI教學法將目標語作為獲取學科內容的工具,而不是作為直接的學習目標。Leaver和Stryker(1989)總結了CBI教學法的四個特征:1.圍繞學科知識而非語言形式進行教學,學習者在學習學科知識的同時學習語言;2.教學中使用的課文來自真實語言材料;3.教學任務是學習新信息,即學生未知,需要探索的信息;4.教學內容和學科知識滿足學生特定需求,即為學生未來的專業學習和職業需求服務。Kasper(2000)提出:如果語言教學能基于某個學科知識或某種主題進行,效率會大大提高。其優勢有四:第一,關注內容能降低外語學習的焦慮感;第二,引入學科內容有助于激發學習興趣和動力;第三,內容學習的閱讀量較傳統語言教學大大增加;第四,具有一定難度的學科知識和一定深度的認知互動有利于語言水平的進一步提高。筆者認為,科技英語教學改革的方向應該是充分發揮CBI教學模式的特點和優勢,區別于傳統基礎英語教學,由精讀轉向泛讀,由關注語言本身轉向關注信息的獲取,由側重語言技巧轉向側重篇章結構,由教師翻譯講解為主轉向學生探索分析為主。
(二)教學改革的原則
蔡基剛(2012:233)指出,在CBI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分科英語(科技英語屬于分科英語)的教學目標非常清晰,就是用英語進行專業信息的汲取和交流、搜索本專業的文獻、聽本專業的英語講座、用英語寫論文和進行科研成果匯報等。因此,課堂提問是圍繞文章信息的汲取和理解,而非對中心思想的挖掘;分析是對文章觀點(尤其是不同觀點)進行批判性的思考和評論,而不是接受文章傳遞的思想;活動就是學生通過在項目中搜集信息、辨別信息對課文加深理解,而不是開展無病呻吟的活動;講解就是講解閱讀、引用、寫作技能而非解題技巧。由此看來,《科技英語》課程的教學應圍繞培養學生的各種學術技能來開展,包括閱讀、寫作和詞匯技能,專業內的聽說技能,以及從事專業知識學習和進行學術交流的技能。
三、科技英語教學改革的建議
(一)課文選擇
為達到上文提到的教學目的,筆者建議科技英語教材在文章的選擇上要遵循語言真實,內容實用多樣,難易適度,閱讀量大的原則。課文應該滿足以下要求:1.是真實的原汁原味的語言材料,而非人為加工或編寫的,且寫作規范,能為學生撰寫學術文章或一般議論文提供示范;2.文章主題是當今主流科技領域的熱門話題,體裁和題材多樣,內容符合學生的興趣和他們今后工作的需要;3.文章難度適中,內容主要為相關領域的基礎知識介紹和熱門話題討論,盡量包含大部分該領域的基本詞匯,不應太偏,太專業,以對學生的理解稍微構成一定挑戰為宜;4.為保證閱讀量,每單元設置三篇長度在1500詞左右、同一主題的文章,前兩篇文章為針對某一特定問題的不同觀點或視角的學術文章,供學生在課內分析總結使用。例如蔡基剛(2012:235-236)提到了香港城市大學Stephen Bolton教授在一堂介紹環境科學的英語課上使用的兩篇閱讀材料。一篇是關于米老鼠象征含義的學術文章,另一篇反駁了第一篇文章的觀點,并提出了關于如何看待米老鼠象征意義的不同觀點。每個單元的第三篇文章為課外閱讀,主題要輕松有趣,用于擴大知識面和詞匯量。
(二)教材編排
筆者建議科技英語教材按教學時長安排8-10個單元,每個單元一個學科主題,均設置如下三個部分:1.與單元主題相關且有趣的導讀問題2-3個,用于學生課前預習。通過課前搜集導讀問題的答案,該學科領域的背景知識被激活,引起學生閱讀興趣。2.三篇課文(上文已論述課文的選擇)。并提供主要專業詞匯和其它實用生詞的注解。3.課后練習。每個單元的練習設置借鑒教育界公認的較成功的分科英語教材English for Psychology(由美國Garnet公司2010年為準備攻讀心理學課程的高校學生編寫,其目的是教學生在這個學科領域內的聽、說、讀、寫的技能)的練習模式,分為詞匯練習和技能練習兩個板塊。詞匯練習包括解釋該學科常見術語和詞匯,介紹學術詞匯的詞根詞綴、復合詞、縮略詞、同義詞、詞匯搭配、講座詞匯、銜接詞匯等。技能練習涵蓋聽說讀寫的訓練。聽的技巧有:如何準備聽學術講座、如何預測講座內容、如何理解講座結構、如何判斷講座重點、如何有效記筆記等,練習形式是讓學生聽或觀看一段和單元主題相關的講座后做選擇題、填信息或做筆記。說的技巧有:如何用筆記做小組發言、如何做小組討論、如何提問、如何要求講座人澄清觀點、如何做陳述演示、如何回答問題等,說的練習可與課文或聽力材料結合開展。讀的技巧包括預測、略讀、尋讀、搜索關鍵詞、推測詞義等,練習是基于課文的閱讀理解題,形式盡量多樣。寫的技巧包括學術寫作規范、如何報告研究結果等,練習形式為分小組進行項目研究和小論文寫作。
(三)教學模式
陳國華(2008)指出“語言是一種技能,而技能的訓練,必須要有一定的強度才能達到一定的熟練程度。”文秋芳(2008)也用實例論證了增加學習密度的觀點。目前我國大部分院校“科技英語”總課時為32、48或72,每周2-4課時,開設1-2學期,這種斷斷續續的教學方式是不可取的。筆者建議“科技英語”課程實行集中強化教學。每周開設6課時,開設8或12周,一學期完成。每個單元的教學安排分為課前、課堂、課后三個部分。各部分活動的設置都要圍繞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和學術交流能力來開展。課前活動為學生分小組就“導讀問題”搜索資料,并就搜集的資料在課堂進行討論。課堂教學主要包括:1.閱讀技巧和詞匯知識的介紹。2.閱讀訓練。建議的活動形式有:學生自己就文章設計問題,要求老師或同學解答;學生總結整篇文章或某一段落;區分文本的主題、論點、論據;全班限時快速閱讀;兩篇同主題文章對比閱讀等。3.課堂閱讀筆記。要求學生閱讀時將主要概念寫在左半欄,將自己對這些概念的理解寫在右半欄,并就自己的學習筆記在小組中討論。4.學科知識學習。師生討論課后閱讀理解題,澄清學科知識點,同時教師分析語言難點,學習專業詞匯。課后活動可采取筆者踐行有效的兩種形式。一是讓學生課后閱讀每單元的第三篇文章(或教師提供相關主題的課外文章)并填寫閱讀記錄表。記錄的內容包括“文章題目”“閱讀時長”“有用的句型”“有用的生詞”和“閱讀反思”五個部分。一方面監控學生的閱讀速度,另一方面促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有意識地積累語言知識和思考文章觀點。二是學生分組就每個單元的主題設計一個子論題,鼓勵他們通過網絡、期刊雜志、學術論文和圖書館等資源搜索與論題相關的信息,就不同觀點進行比較分析,并按照一定的學術規范寫作陳述報告。這樣就培養了學生綜述文獻觀點、評價不同觀點的學術思維和寫作能力。
四、結語
科技英語作為當前國內外語教育界大力提倡的專門用途英語的一個分支,其教學效果的提高既是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社會發展需求,也是高等教育國際化帶來的學科發展需求,應該受到各高校,尤其是各理工科院校的重視。大學英語教育者應該在發揮科技英語學科特點的基礎上,積極推動其課程改革和創新其教學模式,使之真正為當代大學生的專業學習和職業發展服務。本文提出的建議愿與讀者探討,在實踐中還要結合不同學生群體的英語能力、認知水平和相關專業進行操作。
作者:饒巧穎 單位:重慶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