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閱讀教學理論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給閱讀教學無端增加累贅。
閱讀教學首先是個實踐問題,一般來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考慮的是如何讓學生讀懂課文,進而理解課文內容、掌握知識、習得能力,不是考慮用什么閱讀理論來指導的問題。問一問廣大語文教師,他們在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時是在實踐解構理論,還是在實踐文本主義理論?同理,學生在閱讀時也不可能是先掌握了某種閱讀理論而后再來閱讀學習,或者用某種理論來指導自己的閱讀。比如被我們有些理論工作者所青睞的創造性閱讀,認為在閱讀過程中讀者對作品的認識有一個再創造的過程,那么我們就可以問一下,學生在閱讀時創造了什么?是創造了一篇新內容,還是創造了一個新的藝術形象?閱讀無非是閱讀主體對特定作品內容進行認識、理解,在此過程中讀者始終在順著作者的思路前進,雖然讀者可能有自己的新思想、新發現,但那始終是讀者自己的思維產物,絲毫不能改變特定作品的現實存在,更不可能讓作者根據自己的思維結果來重新修改作品,就作品而言,你沒有創造任何東西。既然如此,那些理論的推崇與移植除給閱讀教學無端增加累贅以外,不具備任何實踐價值。
二.模糊了閱讀教學視線。
正常的閱讀教學,目標指向明確、教學方法簡單易行,無論是從前的“三為主”理念,還是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理念,教師容易理解,實踐中也容易把握。自從那些新潮理論橫空出世以后,那些原本容易把握的東西變得模糊起來。由于有些教師學識水平、理論修養參差不齊,對那些理論缺乏批判性借鑒,教學中便把這些理論視若圭臬,不加選擇地移植到課堂,其結果是,原有的東西丟掉了,新的東西用起來生硬別扭,導致教學不倫不類。比如有些教師在課堂上不問有沒有必要、也不管問題有沒有求異的價值,都要來一個求異的程序,結果很明了的問題被復雜化,問題本身沒解決,師生的思維已經被攪亂。王旭明先生所批判的“假語文”恐怕也應該包含這樣的教學方式吧?
三.誘發了師生荒誕離奇思維。
由于在有些地方不恰當地倡導了這些閱讀理論,加上對這些理論認識上的失誤,課堂上每每出現光怪陸離現象。比如一文多解、個性化解讀等就誘發了師生離奇的思維。有些教師為了使教學富有新意,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其結果是,學生無限發揮想象,弄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問題。比如前些年指責“父親”過鐵路違反交通規則、為孔乙己設置一個完美結局等。閱讀就應該本本分分地讀懂課文,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何必把一篇好端端的作品解讀成一堆荒誕離奇的文字垃圾?我們并不反對閱讀教學應該有先進的理論指導,在語文新課標的實施過程中,閱讀教學更應該不斷創新,在此基礎上借鑒一些邊緣學科理論,以完善、豐富自己的理論體系,是完全必要的,但就閱讀教學實踐來說,還是應該老老實實把課文讀懂,把教學任務完成,把教學目標高質量地實現,這才是語文教師的職責所在。
作者:宋建兵 單位:湖北襄陽市襄州區張家集鎮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