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國際教育文字學教學改革,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文字學是高等院校中文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其學科地位及社會作用不言而喻。因為具體課程的教學具有一定主觀性,所以各高校的文字學課程在教學安排上都存在一定差異。那么什么樣的文字學課程才是學生最需要的?怎樣才能提高本課程的教學質量,使學生收獲更多進步與成長?筆者認為,要解決好這些問題,需要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優化教學設計。文字學是高等院校中文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也是我院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專業限選課。作為該專業唯一的且僅有32學時的文字學課程,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有更多的收獲,對任課教師來說,是一個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近幾年的高校教學實踐,使筆者深刻體會到:優化教學設計是達成上述目標的關鍵。文字學當然也不例外。何為教學設計?一般認為,教學設計是對教學活動的整體和系統性規劃,是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和教學對象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優化教學設計,才能使我們的教學更加有的放矢,才能確保學生在單位時間內學到更多知識、更大幅度地提高各方面的能力,獲得更好的發展。接下來主要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三個方面談談筆者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是如何對文字學課程進行優化設計的。
一、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它解決教和學要“達成什么”的問題。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活動就可能成為一堆無序活動的簡單連接和疊加,造成學習內容的雜亂和學習質量的低下。教學目標有課程目標、課堂教學目標和教育成才目標幾個層次。這里的教學目標指的是處于中間層次的課程目標。不難理解,各高校文字學課程具有主觀性,首先在于課程目標定位不同。我院是如何進行課程目標定位的呢?筆者在教學設計時首先想到了如下一些問題:
1.流沙河(四川著名詩人,2013年9月18日在獲知《詩經現場》用正體字印刷獲讀者好評后發表對正體字和簡化字的看法,共識網)說:“每一個正體字(繁體字)都可以證明自身的存在,而每一個簡體字都無法證明其存在的理由。”
2.從2008年開始,兩會期間,從郁鈞劍到馮小剛,幾乎每年都有政協委員或人大代表提議“恢復繁體字”。
3.關于大陸簡化字,臺灣網友說:漢字簡化后,親不見,愛無心,產不生,廠空空,面無麥,運無車……繁簡字可謂多年來大家最關注的漢字問題,上述關于繁簡字的言論,我們也時常耳聞目睹——孰是孰非,如何評論?再比如:
4.有人把漢字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有人稱漢字是“世界上最齷齪、最惡劣最混蛋的中世紀的茅坑”,什么才是對漢字的公允評價?
5.兩岸四地文字會不會實現“書同文”?
6.漢字作為世界上唯一還在廣泛使用的表意文字,會不會像圣書字、楔形文字等古文字一樣變成拼音文字?
7.現在通用漢字是7000左右,漢字的數量是越多越好嗎?我們應該盡量縮減還是增加漢字數量?為什么?
8.外國學生知道漢字的意義跟形體有關系,在表示興趣的同時,要求老師講清楚每一個漢字的理據,這有沒有可能?為什么?這些問題,涉及繁簡字、漢字發展趨勢,以及現代漢字在字量、字形等方面的屬性,有的比較宏觀,有的相對微觀。在筆者看來,它們都是跟漢字尤其是現代漢字有關的最基本的問題,作為中文系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通過文字學課程的學習,首先應該能夠對這些問題達成正確的認識,做出科學的解釋。有了這樣的共識,本課程的教學目標也就比較明確了。參照新課標的三維目標,筆者把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分解為知識、能力、情感三個方面:
(一)知識層面
1.了解人類文字發展演變及傳播的一般規律。
2.認識漢字的性質和特點,現代漢字在形、音、義等方面的屬性,明確現代漢字規范化的原則,能正確認識和評價漢字,知道如何評判漢字發展趨勢。
3.掌握部分常用現代漢字的形體演變,能舉一反三對其他常見漢字做簡單溯源分析。以上三個方面,遵循由一般到個別、由現在到過去、循序漸進的原則,既注重在文字學知識的內在關聯,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目的在于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從宏觀到微觀,既見樹木又見森林,獲得關于漢字和人類文字最必要、最基本的信息。教育學心理學研究表明,有內在關聯的信息是有意義的,也是容易識記并長期保存的,從而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樹立正確的文字觀,具備基本的文字學的理論素養。
(二)能力層面
1.思維能力: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學以致用,用文字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分析解釋文字學的一些基本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尤其是比較、分析、概括、推理等抽象思維能力。上述繁簡字等較宏觀的問題都對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
2.自學能力:即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課堂學習和實踐,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漢字研究方法,能夠利用相關資源進行可持續的自主學習。文字學作為工具課,要解決一些實踐性比較強的問題,通過完成具體作業,如:考察指定語料的字頻,考察《現代漢語詞典》多音字讀音是否有簡化空間,以及利用相關書籍和網絡資源對漢字進行溯源分析等,逐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及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養成自學習慣。
(三)情感層面
培養學生對文字學的興趣,對文字相關問題保持敏感。筆者認為,理想的文字學課程不僅在于學生記住了多少知識,卷面考了多少分,更在于學生在走出教室和考場后是否仍然對文字有好奇心,仍然有興趣關注和思考與文字有關的問題。簡言之,以上三個方面的目標,分別在于讓學生“學會”、“會學”、“愛學”。以筆者近十年高校語言文字類課程的教學經驗而言,我們的教學目標無論在教學設計還是教學實踐層面,強調最多、落實最好的,還是知識層面的目標。而興趣和能力尤其是思維能力的培養,在進入“高大上”的大學之后,似乎就不好意思再提及,好像那是小學和中學老師才應該做的事。事實上,對語言文字這樣本身就比較枯燥的課程來說,如果不能調動學生積極參與,任由他們成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就筆者查閱的文字學課程改革的論文來看,也普遍存在同樣的問題,大家雖然也談能力的培養轉化,但因為專業性質的原因,對文科生在語言文字上的實踐能力實際上往往談得比較含糊;至于興趣和思維能力培養,則幾乎無人提及。實際上,我們稍微留意一下學生課堂回答問題及考試情況,就不難發現:即使到了大學,學生普遍有待提高的還是思維尤其是抽象思維能力。中學多年的應試教育讓很多學生習慣于被動接受知識,被動接受現成“標準答案”。近年來網絡的普及又使學生每天置身信息的大海,更缺少深入閱讀和思考的環境,他們的思維能力也就可想而知了。綜上,筆者認為,興趣和能力培養、學習方法的養成,不僅不可偏廢,而且應當在每一門課程乃至每一節課上引起重視。只有如此,我們才做到既授之以魚,又授之以漁;既教書,又育人。我們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們培養的學生才能對世界保持好奇,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應對日益復雜多變的世界。
二、教學內容和時間分配
以上述教學目標為導向,我院的文字學課程實際上具有相當的綜合性。就內容來說,涉及比較文字學、現代漢字學、和傳統漢字學(古文字學)三大塊。這是與其它高校文字學課程另一個較大的區別所在:它們要么是單純的現代漢字學,要么是單純的古文字學。這就意味著我們的文字學要對涉及的三大板塊的內容進行精選、優化。這樣才能做到重點突出、難易適中,符合學生接受水平,順利實現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時間分配上,以現代漢字學為主體,計約20課時;比較文字學和古文字學為補充和輔助,各約8課時和4課時?,F按授課的時間順序具體說明如下:
(一)比較文字學
重點介紹:(1)人類文字的起源和發展(2)人類文字的傳播(3)人類文字發展的三個階段(形意文字、意音文字、拼音文字)(4)人類文字發展演變的一般規律等內容。教材方面,因國內比較文字學著作有限,主要參照周有光《世界文字發展史》、《比較文字學初探》及王元鹿《比較文字學》等幾本書。
(二)現代漢字學
現代漢字方面的教材目前也比較有限,且內容大同小異。筆者以蘇培成《現代漢字學綱要》、楊潤陸《現代漢字學》等教材為基礎,刪減其中過于繁瑣、理論性過強、超出學生理解能力以及脫離一般學生日后實際運用的內容,保留:(1)漢字的性質和特點(2)現代漢字在形、音、義、序及字量字頻等方面的屬性(3)現代漢字在人機和人際界面的應用(4)漢字前途和評價等幾部分內容。
(三)傳統文字學(古文字學)
這部分旨在對常用漢字進行溯源分析,讓學生把握漢字的形義關系,了解漢字構字理據。因為時間有限,加上古代漢語有所涉及,所以僅以專題形式做舉例性的介紹,比如,與“人”、“手”、“足”、“食”等有關的漢字的溯源分析。綜上,為優化教學內容,擴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讓學生對包括漢字在內的文字尤其是現代漢字有明確系統的認識,我們對各部分做了相應精簡、優化:先安排比較文字學的內容,但只要求對人類文字起源發展做全景式了解,不過多涉及細枝末節。這個鋪墊對現代漢字的學習必不可少。舉例來說,關于繁簡之爭,如果就漢字論漢字,恐怕再爭一百年,還是各執一詞難下定論。而如果有了比較文字學的眼光,把漢字放到人類文字的大家庭去考查,聯系人類文字縱向和橫向發展演變的規律和事實——作為書寫工具,人類文字一直在朝著簡化的道路前進,世界上目前占絕對優勢的拼音文字也是人類文字發展演變的結果——我們對漢字的繁簡問題也就豁然開朗,而非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地始終糾纏不清了。同樣,有了對人類文字發展演變規律及世界文字現狀的基本認識,關于“漢字會不會像楔形文字和圣書字一樣變成拼音文字”的前途預測問題,也就找到了思維的起點,不難做出判斷了。現代漢字是我們正在運用的漢字,學生最需要相關的知識儲備。由于“現代漢字學”普及程度不高,其它課程也較少涉及相關內容,學生這方面的知識其實比較欠缺。因此,我們把“現代漢字學”作為教學的重點,希望學生在了解人類文字一般特點和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對現代漢字相關的宏觀和微觀問題有基本的認識,并提高運用漢字的能力。“漢語難學,漢字尤難學,幾乎已成舉世公認之論。”(周健《漢字教學理論與方法》)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漢字對一般外國學生來說是最頭疼的事情。我們的任課老師如果能在必要的時候結合漢字的古形體——甲骨文、金文或篆書進行教學,勢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漢字的形義關系,改善因結構復雜而造成的難認難記難寫的局面,提高學習漢字的興趣和效率。漢語國際教育作為培養對外漢語教學師資的專業,學生應該具備必要的傳統文字學的知識和對漢字溯源分析的能力。基于這樣的考慮,承接現代漢字學字形部分關于外部和內部形體結構分析(即構形法和構字法)的內容,筆者在本課程的最后,安排了兩周共4課時屬于傳統文字學的內容。
三、教學方法
為了更好地落實以上述教學目標,完成以上教學內容,在教學方法上,筆者也做了一些嘗試:
(一)借助現代化教學手段,通過直觀教學,加深學生對相關內容的理解
比如,比較文字學部分在介紹人類文字傳播的路線時,播放《五分鐘看懂人類文明史》視頻,讓學生明白文字的起源和傳播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活動版圖的擴大而進行;再比如介紹書寫漢語的特殊文字“女書”時,利用電影有關女書的情節,幫助學生了解女書產生的歷史背景,直觀感知女書的具體形象;以及通過相關動畫視頻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漢字形體演變,等等。
(二)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多樣實踐,增進研究型學習
現代漢字部分關于現代漢字屬性和規范化的內容比較瑣碎枯燥,如果由老師一言堂,大包大攬,學生難免興味索然。所以,筆者在必要講解的基礎上,通過布置需要學生動手動腦乃至需要合作完成的作業,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比如:字頻部分,讓學生分組考查《漢字英雄》和《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兩檔漢字節目,選取有代表性的二至三期,記錄比較兩節目考查用字的字頻情況,并將考查情況和結論形成文字在課堂上分組匯報。另外,筆者還結合之前的國學熱,讓學生從字頻或常用字的角度,考查《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是否適合作為今天學前兒童的啟蒙讀物。再比如,關于多音字的規范,給出諸如“暈”、“薄”、“結”等字,讓學生先查字典,根據各自表義情況,判斷這些多音有沒有簡化的必要和可能,并陳述理由。再比如,關于繁體字和簡化字這個比較宏觀的問題,在學期開始,組織學生交流看法,在學習過人類文字發展演變的一般規律及現代漢字構字法和漢字理據的內容后,再讓學生介紹對此問題的認識有無變化,有何變化,為何變化?;蚪M織學生就此問題進行辯論??傊ㄟ^這些針對性強又密切聯系實際的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使學生從被動接受結論轉為自主尋求答案,從機械識記知識轉為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釋復雜抽象問題。
(三)提供資源,示范教學,培養自主學習的方法和習慣
學期最后,老師以小專題的形式結合漢字形體演變對漢字進行溯源分析。比如與“人”有關的一組字:比()、北()、尸()、天()、亦()、夾()、美()…與“手”有關的漢字:又()、友()、寸()、尺()、及()、承()、弄()…這樣從簡單到復雜,把傳統字形有內在關聯的常用漢字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在掌握例字形體演變和形義關系的同時,也能夠舉一反三,用發展和聯系的眼光看待漢字,激起對其它漢字溯源分析的興趣。但由于課堂時間有限,這種分析只能是舉例性的而沒有辦法窮盡,所以,在通過教師示范初步掌握分析方法的基礎上,老師給學生提供可利用借鑒的專著:《說文解字注》、裘錫圭《文字學概要》、流沙河《文字偵探》、林西莉《漢字王國》等,以及“漢典”、“ChineseEtymonology”等網絡詞典和漢字字源網站,讓學生根據需要自行查閱、檢索,在體驗自主學習樂趣的同時逐步習得自學的方法和習慣。
(四)鼓勵學生利用網絡平臺進行創新或展示研究成果
鼓勵學生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把文字學方面的鉆研成果和心得用微信或微博的形式與其他人分享交流,鼓勵有興趣有條件的同學設計適合外國人或中國中小學生學習漢字的APP。以上是我們對近幾年文字學課程教學所做的一些梳理和總結,從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的反饋來看,他們比較認可這樣的教學安排,認為通過本課程能系統獲得文字學基礎知識,培養對文字學的興趣,并掌握一定自主學習和研究文字的方法。當然,本課程在趣味性、教學時間分配上還有繼續提高和改進的空間,這是我們今后優化教學設計、提高教學質量需要努力的新方向。
作者:張慧芳 龔靈 單位:四川大學錦江學院
參考文獻:
[1]周健.漢字教學理論與方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蘇培成.現代漢字學的學科建設[J].語言文字應用,2007,(2).
[3]瞿繼勇.漢字學教學的改革與探索[J].成都大學學報,2007,(3).
[4]安蘭朋,賈國強,安蘭香.漢字學課程建設芻議——兼談對外漢字教學[J].現代語文,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