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公共關系學課程教學改革實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本文介紹了職業能力導向的《公共關系學》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意義,分析了當前《公共關系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指出以職業能力為核心導向,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方式三個方面對《公共關系學》課程進行改革,從而真正提升學生的公關素質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
課程改革;公共關系學;職業能力
引言
在當前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提高教育質量的時代大背景下,職業能力培養已經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新的必然要求,也是我院人才培養的目標所在。課程教學改革是人才培養的微觀基礎,是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的最主要途徑。因此,以職業能力為導向,深入探究《公共關系學》的課程教學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職業能力導向的《公關關系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意義
(一)契合教育部提出了建立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
2014年2月,國務院通過了“關于加快建構和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決定”。3月在首屆產教融合發展戰略國際論壇上,教育部副部長魯昕提出,在改革完成后,我國2500所高校中,會有1650所左右的高校將轉型為以職業技術教育為核心,并且在培養方式上將突出專業的重要性,著力培養應用型人才。這一舉措將令中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結構發生重大改變,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高校比重將會提高25個百分點。在新形勢下我國將把突破口放在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上,對教育結構實行戰略性調整,而高中和高等教育階段是這一調整的集中體現。形成一個以就業為導向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中國的目標,在教育模式、教育機制、人才培養模式上,都以就業為導向。[1]筆者嘗試的職業能力導向的公共關系學教學改革與實踐,將以提升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為導向,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方式等方面進行改革,這完全適應了教育部新提出的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目標。
(二)適應我院最新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
我院于2012年制定了新一輪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全面落實學院“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應用型創業人才”培養目標,對教學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一輪人才培養方案中,《公共關系學》是文法公管大類的大類基礎課程,第一學期開設,涉及法學、廣告學、公共事業管理、城市管理四個本科專業,在文法公管類人才培養方案中占據重要的基礎性地位。換言之,在新一輪人才培養方案中,《公共關系學》課程對于文法公管大類共4個專業的應用型創業人才培養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自然也就對《公共關系學》課程教學全過程提出了深入改革的要求。如何在《公共關系學》已有教學經驗和教學成果的基礎上,根據應用型職業能力培養的要求,通過深入的教學改革,全面強化學生的公共關系意識,加強學生的溝通協調與社會交往能力,為成功就業打下良好基礎,是新形勢下《公共關系學》課程教學所需要完成的緊迫任務,也是筆者研究的重點。
(三)符合新形勢下學風建設和專業建設的要求。
根據新一輪人才培養方案,學院實行“大類招生,專業分流”政策。這無疑有利于學生打下寬廣的知識基礎,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弊端。如在文法公管大類中,共有法學、廣告學、公共事業管理、城市管理四個本科專業,每個專業之間相關度并不高,專業課程幾乎沒有共同點,這就很可能使得學生在第二學期進行專業分流時存在困惑、迷惘,不知道自己到底適合就讀哪一專業。如果盲目選擇一個專業,日后發現并不適合自己,學生往往學習熱情不高,甚至自暴自棄,極大地影響到學風建設和專業建設。在這種情況下,第一學年的大類基礎課程不僅要實現知識傳授,更要幫助學生充分認識自身的優點和喜好,在專業分流中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專業,從而使得學生在后面三年的學習中充滿學習熱情,形成良好的學風,進而使我院的專業建設不斷取得進步。《公共關系學》作為文法公管類的大類基礎課程,在這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作為一個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公共關系學》課程在我院已經開設14年,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成果。根據新一輪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本課程研究擬以職業能力為導向,通過讓學生參與實踐項目以了解法學、廣告學、公共事業管理、城市管理專業對于職業能力的不同要求和共同之處,在課程學習中逐步認識自己的興趣所在,幫助學生做出適合自己的專業選擇。
二、針對目前存在問題,如何進行《公關關系學》課程教學改革以提升學生職業素養。
《公共關系學》課程的實踐性與實用性很強,因而要求學生既要具備相關的理論知識,又要擁有較強的實踐技能,只有這樣學生步入工作崗位后才能較快適應市場需求,才能熟練地協助企業或單位策劃公關活動、用公關方法較好解決危機、制造公關奇跡,并處理好同事間、上下級間各種關系。但是在傳統《公共關系學》課堂教學中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這不僅不利于《公共關系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而且不利于提高學生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公共關系學》課程要朝著更完美的目標前進,就必須不斷地進行更科學更合理的改革和探索,構建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課程教學新模式。那么針對目前《公共關系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筆者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公共關系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
(一)“專題式教學+職業能力訓練”的教學內容改革。
教學內容改革是《公共關系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核心。為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能力,改變傳統的章節式教學思路,采取專題式教學思路。在教學內容設計上,筆者把公共關系學課程劃分為四大專題:公共關系學基礎理論(包括緒論、公共關系的概念和涵義、公共關系的功能、公共關系的起源與發展,共8個學時)、公共關系工作程序(共6個學時)、公共關系實務(包括網絡公關、公關禮儀、危機公關、公關專題活動,共12個學時)、公共關系實訓(帶領學生參與班級、系部或學院的各類主題活動的組織、策劃、執行等,共6個學時)。在每個專題下面,安排了對應的實踐項目:第一個專題:以公關團隊為單位成立公關公司;公關主題演講。第二個專題:撰寫公關策劃方案。第三個專題:公關辯論賽;公關禮儀課堂實訓;危機公關案例分析。第四個專題:依托公關團隊和學生社團讓學生參與組織、策劃、執行班級、系部、學院的各類主題活動等。根據學生今后從事的專業制定出學生需要具備的能力,文法公管大類的學生主要可以選擇的專業有四個:法學、廣告學、公共事業管理和城市管理。通過對這三類專業相應的用人單位的調查發現,這三類專業相關的工作崗位所必須要具備的職業能力各有側重,法學相關工作崗位側重邏輯思辨能力,廣告學相關工作崗位側重策劃設計能力,公共事業管理和城市管理則側重溝通協調能力,以上這些實踐項目中有三個就是分別圍繞這三大核心職業能力進行設計的,其余的實踐項目主要是圍繞這三類專業相對應的工作崗位所通用的職業能力進行設計。學生通過積極參與以上各種不同的實踐項目,可以明晰自己更擅長哪一種職業能力或者自己的興趣點在哪個方面,進而為大一第二學期的專業分流做好充足的準備,減少專業分流的迷惘和茫然。同時,在課程內容設計上,每個專題都有相應的實踐項目來支撐,實踐項目的設計也是圍繞三類專業的核心職業能力進行的。筆者將運用多種激勵方法,調動學生積極參與以上實踐項目,使學生在參與這些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體會團隊協作的重要性。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把課堂上所學的理論內容更好地融入實際操作之中,讓“教、學、做一體化”落到實處,從而為學生今后更好地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實踐項目式+合作研討式”的教學方法改革。
在教學內容改革實施過程中,教學方法必須與之相適應。將學生分成若干學習討論小組,積極進行參與式、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教學嘗試。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合作研討,著力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禮儀技巧、策劃能力、表達能力、執行能力、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等各種職業素養。具體教學方法如下。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的目標是在分析及研討案例的基礎上,研究公共關系活動的歷史、現狀,從而提煉出公共關系活動內在的規律和理論要點。[2]通過案例教學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人總結了在課堂中運用案例教學法進行教學的經驗。首先應在課前精心選擇最佳案例,要保持對與公關相關的熱點事件的敏銳度與關注度,案例庫應持續更新,并根據教學大綱和教學進程編選,編選過程中要有針對性,案例編選的原則是要真實、典型、有趣、新鮮。其次要合理組織學生課堂討論,授課教師應在課前把案例相關資料發給學生,這樣上課時不會感覺突然,課堂上授課教師再進行詳細介紹,鼓勵學生運用頭腦風暴法,圍繞某個切入點開展熱烈的討論,若討論過程中出現偏離主題或其他問題,教師應馬上協調,使討論方向更加明確、討論效果更好。再者分析案例要透徹,在學生討論案例的基礎上,教師要給予恰當地點評和分析,深化整個課堂教學,為了做好這一步,需要教師在課前對案例有全面的認識,并找準案例的細節與所講理論點相切合的地方,同時還需要有較強的應變課堂突發問題的能力。社會實踐法要真正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公關素質,僅靠課堂實踐是不夠的,還需要創造平臺,讓學生有機會進行校園內外的各類公關實踐工作,進行實戰模擬。這種模擬演練有以下兩種方式:第一種方式是實地觀摩考察,教師要積極跟校內外相關組織機構做好溝通,然后選擇恰當時機組織學生參加校內外各項公關活動,比如帶領學生觀摩開學典禮、校招聘會、校動動會開幕式、學校周年慶典等公關相關的主題實踐活動;第二種方式是親身實踐演練,教師在課堂里傳授基本的公關理論知識及組織一系列課堂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學生也十分希望能把課堂所學的內容盡快加以實踐,在學生有著濃厚的實戰興趣的基礎上,教師應適時推出系列的親身實踐活動,比如組織學生參加校園內的各類主題活動,包括活動的策劃、組織、實施、總結等工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結合起來,提升學生動手能力。[3]合作研討法課堂教學的過程是師生合作、團隊合作、共同學習、共同探索的過程,鼓勵提問、鼓勵對話、鼓勵創新。在課程正式開始之前,由教師對學生進行分組,學生可自由組建公關團隊,每個團隊5—6人,盡量保證男女搭配,以增加團隊合作的趣味性。團隊活動將貫穿整個課程的始終,包括課前預習、課堂上的情景模擬與分組討論、課后的實踐項目等。在課堂教學改革中,積極開展合作研討法,不僅為學生搭建了展示自我能力和風采的良好平臺,而且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趣味性,增強了學生的團隊協調能力和組織策劃能力。任務驅動法任務驅動法是先由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明確每堂課的具體任務,然后通過任務的準備、參與、總結,使學生懂得完成這些任務需要具備怎樣的知識和技能,從而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在課堂教學中,作為引領者,教師首先應設定好每堂課的具體教學任務,然后帶領學生圍繞某一核心問題進行討論和交流,最終通過共同努力尋找解答問題的最佳答案。通過積極采用任務驅動法,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產生以下三個作用,分別是:一是增加了學生的自信心,提升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應用能力;二是通過解決執行任務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促使學生了解自身的優點和缺點,以便更好地把握今后學習方向。
(三)“多元一體+形成性考核”的評價方式改革。
學生評價方式的改革十分關鍵,關系到學生興趣點的導向。在《公共關系學》課堂教改實踐中,改變了傳統一考定終身的評價方式,建立起重實踐能力培養和綜合素質提升的評價方法,形成一種創新的考核評價標準,即以職業能力為核心與導向,圍繞“兩個結合”的策略,推動課堂教學改革真正有效地進行與落實。首先是學生自我評價與教師評價相結合。在課程開始之初,任課教師把課程的考核標準和考核方法詳細地告訴學生,讓學生有明確的目標;在實踐項目具體落實過程中,教師及時記錄學生展示項目成果的情況;最后通過把教師打分和學生代表打分相結合,得出每個學生的具體分數。再者是過程性考核與期末考試相結合。過程性考核主要是對學生在整個學期學習過程中各個方面的考查,包括考勤、課堂表現、參與實踐項目的表現和貢獻等,著重關注學生在整個學期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與參與性;而期末考試主要以閉卷的形式對本課程的理論知識要點進行考核與應用。過程性考核與期末考試兩相結合,改變了以往一考定終身的考核方法,使學生把眼光更多地放在整個學期的學習過程中,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己说木唧w方法如下?!豆碴P系學》課程成績計算方法:總成績等于期末考試(40%)加平時成績(60%),其中,期末考試成績包括:封閉式卷面考試成績(50%)、開放式案例分析成績(50%)。平時成績包括四塊,分別是:團隊實踐項目完成情況(50%)、專業選擇意向報告(20%)、課堂表現(20%)、考勤(10%),其中,團隊實踐項目完成情況的評分標準考慮到公平性,主要由個人自我評價(15%)、組內成員互評(25%)、任課教師評分(60%)三部分組成。團隊實踐項目包括課堂內外開展的各類實踐項目,每個實踐項目所對應考核的學生能力是有所側重的,學生可根據自己在實踐項目中的表現情況和個人興趣愛好,總結出專業選擇意向報告,為大一第二學期的專業分流打下堅實的基礎。
結語
通過以職業能力導向的公共關系學教學改革與實踐,筆者力圖在教學內容上通過專題式教學和項目教學的形式,引導學生明晰自身特長和興趣,為大一第二學期的專業分流做好充分準備;在教學方法上通過多元化教學方法、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提升學生對實踐項目的參與度,從而提升學生的核心職業能力;在評價方式上通過構建重職業技能培養和重實際操作的全新模式,從而在根本上增強學生的實戰能力、公關技能和職業素養。
作者:夏慧夷 單位: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
參考文獻:
[1]楊晨.公共關系學發展現狀研究報告[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1(11):51.
[2]胡淑芳.實現《公共關系學》教學實踐性特點的方法[J].中國高等教育,2001(5):26.
[3]夏慧夷.創業視角下《公共關系學》課程教學改革與研究[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