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智能建筑課程教學改革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針對專業需求更新教學內容
智能建筑概論課程是建筑電氣與智能化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內容覆蓋建筑設備監控系統、綜合布線系統、安全防范系統、消防系統、通信網絡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現場總線技術及系統集成等,它具有理論密切聯系實際、工程實踐性強、知識點多面廣、基礎內容豐富、新內容新技術更新快等特點,也存在學時少、學科交叉內容多、重點不易突出等問題。目前,智能建筑及相關系統的發展迅速,各種新技術不斷應用、產品更新換代速度快,而教材中對應內容基本都是十年甚至二十年前的,對近年來涉及的新型設備和新技術介紹非常少。根據這一情況,授課時可以適當將教材進行調整,保留基礎內容,刪減淘汰不用或者落后的內容,增加新的內容,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與時俱進地了解相關系統、技術的有關知識,以適應未來的工作需要。比如,現場總線技術包含內容十分廣泛,有幾十種常用的且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現場總線,而且每年還有各種新產品新總線技術不斷應用,課堂上除了介紹現場總線技術的基本原理,要充分注意現場總線技術在建筑智能化領域應用的行業特點,重點介紹幾個常用于樓宇控制領域的總線技術,如LONWORKS,BACNET,PROFI-BUS等;又如空調系統現今發展的非常迅速,各種新技術的應用層出不窮,變頻空調、地源熱泵空調等都是近年來的主流技術,可教材中對于空調系統的介紹依然以傳統的空調系統為主,課堂上除了介紹中央空調的監控原理和基本控制要求時,也要與時俱進,對這些新技術新系統進行介紹。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提供基本的比較充足的課程參考資料,補充課程中應有而沒有的和最新的相關材料,給學生比較足夠的可讀信息,讓學生預先進行了解和閱讀,這樣就可以節省課堂時間以便充分地展開互動教學活動。相反地,對于一些過于煩瑣和故作高深而又沒有多大理論思維價值的內容則予以刪減,以使課程內容更加緊湊和富于邏輯化。這些措施不但豐富了課程的知識面,而且直接支持了課堂學習過程中的研究活動。
二、改革教學方法、手段,提高教學質量
改變傳統的單一傳授型教學模式,由學生為受體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的主動型學習,以知識掌握為基礎、以能力培養為主線、以提高素質為目的的新模式。
(一)利用探究式教學方法
教育的實質就是引導學生并教會學生怎樣學習,因此必須由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引導學生向探究式學習轉變,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多想“為什么、怎么做”,而不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探究式教學的運用促使教學方式發生轉變,使得課堂教學從“以教師為中心”的單向灌輸式教學方法,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師生雙向協調發展的“探究式”教學方法。在這個過程中,作者更注重于把自己置于一個發問者、引導者和啟發者的角色定位之中,以使學生自覺地進行自我的邏輯思維,使學生在老師的引導過程中不自覺地發展出自己的思路和對問題的新的認識與解決方法。孔子《論語•述而》中提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正說明了探究式教學方法的正確性和高明性。可以說,研究行動型參與式教學方法實際上是對早已行之有效的古老教學方法的一種回歸和在新的時代的一種探索式運用而已。教學過程中首先列出智能建筑所涉及的主要專業基礎知識,明確課程主要概念和所要傳達的主要理念,明確體現課程教學的目的和所要達到的目標,幫助學生建立簡明的課程邏輯框架。課堂教學中注意分解每章節的教學內容,按照大綱規定的課時分配課程內容,把每個章節的內容分解成具有內在邏輯聯系的組成部分,以利于學生自主學習,方便參與教學活動,課程整體銜接性好,便于從課程一開始的“學生提問,老師解答”“、簡短的隨機討論”到后來比較深入的“分組討論并匯報”再到“參與式自由討論”“、模擬體驗”和最后的“自由暢想活動”,成為一個具有啟發學生思維、增加學生行動能力、逐步持續發展、最終全面提高的邏輯化過程。同時,教師在課堂講授時應注意啟發、誘導學生課下繼續在相關內容上擴展知識面,吸引學生的興趣,為后續的專業課程學習埋下伏筆。同時,教師要聽取學生課程學習中的問題,還要聽取學生在教師教學思路、方法、技巧等方面的反饋意見,根據意見并結合實際情況,調整教學方式。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其優缺點,為了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必須綜合協調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教學
智能建筑概論是一門應用系統多、技術面廣、抽象性強、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直觀性、動態性、圖文聲像并茂等優點,播放新技術、新系統的實例視頻、教學資料,通過多媒體教學可以把視聽覺等感官系統合在一起,產生出圖文并茂的、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方式,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和動機,有利于學習者對知識的獲取和保持。在介紹智能建筑基本概念時,傳統課程教學中多用語言、板書或者簡單ppt介紹,言語枯燥,僅有的圖片也很難很難吸引學生產生進一步的深入了解的想法。在課堂教學前2-5分鐘,借助多媒體播放與當次課程內容相關的媒體資料,吸引學生注意,讓學生從聲、光、圖、文中對所要學習的內容有基本了解,從而引出課堂教學重點。對建筑智能化系統及一些新技術的介紹也可以采用同樣的方式。當然,課程的教學不能完全依賴于多媒體,在多媒體授課的同時,也要根據教學內容,適當的采用其他教學手段,比如針對智能建筑應用技術的應用及體現,可以在多媒體介紹的基礎上,開展當堂討論,誘導學生多看多想周圍環境中哪些地方哪些系統哪些設備采用了何種技術,與智能化的關聯。
(三)注重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
教學過程中,需要用案例聯系生活實際,它從抽象空洞的說教到引導學生自己建構智能建筑的結構體系。這個過程應與智能建筑的發展、特點密切相關,智能建筑的特點就是系統眾多、結構復雜、各種概念極易混雜,通過強制灌輸很難幫助學生清晰認識,可以利用豐富多采的實體案例,使學生在不同應用實例中樹立正確的結構觀念,選取學生關注的重點,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建筑智能化系統的各項要求和規范。建筑智能化的素材很多,有些可以拿來課堂上與學生共同討論,在課程教學中安排幾次參觀實踐性環節,帶領學生走入當地智能化程度較高的建筑物,讓學生近距離的觀摩、了解建筑智能化的體現,仔細觀察,發起討論與觀察的話題或事件,可供學生自主選擇和確立討論的切入點。也就是說,要將生活實例引入課堂,也要主動走出課堂,尋找共同主題,根據主題引發討論,引導學生共識的形成,在確保討論的主題有意義的前提下,要選擇那些有爭議的話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提醒學生發現被其忽略的某些觀點,引導學生從多方位進行系統的深入的了解。
三、強化綜合設計教學環節,培養學生工程意識
智能建筑的建設并非某一專業能夠解決的問題,而需要各專業在建筑設計同時,就展開并行設計,互相配合。如建筑專業在做方案設計時,不能只考慮建筑外形,為保證建筑物內有合適的光環境,則應充分考慮太陽光的利用,結合與人工照明以及熱輻射對建筑結構的作用等等;再如室內空氣品質的好壞,不僅與建筑、結構、裝飾的合理性有關,還要涉及到室內機械通風,這些又與空調系統方案設置、與電氣控制是否妥當等都密切相關。智能建筑概論課程綜合性、工程實踐性強,為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本課程教學,一方面要給學生打下必要的、扎實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又要讓學生受到必要的、基本的工程訓練,使學生具備分析問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以智能建筑中某一監控系統為例,使學生建立系統工程的整體概念,將各種技術、應用綜合地聯系起來,使學生明確每一章節內容在具體系統工程中的位置和作用;在講授某些具體知識點時,注意介紹該點在整個工程體系中的前后關聯要點,這樣就有助于學生在把握整體的情況下鉆研細節。同時合理取舍教學內容,力求簡潔清晰,避免枝節問題模糊本課程知識結構的主干。
四、結束語
文章根據智能建筑概論課程的特點,探索課程改革的方法,加入工程意識教育方法,并在學生專業學習之前,積極地引導學認識、了解專業內容,取得較好的效果。
作者:蔣婷婷 單位:安徽建筑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