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量子力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以普通高校課程思政總體現狀為研究依據,結合量子力學課程的結構和特點,探索在量子力學課程中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的有效路徑,通過提升專業課教師對課程思政的理解和認知,深入挖掘量子力學課程中蘊含的豐富思政元素,以課程承載思政,將思政融于課程,達到啟迪學生心智、陶冶道德情操的育人目標。
關鍵詞:課程思政;量子力學;教學改革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1]。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課堂教學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在此背景下,如何在專業課程的教學中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課堂、如何育人成為當前各個高校和教師們關注的熱點[2-6]。量子力學是物理學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它的主要內容是以微觀世界粒子為研究對象,根據量子力學的五大基本假設,通過解薛定諤方程得到微觀粒子的力學量本征值,進而得到微觀世界粒子運動的基本規律。量子力學在物理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也是從事當代科學技術研究的基礎之一。量子力學可以培養學生扎實的物理基本功,為固體物理學和半導體物理學等后繼課程的學習做準備。量子力學被廣泛地應用到化學、電子學、計算機科學、天體物理學等其他學科。量子力學課程的學習對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學風、科學方法及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創新精神等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充分發掘和運用量子力學中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強化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在量子力學課程的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對于塑造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已有研究者通過對量子力學的知識結構的再梳理,以及對量子力學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形成思政案例,探索了量子力學課程與思政元素相融合的問題[7-9],這些工作對量子力學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推廣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然而,在探索和實踐地方本科高校量子力學課程思政教育的過程中,量子力學課程與思政元素的有機結合仍然有很多困難和問題,需要去探索和解決。
一、課程思政教學的基本現狀
(一)專業課教師思政元素的提煉能力稍顯不足。按照課程思政的育人要求,專業課教師在培養人才、講授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師是執行課程思政育人功能的第一責任人,其自身要具備一定的思政素質和修養。然而,地方普通高校尤其是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多數理工科專業教師在參加工作后,很少有機會學習如何將思政元素系統地應用于專業課程教學中的方法。按照傳統的課程歸類和育人模式,人們通常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教師和學生黨團組織的事情,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主要體現在專業課教師對專業知識的講授上。這就導致很多專業課教師在課程思政是什么的問題上陷入迷茫,更不知道如何開展課程思政。另外,很多理工科專業教師畢業于非師范類高校,缺少系統的教師技能培訓。如果不對這部分教師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技能培訓,只是機械地在專業課堂中加入思政內容,就會造成課程思政與專業課教學相脫節的問題,達不到課程思政的育人目的。
(二)專業課程教材的思政元素表現不足。當前制約地方本科高校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另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專業課程的教材建設。地方本科高校由于受辦學歷史短、積累少、師資力量薄弱、課程建設經費投入不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都是直接采用省部級以上規劃教材或重點大學的教材。這類專業教材的主要特點是非常重視專業知識的能力培養和訓練。像量子力學這類物理學核心課程,教材強調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內容呈現專業化、數學化和系統化的特點,幾乎找不到用思政元素來描述知識點的語句。這就在客觀上增加了教師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的難度,同時也造成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想不到量子力學課程中還有思政元素存在。因此,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要實施好專業課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就必須加大課程思政教學研究力度,積極構建適合專業人才培養需求的課程思政教材體系。
二、提升量子力學課程思政教學效能的有效路徑
教育部提出課程思政教育理念后,從學校到基層教學組織單位都強調要加強課程思政教學,但是對教師如何在專業課的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的具體措施強調得比較少。為此本研究在開展量子力學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進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實踐。
(一)提升專業教師對課程思政的理解和認知。教師是進行課堂教學的第一責任人。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教師首先要主動學習和理解課程思政的思想內涵。本研究通過查閱上級和學校教育管理部門下發的課程思政文件,查閱一些課程思政探索類文獻,并與河南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教師進行交流,逐漸對當下黨中央為什么要開展課程思政有了深刻的理解。第一,課程思政不是一門或一類特定的課程,而是一種教育教學理念、一種育人思維方式。任何一門課程都有培養專業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雙重功能。在專業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有機、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具有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第二,課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課程,教師不能簡單直接地把思政課的部分內容搬到專業課的教學中,也不能停留在每節課的教學內容上進行一番空洞的思想政治說教。課程思政不是要學生死記硬背、生搬硬套政治口號,而是要結合課程的知識點講授,在探索知識產生的過程中,師生共同感受到活的價值觀、方法論。例如,教師在講授量子力學知識點、挖掘知識點產生過程的時候,讓學生感受到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要實事求是,要尊重科學,尊重事物發展的規律,只有按規律辦事,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課程思政是黨中央提出的“三全育人”工作目標的具體體現和實現這一育人目標的有效載體。課程思政要求各級各類學校通過構建全員、全過程、全課程的育人格局模式,實現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最終目的就是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專業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結合,培養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家國情懷,把個人的發展和社會的責任緊密結合起來,進而實現黨中央提出的“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為此,專業課教師就必須通過精心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達到啟迪學生心智、陶冶情操、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感受到專業課程中所蘊含的豐富思政元素的效果。
(二)提升專業課教師對思政元素的儲備和提煉能力。課程思政是一種全新的育人理念,專業課教師由于受學校辦學歷史和辦學層次等因素的影響,很少進行系統的思政理念學習,導致自身所儲備的思政元素資源有限。因此,要想講好課程思政,專業課教師就必須積極努力做好課程思政元素的備課工作,以免出現“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可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教研室組織學習。專業課教師在教授專業課的同時以教研室為單位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及相關課程的課程思政案例。二是讓思政課教師下沉到學校各二級學院的教研室。由專業課教師負責課程體系構建,思政課教師負責凝練課程中的思政元素,讓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相輔相成,把握正確的育人方向。三是教師自主學習。教師可以在政府網站、教育管理部門網站、學習強國平臺等找到大量的思政素材,及時了解最新時事熱點,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修養和理論水平。挖掘課程的思政元素之后,就要充分發揮基層教學組織———教研室的作用。首先,教研室可以開展集體備課、集體討論研究,認真挖掘專業課程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思政資源。其次,教研室將這些思政資源納入教學大綱、教學講義和課件。最后,借助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的再加工,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切實做到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的統一。這樣才能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從內心接受課程思政的熏陶和教育,而不至于讓學生感覺課程思政和專業課教學存在“兩張皮”的問題。
(三)提升專業課教師對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設計能力。教案是任課教師的具體教學實施方案。教師在授課前要通過精心的設計,將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量子力學課堂,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下面是筆者在課堂教學中采用的幾個案例。案例1:在講授量子力學的前言章節時,從創新的角度來分析量子力學的產生過程。借助量子物理發展中的10個基本問題展開講解,讓學生深刻體會量子力學的課程之美、育人之美。向學生介紹20世紀初眾多年輕的物理學探索者,代表人物如普朗克、德布羅意、愛因斯坦、玻爾、海森堡、薛定諤和狄拉克等,講述他們如何沖破固有思維,挑戰已有權威,勇于突破經典物理理論權威的束縛,才使得量子力學掙脫牢籠,在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故事。進而介紹量子力學如何推動了20世紀科技的發展,為現代高新技術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最后得出結論:沒有創新,就沒有量子力學,也就沒有當前的現代高新技術。在課堂上向學生介紹這個激動人心的過程,對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有重要意義。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正如在報告中這樣深情寄語年輕一代:“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10]案例2:在講述物質波部分時,著重講述量子力學創立者之一德布羅意的成長故事。德布羅意是法國理論物理學家、物質波理論的創立者、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他從小就酷愛讀書,中學時代就顯示出文學才華,18歲開始在巴黎索邦大學學習歷史,1910年獲文學學士學位。1911年他聽到第一屆索爾維物理討論會秘書莫里斯談到光、輻射、量子性質等問題后,產生了對物理學的強烈興趣,特別是他讀了龐加萊的《科學的價值》等書后,轉向研究理論物理學。1913年獲理學學士學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埃菲爾鐵塔上的軍用無線電報站服役六年,熟悉了有關無線電波的知識。他的哥哥M.德布羅意是一位實驗物理學家,從哥哥那里他了解到普朗克和愛因斯坦關于量子方面的工作,進一步產生了對物理學的極大興趣。經過一番思想斗爭,德布羅意放棄了已決定的研究法國歷史的計劃,選擇了物理學的研究道路。1924年德布羅意獲巴黎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在博士論文中他首次提出了“物質波”概念。1929年德布羅意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以他的成長經歷來激發學生興趣,能使學生感受到他們還年輕,還有時間和機會成為優秀的物理學工作者,進而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案例3:在講述不確定原理時,向學生展示2018年度國際物理學領域的十項重大進展之一的“墨子號”衛星照片,簡要向學生介紹“墨子號”衛星是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量子衛星的成功發射和在軌運行,有助于我國在量子通信技術實用化整體水平上保持和擴大國際領先地位,實現國家信息安全和信息技術水平跨越式提升,推動我國科學家在量子科學前沿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對于推動我國空間科學衛星系列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指出:“實踐反復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11]這個案例的學習可以引導學生樹立學習量子力學的信心,樹立國家榮譽感和自豪感。
(四)提升專業課教師引導學生參與課程思政的廣度與深度。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人。一門課程建設的成效最終要通過課程的接受者———學生的反饋來體現。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后,對專業課程的考核就應增加課程思政方面的考核。然而,課程思政作為一種育人理念,很難通過標準化考試的方式進行考核,可行的辦法就是通過平時成績來體現。為此,在課堂教學中,筆者通過圖片、音樂、電影等多媒體工具和手段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根據教學內容給學生布置課外調研內容,讓學生撰寫心得體會,開展課堂討論等。一方面通過觀察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性,考查學生是否具備了良好的職業素養;另一方面也考查學生是否通過課程思政的學習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結語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全新的育人模式。面對當前國內國際的新形勢新挑戰,全面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水平、加強課程思政建設,是黨和國家交給每位任課老師的重任,也是暢通思政教育“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方式。需要所有教師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發揚敢為人先、攻堅克難的創新精神,堅持探索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才培養理念,緊密結合課程實際,精確把握、精心設計課程思政育人方案,提升教學技能,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專業課程教學全過程。在此基礎上,方能在傳授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同時,培養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作者:李海東 王遠 黃全振 丁俊 單位:河南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