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科技論文寫作課程教學改革探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文章從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模式改革和考核方式創新三方面入手,系統闡述了長安大學碩士研究生“科技論文寫作”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及考核方式的改革創新舉措與實踐成效。其中,教學內容主要通過文獻檢索、結構化寫作技巧以及投稿方法三個方面進行優化設計和改進;教學模式改革旨在改變傳統授課模式,結合網絡平臺,通過加強日常訓練和線上線下交流,形成互動教學氛圍;考核方式更加注重過程考核,并根據“五次平時作業×40%+大作業×50%+考勤/課堂表現×10%”來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科技論文寫作;教學內容;教學模式;考核方法;教學成效
科技論文是科學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現形式,是國際學術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科技論文寫作”課程旨在培養學生有理有序撰寫科技論文的能力,涵蓋獨立發現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總結與表達問題等諸多層面,對于其樹立邏輯思維判斷理念、增強嚴謹的科學研究態度亦有重要促進作用。目前我國不同領域均已意識到“科技論文寫作”課程的重要性。劉然認為“科技論文寫作”課程可培養學生的科研設計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1];張杰等認為“科技論文寫作”課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科研素質和創新思維能力[2];李玉中等認為“科技論文寫作”課程的學習對于學生擴展專業知識面、撰寫學位論文等有重要指導意義[3]。碩士研究生是一股重要的科研力量,尤其是學術型碩士研究生,有望進一步攻讀博士學位并進入科研崗位,故科技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對其未來發展意義重大。近年來,盡管我國大部分高校在研究生培養方案中增設了科技論文寫作方面的訓練課程,但未根據學科背景的差異性來設置“科技論文寫作”課程的授課內容、授課方式及考核要求等;同時,對于剛進入碩士研究生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當中的大多數對科學研究并沒有清晰的認識,對論文的閱讀與研究積累相對較少,甚至部分學生對科學研究興趣不高,缺乏對論文寫作常識性規則的認知,不清楚論文結構、投稿流程、期刊選擇等基礎知識[4-5],導致部分高校在學生科技論文撰寫能力的培養上收效甚微。筆者結合多年為碩士研究生講授“科技論文寫作”的經驗,在深入剖析“科技論文寫作”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從教學內容和考核方式兩方面對課程教學進行優化創新,以期達到提高“科技論文寫作”課程教學效果的目標。
一、教學現狀及問題
(一)教學內容安排不合理。科技論文寫作的基礎建立在大量的文獻閱讀之上,須對前人的研究成果進行歸納總結和消化。首先,當前許多高校“科技論文寫作”課程側重于寫作方法和技巧的講授,甚至將語言和詞匯作為重點[6-7],而忽略了對文獻綜述方法、科研思維與論文架構等方面知識的講解。其次,在安排教學內容時,經常忽略學生的專業背景。比如,進行實用工程技術研發的工科專業、開展基礎理論探究的理科專業與從事人文社科研究的文科專業在思維方式等方面往往差異較大,若教學內容不根據專業特點進行優化調整,則“教”與“學”間易出現嚴重的脫節問題。
(二)缺少實踐環節。科技論文的撰寫相當于烹飪美味佳肴,論文中題目、摘要、引言、結果及結論等板塊相當于基礎食材,如何將論文“烹飪”成一道有理、有據且有趣的“大餐”需要反復實踐、不斷積累經驗,并在“烹飪”過程中恰如其分地添加各類“佐料”,即寫作方式方法。目前傳統的“科技論文寫作”課程大多停留在對知識點的傳授上,以學生為主體的論文寫作實踐實訓環節嚴重不足,學生往往處于被動接受狀態,加上大部分學生本身論文寫作基礎較差,無法充分掌握論文寫作的整體思維框架及各類“佐料”的使用技巧。
(三)考核方式落后。目前,大多數高校所開設的“科技論文寫作”課程以學生期末完成一篇簡要的科技論文為主要考核方式[8]。大部分學生則根據所查找到的文獻照貓畫虎,隨意堆砌文字,論文本身與流水賬無異,課程教學內容收效甚微,學生也無法掌控科技論文寫作的深刻內涵。由于缺乏過程考核,任課教師只根據一篇匆忙完成的低質量論文無法準確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效,不能持續改進教學體系,學生亦學不到真材實料。
二、課程教學改革創新
(一)教學內容優化。長安大學碩士研究生“科技論文寫作”課程被安排為每學期32學時,授課內容劃分為文獻檢索、寫作技巧、投稿方法三個部分,并在期間穿插個人經驗分享。1.文獻檢索。教師在講授該部分時要在授課前假定碩士研究生已具備一定的文獻信息檢索能力,自己只需講授給學生如何根據寫作目的來檢索和歸納總結相關文獻信息,熟悉文獻信息檢索的途徑、方法、步驟及獲取全文的技巧,并著重講解如何利用布爾檢索、截詞檢索、鄰近檢索、字段限定檢索等技術提高檢索效率,讓學生深入了解國內外常用的SCI/SSCI(WebofScience)、EI(Compendex)、Scopus文摘數據庫及中國知網、Elsevi-er、SAGE、Taylor&Francis、SpringerNature、ASCE、IEEE等全文數據庫。同時,介紹ClarivateAnalytics的MasterJournalList、Google學術、ResearchGate、小木蟲等論文寫作交流站點,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此外,在掌握檢索技巧的基礎上,教師還會為學生推薦與專業相關的頂級期刊,并對文獻綜述的寫作技巧進行詳細的教學。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加深入地總結自身感興趣研究內容的發展動態,還能進一步加強學生的閱讀積累,為下一步寫作打下更堅實的基礎。2.結構化寫作技巧。該部分是整個課程的核心內容,授課學時長,知識點多。與以往粗略介紹科技論文寫作方法不同,本部分將完整的科技論文拆解成篇前、正文及篇后三大板塊,教師要分別講解每部分的寫作要點與內容要求,并通過典型案例詳盡剖析常見寫作錯誤,提出寫作過程中的特別注意事項。篇前板塊包括標題、作者及單位、摘要、關鍵詞四部分。首先,教師要系統講解主副標題與名詞詞組、動賓、疑問等標題的寫作形式,并對標題的作用與寫作要求也要進行深入闡述,同時還要介紹作者及單位的寫作要求,以及涉及到作者排序、作者貢獻闡明、通訊作者選擇等問題。在摘要與關鍵詞的寫作講解中,教師也闡明結構式摘要中目的、方法、結果及結論的寫作要求,并分析如何從摘要中提取關鍵詞,最后要著重講解如何根據關鍵詞來擬定恰當的論文標題。正文板塊包括引言、數據與方法、結果、討論及結論。引言部分主要從引出研究對象、闡明重要研究意義、國內外相關研究評述及研究目的四方面入手進行寫作方法的講解。數據與方法部分無固定寫作模式,闡明如何獲取和使用數據即可,須特別注意的是是否涉及到倫理問題。結果部分要通過結合典型案例,分析了不同類型科技論文的研究結果該如何寫作,其中圖表制作和闡述是關鍵環節。內容豐富、制作精美的插圖能第一時間抓住審稿專家與讀者的眼球,激發其進一步閱讀全文的興趣,而表格的優勢則在于集中展示和對比數據結果,二者各有所長,優先選擇插圖,對圖表內容的闡述須抓住重點,突出關鍵點,切忌面面俱到。討論部分是對研究結果的進一步升華,須對結果進行解釋說明,并與既有研究結果相對比,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及其對研究結果的影響,該部分最考驗寫作能力,也是整篇論文寫作的精華所在。最后的結論部分側重于講解結論的作用、結構與寫作內容,并從研究成果總結、論證的不足及進一步研究展望三個方面展開講述。篇后板塊重點講述了參考文獻的寫作方法,須對照作者投稿指南來規范參考文獻的標注形式,可適當使用EndNote等文獻管理工具,但對直接導入的引用文獻格式還需一一核查。同時,還講述了基金資助、致謝、數據聲明、個人貢獻、利益沖突等環節的寫作注意事項,強調了對各部分內容的細節把控,避免因較低級的錯誤引起審稿人反感,或是增加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如在反復修改中浪費時間。3.投稿。這部分課程首先講述了投稿期刊的選擇。初次投稿或經驗不足者可考慮中東歐、南美、非洲、中東、東南亞等地的小語種國家主辦且影響因子偏低的期刊,待有一定經驗積累后再向美英德荷等國主辦的高水平期刊投稿。作者也可選擇先向影響因子較高的刊物投稿,這類期刊通常擁有大批量高水平審稿專家,可快速拿到富有建設性的審稿意見和建議,這對論文進一步修改完善大有裨益,如再投低一級刊物往往能快速錄用。另外,該部分還講解了ScholarOne、EditorialManager兩大常用投稿系統及投稿流程,并詳細剖析了投稿信(coverletter)和詢問審稿進展、請求撤稿郵件的寫法,重點講述如何有效回復專家和編輯的審稿意見,以便于讓學生掌握投稿技巧,避免走彎路。
(二)教學模式改革。“科技論文寫作”課程旨在培養和提升學生的科技論文寫作能力,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以教師講解PPT為核心的教學模式效果并不理想,理論授課與實踐結合,無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其主要原因在于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性不足,故亟需推行互動教學模式。首先,課程注意調動學生對論文寫作的興趣。許多學生在寫作時往往卡在了如何創新的問題上,限制了其深入研究的熱忱。因此,本課程通過講解三種簡單實用且操作性強的方法,幫學生快速構建起創新性研究思路。(1)彌補缺陷法。所有研究工作都不是完美的,解決其中一個關鍵點、改進某個參數或引進一種新方法來處理傳統問題等均為創新,針對研究問題通過查閱文獻等找出存在的“researchgap”,進而根據缺陷彌補方案展開研究。(2)新型方案法。針對某個研究問題,從目標、數據、方法等方面進行突破,通過不斷磨合、修正、完善形成研究新方案,借此展開創新性研究工作。(3)減少約束法。研究假設為約束條件,對研究所涉及的約束條件進行簡化、合并,在有望取得突破的方向上深入探究,往往能“柳暗花明”,收獲意外之喜。其次,課程加強了科技論文的日常寫作訓練。寫作能力的提升,需要通過大量有計劃、有序、有系統的訓練,逐漸積累才能確保效果。教師在課上每講完一個知識點,都要在標題、摘要、引言、數據與方法、結果、討論、結論環節的講授過程中設計相應的課后練習,并利用成熟的線上教學平臺(課堂派)向學生。比如在講解摘要寫作時,教師可提供一篇科技論文的正文部分,要求學生根據所學方法寫出摘要,并進一步探討標題的擬定,以期在實踐中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兩次,課程增加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與反饋環節。在學生完成各階段的寫作訓練后,教師可根據作業批改情況,抽取不少于10%的作業作為典型寫作案例在后續課堂上進行講解,并在部分環節的評分中采取學生互評與教師評價結合的形式,鼓勵學生走上講臺分析寫作問題并分享寫作經驗,深入了解學生對于各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及時糾正學生寫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加深其對知識點的學習掌握及寫作能力提升的成效。最后,課程還充分利用了線上教學的優勢,及時為學生答疑解惑。通過建立QQ群搭建師生溝通橋梁,學生若對作業有疑問或完成過程中有困難,均可在群中進行討論。該教學輔助方式的實施實現了課上課下、線上線下的良性互動,有助于任課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借此優化調整授課方案,也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顯著提升了其學習主動性。互動教學中科技論文寫作經驗的分享是深受好評的授課環節[9],該課主要講述科技論文“讀、寫、改”三步流程。在“讀”方面,強調在“讀”行業內主流刊物上發表的最新成果,并通過回溯主線,徹底讀懂研究問題的來龍去脈,把握不同時代研究的關注點與技術手段突破。在“寫”方面,首先注意論文前后環節的連貫性,尤其是引言與結論相呼應、結果與討論間做到邏輯一致、境界升華,并提醒學生注意加強日常寫作訓練和記錄,從點滴進步中積累經驗和實力。在“改”方面,則強調了論文反復修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對審稿專家和編輯的意見建議盡量采納,逐條回復修改方案,內容詳實,有理有據;對個別不當或錯誤的意見要清晰解釋、引經據典、不卑不亢,切忌直接拒絕修改、語言粗魯。
(三)考核方式創新。由于課程結束時的大論文是整個課程總體掌握情況的呈現,所以需要在總體考評中保留并占有一定權重,且還要在降低其總體權重的同時為靈活性較強的綜合考評留下一定空間。雖然這種考核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點,但其優點在于可以全面考察學生對課上知識的掌握情況。此外,由于課時作業是根據特定課程內容單獨制定的,相關內容缺乏連貫性,從這個方面來看,要求學生完成一篇小論文可以同時考察學生的總體寫作和創新能力,以及行文邏輯嚴密程度,是不可或缺的考核環節。傳統的“科技論文寫作”課程最終的考核方式一般以學生提交一篇科技論文大作業作為評分依據,該考核方式有諸多缺點,如缺少平時訓練,所學知識無法得到強化記憶,容易遺忘;期末提交的論文大作業數量眾多,任課教師仔細評閱工作量繁重,難以準確為學生提供反饋,僅告知其期末考核成績,缺少師生互動及查漏補缺的環節,學生完全不清楚自己科技論文寫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缺陷等。因此,要在保留最終提交一篇科技論文大作業的考核方式基礎上,進一步進行創新,通過“五次平時作業×40%+大作業×50%+考勤/課堂表現×10%”來系統考核學生的學習效果,強調過程考核,潤物于日常。
三、結語
科技論文撰寫是研究生必備的一項基本技能,開設“科技論文寫作”課程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科技寫作習慣,培養其科研能力和科學、嚴謹的學術素養。為了更好地培養這項技能,教師必須摒棄以往刻板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筆者結合多年在長安大學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交通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群體中開設該課程的授課經驗,從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模式改革、考核方式創新三方面系統歸納總結了教學改革創新與實踐思路,為培養出更多兼具嚴謹態度、創新意識及突出寫作能力的科研人才奠定基礎,所提到的改革創新思路與舉措對國內其他高校同樣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作者:王永崗 王來軍 王連震 單位:長安大學 東北林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