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農業生態學混合式教學改革探討,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本文針對農業生態學的學科特點,分析了農業生態學混合式教學改革的迫切性,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考核方式和實踐教學等幾個方面探討了農業生態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為更好的服務于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培養創新型人才不斷努力。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農業生態學;教學改革;線上線下
隨著教育教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混合式教學將傳統的課堂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轉變為學生課前和課后學習為主,教師課堂面授為輔的教學模式,全面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思想,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構建網絡教學交流平臺,將學習資料網絡化、數字化、全球化和碎片化,充分利用學生喜歡網絡這一優勢,這樣既有利于學生不局限于課堂,隨時隨地學習,也有利于教師不斷總結歸納、更新知識和創新。農業生態學是一門綜合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全國農林高校的農學、園藝、植物保護、農業資源與環境等的必修課或專業選修課之一,農業生態學如何通過混合式教學改革設計講授已顯得的尤為重要。農業生態學是生態學與農學的交叉,屬于應用生態學的分支之一。農業生態學是運用生態學基本原理和系統分析方法,研究農業生物與農業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規律和機理,以獲得最高生物產量和最佳經濟效益,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維持農業再生資源持續利用的一門生態與經濟相結合的綜合性學科。農業生態學混合式教學改革的實施,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查找資料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考能力,同時學會如何合理安排自主學習時間,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在完成任務的同時要進行思考,提出問題并想出擬解決思路,以備課堂討論。為了更好的完成混合式教學,教師需要針對課堂講授部分進行調整,同時將投入更多的精力建設在線上網絡教學交流平臺?;旌鲜浇虒W設計需開展以下具體工作:
一、教學目標分解
教學目標的分解是教學環節的第一步,是教學設計的關鍵環節,也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步驟。目標的分解直接關系到對后續知識重點的把握,由于課程組內每位教師的教齡和閱歷不同,對目標和教學內容的重點把握程度也有所差異,所以這一環節由課程組老師共同去完成,青年教師需尤為重視這一環節,對教學目標準確把握。
二、課程前期分析
課程前期分析能夠有效的幫助教師掌控上課情況并進行合理的調整課程教學設計,同時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為大力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著力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農業生態學》是綜合農業研究和生態學研究的一門交叉學科,內容廣泛,專業知識點多。并且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兩個領域的不斷滲透融合,《農業生態學》這門課程將更有時代性和綜合性,課程內容豐富,這對教師的授課能力有很大的挑戰性。《農業生態學》課程內容豐富,但是新的培養方案調整后,壓縮了課程的課時量,減少了是授課時間,課程安排需要改革。課程老師不僅要具有扎實的農業和生態學專業知識,能夠很好的將二者融會貫通,而且創新能力強。如今,授課教師知識講解的同時,采用網絡化教學方式,增強學生的參與感,提高學生的主動學習獲取知識的能力。現在正處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教學條件現代化,可利用資源豐富,知識呈現方法多樣。學校配備有多媒體教室、網絡機房和討論間,能很好地滿足學生學習和上課使用,同時《農業生態學》已在混合式教學改革項目中立項,能很好的滿足混合式教學活動的開展。學生在這個時代里成長,勇于接受新鮮方式,但是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差異較大,學生課外時間可自由分配,關注點不同,基礎知識掌握不一致,《農業生態學》這門課又需要結合其他專業基礎知識才能掌握,這就需要學生提前預習,溫習學過的專業基礎知識,查閱新的知識內容,課上能緊跟老師思路,并進行舉例驗證,與老師在《農業生態學》的課程里進行深入探討和學習。通過混合式教學設計,可大大增加學生課下學習《農業生態學》的時間,學生學習的效果也可以及時反饋給授課教師,這樣教師在上課時會更有針對性的講授,這樣可大大縮短教學時間和提高學習效果。
三、教學資源設計
混合式教學的最大特點是將灌輸式變為探究式和輔助式,最大效果的發揮學生的探討能力,從探索中發現新的知識點。因此線上資源建設的程度極大的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農業生態學的課程特點有:理論實用性、學科交叉型、研究統一性和宏觀層次性,這些特點均導致在資料收集方面存在較大的困難。農業生態學融合了土壤學、作物學、遺傳學、生理學、生物化學、水文學、大氣科學、動物學、微生物學、林學、園藝學等諸多自然科學和行為學、經濟學等人文社會科學。農業生態系統本身就是一個社會-經濟-自然的復合系統。知識點的分解以及各知識點素材的收集均需要花費很多時間投入,雖然很辛苦,但能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來查找資料,將自己本專業之外的其他內容通過課前線上學習,達到靈活掌握的特點。
四、教學活動設計
課前主要通過預習學習資料、參與答疑討論、完成課程作業、實施在線測試、填寫課程問卷和撰寫學習筆記等環節細化。課堂教學活動則圍繞重點、難點、小組討論、課堂測試、成果展示等環節展開。課后主要進行學習反思、課后作業撰寫和課后拓展來完成。農業生態學各個章節根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活動。
五、線下課堂設計
線下教育將會提升人與人之間學習更加深刻的互動性,同時人品人格教育、智慧教育都必須依靠線下教育來完成。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是未來教育發展的趨勢。教師是學習促進者,學生是主動研究者。教學過程由重教學任務完成轉變為重知識內化,重吸收效果,實現教師少講,學生多學的目的。農業生態學線下教學需要延伸線下教育,將傳統教學方式的優勢與網絡教學的優勢結合起來,學生課前線上學習,引導學生前期知識儲備,教師在線下教學過程中主要發揮引導、啟發、監控作用,學生也更積極主動、積極與創新。
六、考核方式變化
對學生的成績考核,采用平時成績、實驗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相結合的考核方式,平時成績主要包括學生的出勤、作業、課堂表現實驗成績包括實驗注重技能操作和實驗報告平時和實驗成績各占20%計入該門課總成績??己朔绞降母母锿黄屏藛我坏恼n程知識考核限制,加大平時考核比重,重點考核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七、教學評價
為了使學生能夠掌握《農業生態學》知識,根據采用打分制度進行教學評價,包括教師的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學生線上和課堂學習,以及期末考核三個方面對學生學習效果評價。而準確的學習評價不僅可以讓教師對學生學習進度的監控更加頻繁和容易,也能使使管理和實時評估更加有效和準確。教學評價內容主要包含作業評價、測驗評價、討論情況匯總、調查問卷分析、在線學習行為分析和課堂表現評價等??傊?,《農業生態學》通過混合式教學改革能豐富課程內容、教學方法也更加切合實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成績也有較大幅度提升。但在混合式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混合式教學不能等同于慕課學習,也不等同于翻轉課堂或雨課堂。
【參考文獻】
[1]馮曉英,王瑞雪,吳怡君.國內外混合式教學研究現狀述評——基于混合式教學的分析框架[J].遠程教育雜志,2018,36(03):13-24.
[2]任軍.高校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推進策略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7,27(04):74-78.
[3]楊海昌,張鳳華,王開勇,楊樂,潘旭東,龐瑋.淺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改革[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08):247-248.
[4]陳阜.農業生態學[M].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1.
[5]劉彬,武建林.《農業生態學》教學改革的思考[J].塔里木大學學報,2005,17(4):89-91.
[6]楊瑞吉,王龍昌,鄭欽玉.農業生態學教學改革與人才培養研究[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1):166-169.
作者:楊海昌 潘旭東 楊樂 張鳳華 王開勇 龐瑋 單位:石河子大學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