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護理專業校內集中實踐教學改革,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為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評判性思維能力等護理關鍵能力,培養具有較高專業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我們在原有的實習前5周校內集中訓練的基礎上,對訓練項目和模式進行改革,增加綜合實踐項目訓練和模擬實踐環節,使學生多思考、多質疑、多動手,收到較好效果。
關鍵詞:護理專業;實踐教學;項目訓練
護理教育屬于職業技術教育,培養學生較高的護理技術是高職院校的中心工作[1]。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頂崗實習,我校在護理專業學生實習前開展5周的集中訓練,對提高學生關鍵能力有明顯效果。但通過對大量實習醫院進行走訪調查發現,由于校內實訓內容主要是基礎護理操作技術,訓練后學生能夠熟練完成護理工作中的單一操作,但面對實際護理工作中的復雜情況時,判斷分析、應急處理和交流溝通等綜合能力與工作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為了培養具有較高專業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我們在原有集中訓練的基礎上,嘗試開展護理專業校內實踐教學改革,具體來說,對訓練項目和模式進行改革,增加綜合實踐項目訓練和模擬實踐環節,使學生多思考、多質疑、多動手,從而提高學生職業綜合能力,收到效果較好。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2011—2013級1318名護理專業二年級學生,其中2011級421人,2012級442人,2013級455人;女生1262人,男生56人,年齡最大的22歲,最小的19歲,平均(20.52±1.43)歲。
1.2集中訓練
1.2.1訓練內容
訓練內容由原來單一的基礎護理操作技術訓練改為護理操作技術訓練、綜合實踐項目訓練和模擬實踐環節,即“三個層次遞進式實驗教學體系”。第一層次是無菌術、靜脈和肌肉注射、導尿術等10項常用技術訓練;第二層次是5個項目訓練,即患者出入院護理、院前急救、胃腸減壓病人護理等;第三層次為小兒綜合外傷(腸管流出合并骨折)、孕婦受傷、心肌梗死、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手術前后和女性腹痛待查5個模擬情景護理工作訓練。學生需要掌握??苹A護理技能,加強動手能力培養。項目訓練中,采取角色扮演法,并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強調以“共情”為基礎的人性化服務意識、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培養;在模擬訓練中,注重培養學生護理評判性思維、臨床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其在工作中體現人性化服務的魅力,最終掌握職業技能,提高職業素質,循序漸進地實現由一名學生到一名護士的轉變。
1.2.2訓練方法
分組:將各年級學生按隨機原則設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包括8個訓練小組,其余小組為實驗組。每組成員按照訓練內容分別扮演病人、護士和病人家屬。訓練時間及方法:對照組按照原有訓練模式和方法進行訓練,訓練內容主要為單一的基礎護理操作技術,訓練時間為5周,之后按照《河北省醫學教育護理專業基本技能操作項目考核評分標準》進行考核。實驗組按照“三個層次遞進式實驗教學體系”進行訓練。第一層次訓練一周,訓練內容按照《河北省醫學教育護理專業基本技能操作項目》選取無菌術、靜脈和肌肉注射、導尿術等10項常用技術,遵循操作人人過關、項項打分原則,評分方法參考《河北省醫學教育護理專業基本技能操作項目考核評分標準》;第二層次和第三層次由臨床護理經驗豐富的高年資教師依據實際護理工作場景,統一制訂訓練方案和《項目考核和情景模擬考核評分標準及評分方法》,訓練時間各兩周。關于學生交流溝通能力、人文素養及評判性思維能力,均有相應要求和評分標準。每天訓練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和反思,并使其結合同學表現進行小組內打分。指導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對每個人的表現進行點評,并結合每位學生的綜合表現,按照評分標準打分。
1.2.3考核
對照組:實行百分制;實驗組:按照3個層次打分,第一層次30分,第二和第三層次各35分,總分100分。80分以上為達標,90分以上為優秀,由學院頒發相應級別榮譽證書。將兩組學生訓練考核達標及優秀率和訓練滿意率進行對比。
1.2.4保障機制
于第六學期全部理論課程教學結束后,第七、八學期實習前,安排集中實踐教學,這樣能降低其他課程對訓練的影響力,使學生集中精力進行訓練;實踐教學時間為5個教學周,保證訓練時間充裕;實訓室全天開放,保證學生擁有足夠的練習時間;訓練期間配備專業課教師,給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1],并隨時解答學生訓練時遇到的問題。
2結果
關于訓練考核達標及優秀率和訓練滿意率,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2011—2013級學生間沒有顯著性差異。
3結論
護理專業校內集中實踐教學的改革,改變了實踐教學模式與臨床護理工作結合不緊密的現狀。改革前雖進行了一系列的實踐教學改革,如項目教學、綜合情景模擬等,但由于僅限于某個項目或課本中的某一章節,未能得到系統、全面的開展,實踐教學大多沿用臨床見習、教師示教—學生練習—考核等方法;專業實踐教學以單項護理技能訓練加臨床實習的模式開展,側重于“職業培訓”式的單項技能練習,簡單重復訓練,缺少與醫療衛生行業的聯系與互動。開展護理專業校內實踐教學改革后,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進行訓練,在基礎護理操作技術訓練的基礎上,增加綜合實踐項目訓練,使訓練內容與實際護理工作接軌,并逐項考核驗收,循序漸進,層層過關,從難從嚴,使學生畢業時具有較強的操作技能,縮短學生工作后的不適應期。綜合實踐項目訓練內容豐富,集多項理論知識與技能為一體,解決了一直以來護理實踐教學內容單一、分散及課堂氣氛沉悶等難題,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項目訓練可以進一步考查學生禮儀情況、動作規范情況,能不能急病人所急與換位思考,問題的解答和護理問題的處理能不能得到病人及家屬的認可等。遇到難解決的和共性問題時,可進行集體討論,學習課本上沒有涉及的內容,了解在理論學習中沒有注意但卻關系到病人護理效果的問題,明確知識的薄弱點、模糊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解決問題能力、溝通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自學能力、評判性思維能力和集體觀念。綜合實踐項目訓練以典型臨床病例為載體,突出“以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理念,重視對學生職業情感、臨床思維能力、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縮短學校教學與臨床工作間的差距,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綜合性的臨床應用能力。護理專業校內實踐教學的改革,改變了學生被動聽課的局面,學生變為課堂的主體,參與度得到提高。同時,教師扮演的角色也發生了變化,教師的作用向指導和導演轉變。項目訓練方法從過去的單純技能訓練轉變為整體護理訓練,要求學生從評估開始,只要是有“病人”在場的操作,都要與“病人”進行有效溝通,并細致觀察“病人”的反應,力求使“病人”和“病人家屬”滿意[2]。項目訓練中,滲透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點,注重實際護理工作中復雜情況處理能力培養;模擬各種情景,使訓練更貼近實際護理工作,既滿足臨床工作需要,又能提高學生學習自主性、積極性[3],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加師生間交流,促進教學相長,同時提高教師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苑建兵,林艷,戴華,等.專科生護理技能集中實訓的研究[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1,4(1):295-297.
[2]馬玲,鐘玉杰,劉曉丹.運用導師制向護理本科生傳遞默會知識探討[J].護理研究,2008,22(1):9-10.
[3]章曉幸.護理專業校內實踐基地技能教學模式改革[J].衛生職業教育,2004,22(1):99-100.
作者:韓德蘭 苑建兵 馬微 林艷 米婭莉 單位:張家口學院護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