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體育教學方法討論綜述,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目前體育教學方法的研究更多地開始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進行研究,由單一走向多元。在國內對此方法研究正逐年增多,近幾年研究更有突飛猛進的態勢,但體育教學方法的研究在數量上、質量上還不能完全滿足學校體育教學發展的實際需求。主要問題還是存在于研究角度的單一,對各角度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問題性、批判性和理論性的研究較多,如何修正、傳承并發展優秀的科研成果則較少。在研究方法上,多數教學方法的研究仍采取的是問卷調查,而突出案例和實驗性的研究很少。
關鍵詞
體育教學;教育改革;教學方法
目前國內中小學生的體質檢測結果整體顯示下降明顯,雖然造成這一現狀結果的并不僅僅是學校體育工作一方面的問題,但通過學校體育教育教學則是作為提高中小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并樹立終身體育理念等的主要途徑,也是作為學校體育教師應盡的責任和義務。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隨著國內教育教學改革步伐的加速,中小學體育教學模式與方法的改革也逐漸成為體育教育領域中各個專家學者的研究熱點。它囊括了體育教學中特有的思想哲學,通過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在特有的教學環境氛圍下實現其獨有的教育教學功能,可以組成較為行之有效的體育教育教學框架。不可忽視的是在不同的體育教學思想和實踐方法上,會出現更加多樣化的體育教學模式。通過諸多專家學者研究發現,人在少年時期的體育技術水平與成年后的體育水平成正相關,尤其在12歲前參與過體育運動對成年后的體育水平影響最大。因此為青少年提供高質量的體育教學,對提高其運動技能和樹立他們的自信心方面,以及對其以后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都能產生積極的作用[1]。目前我國在實踐方面的探索比較廣泛,但由于起步晚,發展歷程時間短,體現在學校體育教學基礎理論上,就顯得尤為薄弱,諸多問題在研究過程中不斷涌現出來。多年來的研究雖然有了一定程度的進展,同時也有相對不錯的成果,但體育教育教學的研究始終面對沒有突破性進展的尷尬窘境。
1國外體育教學方法研究
國外對教育教學模式的科學研究已歷經較長的時間,由于其各國本身的文化背景及其他方面的復雜性,導致對國外研究的理解出現了多種界定。體育教學方面的研究雖然很多,但大部分研究的出發點都是以人的未來發展為主要內容,并將其作為培養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來開展。例如:《美國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后簡稱《美國體育標準》)就是以培養學生掌握自身“應該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為目標。《美國體育標準》中提出———“以參加體育活動為一種生活方式”的目標口號。認為針對學生進行的體育教育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其養成重視健康和主動健身的好習慣,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能夠形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美國體育標準》中較為細致地描述了高質量的體育教學,指出若想達到高質量的體育教學目的,必須能做到提高學生的體質、體能,增強其責任感,使學生學會并能夠享受到體育鍛煉帶來的愉悅感,從而達到終身體育的目的[1]。
1.1教學方法對人發展的重要性
黑格爾說:“在探索的認識中,方法也就是工具,是主觀方面的某個手段。”[2]對人的認知能力深刻而富有哲理的描述,表明了方法、手段是人認識世界的重要工具。1996年美國健康與人體服務部,通過外科雜志報告,報導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的活動量不斷減少。通過多位專家的研究表明,青少年時期參與健身的狀況,與其成年后心肺功能、冠狀動脈疾病等息息相關,并能夠大大減少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的患病風險。因此在青少年時期多參加體育鍛煉是非常重要的[1]。
1.2教師或教學教法的作用
蘇格拉底提出的“產婆術”教學方法,其實質就是強調教師的指導、引導、誘導作用。通過教師教學激發出學生心中學習知識的潛能,并將其轉化成有利于學生自身和心理的實際知識和技能。德國人拉特克在《教學論》中提出:“教學論思想著眼于研究如何教的問題,是以教學法和技術為中心,重點探討如何使所有的人最容易、最有效地掌握知識和提高教養的方法。”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他的著作中指出:“教學論是把一切事物交給一切人的全部藝術,主要目的是尋求并找到一種教學的方法,使教員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3]。
1.3學生或學習方法的作用
學生的已有經驗、生活實踐是學習的重要基礎,特別是已有經驗是人與環境間的作用。教學是師生間教、學、做的和諧統一。大教育家杜威曾提出“學習五步法”,即問題情境———問題的性質———解決問題的假設———推論———驗證五個學習步驟。而前蘇聯教育家贊科夫也提出用最大的教學效果來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4]這也是將各種教學要素整合,從而實現學習效果的提高。基督教教育家奧古斯丁更強調教學要尊重兒童自身的興趣,好奇心遠比討厭的強制更有力量。[5]針對于傳統教學手段單調枯燥,美國教育家羅杰斯認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在教學中師生融合成一體,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關鍵。目前美國的體育教育方向,已經由傳統單一的體育技術為主轉向關注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過程。例如,通過參與體育教學學習體育活動對身體的影響,提高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的主動性,而不僅僅是讓學生獲得單一的體育知識技術。對學生在校內校外參與的所有體育活動來進行整體評價,而不是單純關注體育教學測試的分數。
1.4創新性研究
例如:20世紀50年代,日本的中小學體育教學中實行了“集團競爭學習法”,這種學習方法是由“快樂體育”的理論發展而來。前蘇聯曾經在20世紀60年代初實行“程序教學法”,這種教學法是以自學程序教材為主,由美國心理學家普萊西和斯金納首先提出。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了“發現教學法”,其實質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很多發達國家的學校教育中,廣泛應用美國教育家威廉格拉塞提出的“合作教學法”,并且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國外研究中以各種方式對教育教學進行整體把握和衡量的綜合研究比重較大,僅僅針對體育教學方法一項進行深入研究探討的并不多,多數是把教學方法、程序和模式等融合起來進行研究。現今的體育教學活動遠遠不局限于課堂內,而是延伸至課外以及校外領域,而課堂體育教學也不能局限于體育知識技能和動作技能方面的傳授,而是把各類的與體育相關的活動移到課堂中去,在滿足學生對體育興趣提高和身體素質提高的前提下,加強體育知識技能教學與社會、生活等各方面之間的緊密聯系,更好地培養學生樹立終身體育的意識。
2國內體育教學方法研究
國外在體育教育方面的研究雖然給予我國在此領域中很多的借鑒。但是,完成好體育教學活動,更需要各種教學因素的融合,特別是教師、學生和環境等的融合。教師專業素質的差別、學生體質水平的不同、設施設備等條件的參差不齊等因素,都極大地影響體育教學的完成效果,因此照搬照套國外的體育教學方法也是不可取的,要充分考慮我國的實際情況。
2.1理論性研究
國內關于體育教學方法的相關研究,大多數是從體育教學方法的概念、分類層次、選擇原則和應用注意事項等方面的研究。例如,2001年高天明對教學方法變革的理論進行分析,既吸取了前人的實踐經驗,又在其探索出的成果中對理論進行總結提升[6]。2008年呂春枝對近代體育教學方法改革的理論和實踐,展示了各種具體活動方式,闡述了體育教學方法的實用化、科學化[7]。董文梅在會能度理論的指導下,對運動技能的不同形成階段,以及每個階段對應的教學方法做了很多系統分析。[8]2003年曲紅軍系統闡述了優化體育教學方法應遵循的原則,不同運動技能形成的階段要合理選擇、使用教學方法。彭小偉和楊國慶按照技能類、方式類、整體類三個標準,構建了科學的體育教學方法體系。毛振明和于素梅從微觀、中觀、宏觀對體育教學方法的層次進行了科學分類。2009年,朱建國分析了傳統體育教學方法與現代體育教學方法的異同,明確兩種方法各有優缺,體育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結合自身及學生的特點,根據教學任務、目的的不同,靈活進行選擇[3]。這些研究成果都為研究體育教學方法奠定了理論基礎。
2.2應用性研究
21世紀體育新課程實施以來,此方面的研究文章就層出不窮。2009年邊靜波以新課程理念或以其為指引,對一主多選、情景、分組合作、嘗試等教學方法做了分別闡述。2010年唐開榮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對新型體育課堂特征進行研究和闡述。2011年曹科樞就學校體育教學方法在新時期教育理念下,如何改變思路進行了闡述。除此之外,還有很多著作都是從新課程理念入手,通過多角度對體育教學方法進行研究。
2.3實證性研究
此類多數是從合作、自主、探究等多角度著手展開研究,然后再針對某一種教學方法進行深入實踐,從而證明出該教學法的作用。例如:2009年彭躍群經過兩次教學實驗研究,證明得出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在提高體育教學效果、發展學生運動思維能力等方面起到積極的重要作用。同年胡永紅在研究中對關于有效體育教學的內涵、特征、影響因素及提高策略等進行了深入闡述。2010年,吳哲將傳統體育教學和合作體育教學兩種方法結合,在教學實踐中進行實驗,證明了團隊項目訓練更適合采用合作教學法[3]。
3存在的問題
國內的研究多數是移植了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的理論開展的。雖然對理論的進一步完善和實際操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3.1研究的針對性不清晰
目前對體育教學方法的研究主要是包含了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次;對體育教學方法選擇性問題的研究,提到要考慮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例如體育教師、學生和教學環境等,只要涉及到體育教學,三個因素缺一不可,都應在考慮的范圍內,雖然由理論上分析并沒有任何不妥之處,但基于教學實踐方面,相當于沒有說,研究角度較窄,研究深度達不到,例如在教學方法的研究中,概念和分類方面的研究過多。
3.2理論的可操作性弱
目前很多科研類文獻,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對體育教學方法的變革和影響要素等較籠統的方面進行討論,或是只針對特定的教學方法進行實際研究。這樣的研究往往造成理論與實踐的脫節,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研究很少,還出現了較多的重復性研究。
3.3缺乏前瞻性研究,研究的預見性不足
絕大多數的體育教學方法研究僅僅由理論性入手,例如:有些論文只將概念性理論研究從以前回顧到現在,總結性敘述比較全面,但從未來體育教育教學的前瞻性考慮,在具體教學方法手段和對以后教學中的實際運用上,以及根據各自特點所進行的改良和創新等教學方法的預見性研究更是不足。
4結語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學質量的高低為學生們提供了與其自身發展需要相適應的學習經驗,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和自信心,對他們以后參與體育活動和培養終身體育的意識等各個方面都能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當前形勢下,我國體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入,健康體魄與終身體育的意識已經深入到體育教學的方方面面之中。大量研究表明,當前我國體育教學方法的探索和研究上,雖仍受到傳統教育思想的束縛,但也顯示出了不同的特點,如能在此基礎上對體育教學方法進行更深入、更細致的研究,就可以為未來體育教學方法的構建提供較為切實可行的理論依據。
作者:吳春明 單位:唐山市路北區榮華道小學
參考文獻
[1]馮紅靜.對美國學校體育教學的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2,6.
[2]列寧.哲學筆記[A]//列寧全集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36.
[3]霍軍.創新教育理念下體育教學方法理[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2,6.
[4]杜殿坤譯.教學:與發展[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21.
[5]西方古代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69.
[6]高天明.二十世紀我國教學方法變革研究[D].蘭州:兩北師范大學,2001.
[7]呂春枝.中國近代教學方法史論[D].石家莊:河北大學,2008.
[8]董文梅.體育學理之探究———關丁運動技能教學原理的研究[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7.
[9]毛振明.體育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
[10]俞國良.創新教育理念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科乎研究,2002(1):40-44.
[11]毛振明.體育教學論[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
[12]曲宗湖.體育教學模式問答[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1.
[13]陳建績.體育教學新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961.
[14]俞吾金.對“創造教育”的前提性反思[J].探索與爭鳴,2001(11):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