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文學概論教學方法探索,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對本科高校的學生來說,學習《文學概論》讓人感到頭疼,對新建本科高校來說,教與學困難更大。要想提出切實可行的教改手段,先要理清教學中所要面對的矛盾。
1.1人才培養目標與課程性質矛盾
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初步具備從事教育、文秘、宣傳、管理等相關職業所需要的基本素養和基本能力,特別是能說會寫與交際能力,能夠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并富有創新精神。這一目標看似簡單,可要實現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從課程性質來說,《文學概論》是一門理論課程,重點在于傳授給學生具有邏輯體系性的文學基本概念、原理及規律,同時培養學生的理論意識、理論思維能力。劉安海、孫文憲等認為:“與文學史、文學批評和其他文學課程不一樣,文學理論是一門基礎理論課程,理論課程由于其自身的理論性,而理論又都是來自實踐的,其表述的概念、范疇、命題、框架又都是抽象的、概括的、系統的,其論證又都是歸納的、演繹的、論證的、推理的。”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將理論品格的課程性質和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的目標結合起來,避免出現重理論輕實踐或重實踐輕理論的現象,實現理論化實踐,確實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這是非常棘手的問題。
1.2教學內容與教學安排矛盾
《文學概論》課程選用的是國內很多高校使用的童慶炳主編的《文學理論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該教材主要按照艾布拉姆斯“世界、作品、作者、讀者”四要素建構理論體系,共有十六章,體系完整、內容龐多。而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下的該課程教學時數一再壓縮。原先是一學年每周4學時,共為144學時,后來壓縮一半,一學期每周4學時,共77學時,現在減少到一學期每周3學時,共54學時,幾乎為原來的零頭課時了。在這么有限的教學時數里如何講解這么多的內容,還要保證學生學有所懂、學有所悟,還能運用理論分析、解決實際文學現象和問題,不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消除臃腫、消化精髓,是沒辦法有效開展教學的。
1.3學生的認知狀況與課程要求矛盾
在近幾年所教授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中,女生所占比例基本保持在80%左右。根據某高校認知方式的測定,通過棒框測驗和鑲嵌圖形測驗,表明男女在場依存上存在差異性,男生更傾向于場獨立性,女生傾向于場依存性,而場依存者偏愛非分析的、籠統的或整體的知覺方式。也就是說,女生占多的學生對零星的片段式的理論內容接受效果較好,但對邏輯性和思辨性強的文學活動的系統理論知識把握起來很吃力。此時,《文學概論》在傳授理論方面已很吃力了,需要結合大量的文本和文學現象幫助學生消化理論知識,但該課程是在大一下學期開設的,學生缺乏一定的閱讀積累,對經典文本閱讀得更是不多。正如陳學廣教授所說:“文學理論在大學一年級開設,因學術含量高、學生缺乏相應的接受基礎而導致這門課程成了學生最不受歡迎的課程。”教學是教與學兩方面的任務,作為教師,面對學生這樣的認知特點以及課程學習基礎要求,要重新思考、重新定位,以期達到更好地教學效果。
2改革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實踐品格養成
針對以上分析的新建應用型本科高校《文學概論》教學存在的問題與矛盾,按照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要求,結合學生實際狀況,根據教學內容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2.1注意文本解讀的生動性,促進學生閱讀實踐品格的養成
據不完全調查,目前的學生不讀外國作品的很多,現當代文學作品選上的很多作品也不讀,以前在課堂上探討作品學生反應積極,現在不提前布置,根本在課堂上交流不起來。所以針對目前這種現狀,不是理論講解得深不深,透不透,而是如何促使學生閱讀,以期更好地積淀文化素養,更好地理解來自于文學實踐的理論內容。在文本的選擇上,大家都說要選擇經典文本,這是理想化的,對于不愿多讀書的學生來說,再經典的文本也是廢紙。但一味地降低標準無原則地去遷就學生也是不負責任的,只能采取泛文本選講辦法。一些經典作品提前布置學生閱讀,然后再在課堂上講解。或者一些經典文本惟妙惟肖地解讀,誘發學生的閱讀欲望,促使他們更進一步地深入閱讀原作。比如《茶花女》,沒有讀過原著的同學看到這樣一部小說,會有什么樣的猜測和期待?讀過原著的同學,對這部小說從內容到敘事技巧有什么樣的看法?有人說,這是一部很頹廢的小說,你怎么看?諸如此類,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能有意識地結合作品消化所學的理論知識。另外,要注意文本選擇的當下性。經典文本總是經過一定時間的考驗和積淀的,內容和形式都是極好的,但往往超出了現在學生的接受范圍和審美視域。如何增強課堂的互動性,提升講解的領悟力,也要考慮選擇一些學生喜歡閱讀的郭敬明的《小時代》、韓寒的《三重門》、電影《杜拉拉升職記》、《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等。在文本的講解上,不能簡單的用文本印證理論知識,那樣,學生既聽得沒興趣也很煩。這就要求教師自身要下功夫,弄清楚文本跟所講理論知識的結合點,慢慢啟發,循序漸進,用生動的口頭語言加上惟妙惟肖的肢體語言誘使學生進入情境,通過文本主動思考理論的由來和結論,提升理論思考能力和實踐認知能力。
2.2采用專題講授、課堂討論等方法,促進學生表達實踐品格的養成
理論的講解充滿枯燥和玄深,如果教師一人獨霸話語權,即使說得天花亂墜,時間長了,聽的學生也會昏昏欲睡的。54個教學時數,那么多內容,要求每一節課都要精心準備,不僅教師準備,學生也要準備,只有課上和課下相結合,教師教和學生想相結合,學生表達與教師點評相結合,才能向課堂教學要質量。要根據所講授的內容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目的在于活躍課堂氛圍,提升學生表達能力。比如文學是什么?這一塊內容要精講,教師作引導,學生結合以前的閱讀經驗探討文學應該具有哪些品質,然后再共同探討理論,結合具體作品理解。比如,梨花體、羊羔體、一些先鋒作品等,文學與非文學之間的區別到底有哪些,最后概括出文學應該要具備的一些特質。關于文學作品體裁這一章節內容,提前讓學生分為四組,每一組課下就四種體裁各選代表性作品研讀探討,課堂上交流每一種體裁作品的特點以及閱讀時要把握的重點,這樣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能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更好地閱讀。文學接受方面,可以讓同學們結合各自的閱讀實踐談個人的感受,該如何理解“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自己在閱讀時有沒有再創造?究竟達到哪一種接受狀態,進而激發同學帶著問題閱讀,帶著思考追問,并適時布置作業讓他們練筆,提高口語和文字表達能力。
2.3樹立授人以漁意識,促進學生創新實踐品格的養成
創造是文學的生命力,創新能力也是當代大學生的重要能力之一。經歷過中學時代教育的學生接受的都是應試教育,如何符合規范,如何得高分是首要考慮的,而豐富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被扼殺在搖籃中。沒有想象力的文學世界是蒼白的,沒有感悟力的文學閱讀是乏味的,沒有質疑的聲音、沒有理論轉換的文學概論的教學也是空洞的。大學時代的課堂要讓學生有充分平等、民主交流的機會。對文學作品如此,對文學理論也如此,理越辨越明。教師要充分意識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引導學生把教材當成參考,不存在金科玉律,絕對的真理。要調動學生努力去思考,努力去探索文學世界。特別是當下的一些文學現象和文學問題,要引導學生追問,讓灰色的理論發出生命的綠色。比如,在后現代思潮的推動下,解構文學經典成為一種傾向。一些經典著作的改編你認為怎么樣?影視文學和小說之間的區別?在全球經濟化時代,有人認為文學陷入商業危機,文學的審美性該如何堅守等該怎么看?漢語言文學學生中女生占據大多數,對于女權主義、女性身體寫作等問題該如何理性認識等等。要讓學生在理性思考的過程中提高分析問題、解析問題的能力,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保有求索的精神。
2.4采用多種形式的考核方式,促進學生寫作實踐能力的提升
“不好的教師奉送真理,好的教師教人發現真理”。理論品格是《文學理論》的固有性質,但更需要培養學生的文學性、實踐性和創新性。所以,傳統的一張試卷是不能很好的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要有效地和平時考核相結合。把課堂回答問題的和課下完成一定作業的成績作為評定學生平時成績的依據,這樣可以啟發學生在課堂上多思考。課下的作業不是簡單地做習題,而要結合文學創作、文學熱點問題和文本賞析以小論文和習作的形式練筆,加強學生寫作鍛煉。期末試卷要改變原先純理論試題的狀況,增加實踐性試題比例,用活生生的文學現象來考查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比如說結合網上流行的趙麗華的梨花體詩,讓學生思考她的是否是詩,并闡釋文學的本質屬性。關于文學創作過程和共鳴現象等,讓學生根據提供的材料結合自己的寫作和閱讀經驗加以分析,結合一部經典作品,讓學生采用批評方法闡析,讓學生用動筆寫作的方式來展現其解決現實文學問題的能力,提升理性思維能力。
3結語
在應用型的教學理念統領下,課程教學只能走下神圣的廟宇殿堂,方能促進學生高素質的提升。課堂教學藝術追求無止境。作為理論性強的《文學概論》的教學既要建立在學生擁有一定的閱讀實踐基礎上,又要提升學生的理論高度、反觀文學實踐,在如今的流行新媒體、圖像盛宴時代,舉步維艱。這需要我們不斷探索、不斷實踐。
作者:李正紅 單位:滁州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