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古代漢語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現在高校古代漢語課一般都是以王力《古代漢語》為主要教材,這套教材共四冊。大多數高校中文系本科生古代漢語課只開設一學年,即兩個學期。于是,《古代漢語》系列教材的一、二冊便成為教學的主要對象,而這兩冊內容基本都是先秦的文言文,正是高校學生該重點學習的。王力《古代漢語》編排體例是一致的,每冊書各個單元都是包含三部分:文選、常用詞、通論。
(一)文選
文選的教學是高校古代漢語課教學內容最主要的部分,教師一定會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篇章來給學生進行精講。比如《古代漢語》第一冊文選一般都會選《左傳》的《鄭伯克段于鄢》《齊桓公伐楚》《晉靈公不君》,《戰國策》的《馮諼客孟嘗君》《魯仲連義不帝秦》,《論語》的《先進》《季氏》,《禮記》的《大同》,《孟子》的《齊桓晉文之事》《許行》,《莊子》的《北冥有魚》,《韓非子》的《五蠹》,《詩經》的《七月》,《楚辭》的《離騷》等。文選部分教學的主要內容包括背景知識介紹、文選原文的串講、重點字詞意義、特殊句式結構的分析說明、文言文的翻譯等。文選教學的目的實際是培養學生語感的過程,通過大量篇章的反復練習,使得對古代漢語某些知識點掌握得更為透徹,達到舉一反三的程度。
(二)常用詞
常用詞,顧名思義就是《古代漢語》教材中經常出現的詞語,學生掌握了這些詞語的本義、引申義,就能在古代漢語詞匯積累上有一個質的飛躍。看到一篇沒學過的古文,也不會望而生畏。王力《古代漢語》每個單元所收常用詞在60—80個之間,而且收錄的基本都是單音詞,當然這與古代漢語是單音詞為主有關。常用詞教學的主要內容包括:常用詞的本義和引申義、本義和引申義之間的關系、常用詞古今詞義的差別、同一關系常用詞的辨析等。常用詞的教學一般不放在課堂上專門進行,只是在文選的學習中順帶提及,因為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可以通過給學生留常用詞抄寫這種作業形式達到教學目的。
(三)通論
王力《古代漢語》每冊每單元都有古代漢語通論知識的介紹。通論不都是系統性的理論,其中有些是學習古代漢語必備的基本知識。通論部分涉及的范圍很廣,但是主要的教學內容盡可能做到只講最基本的東西。通論的教學內容大致包括以下幾方面的知識。1.關于字典及古書注釋的知識。2.關于詞匯方面的知識。3.關于語法方面的知識。4.關于音韻方面的知識。5.關于修辭的問題以及古書句讀、古文結構等問題。6.關于文體的特點問題,主要是賦的構成和駢體文的構成。在以上六個方面知識當中,又以語法方面的知識為主,詞匯和音韻方面的知識為輔,其他方面的知識又次之。可以這樣講,通論部分,如果學生能把古代漢語語法相關的知識基本掌握,那么才能真正意義上學到了古代漢語的精髓,看到一篇古文,不再只是憑語感去翻譯,而是用語法知識去理解、分析和說明。
二、高校古代漢語課的教學方法
高校古代漢語的教學方法首先要本著基本的原則,這個原則就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結合。前文已經提到,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這部教材采用文選、常用詞和通論相結合的編排方式,可以使學習者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比較快地提高古代漢語的知識水平。其中文選和常用詞主要是感性認識,通論則是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歸納和總結,因此屬于理性認識。在使用這樣一部教材的時候,我們要文選、常用詞和通論三者并重,將各個部分的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把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結合起來,這樣就能收到比較好的效果。感性認識的積累和理性認識的積累,除了理解以外,熟讀背誦是重要的措施。為了使學生能夠主動學習、快樂學習古代漢語,高校教師應該掌握一些基本的教學方法。
(一)讀譯結合的練習式教學
讀譯結合的練習式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提倡古文誦讀與翻譯相互結合,并且將這種方式反復地在教學中應用,讓學生不斷地培養自己的語感,感受古文的韻味和魅力,進而更深刻地理解文言語法。讀譯結合的練習式教學法主要針對的是文選部分的教學。在每篇古文的學習過程中,教師都應帶領學生一起誦讀古文,在誦讀的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上,誦讀的過程也是翻譯的過程。誦讀之后,學生就會對該篇文章的意思有個大概的了解,便于之后教學環節的進行。
(二)古今比較的辨異式教學
古今比較的辨異式教學是指對為了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某一古代漢語語法知識,教師可以采取以今說古的方法,即把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對比來說明,指出二者的聯系和區別。這種教學法很適合通論部分關于詞匯意義方面和語法知識方面的教學。比如,詞匯意義方面,教師在講古代漢語“去”是“離開”意義的時候,可以順便說一下現代漢語“去”是“前往”的意思,古今在這個動詞的意義上方向性是完全不同的。語法知識方面,在學習古代漢語“被”字句的介詞“被”是從有“遭受”義的動詞“被”虛化來的時候,可以聯系現代漢語“被”字句一般都表“不幸”義這個語言事實,進而告訴學生,“遭受”的一般都是“不幸”的,這樣就把古今“被”字句的一脈相承讓學生了解了。
(三)提問解答類的互動式教學
提問解答類的互動式教學,顧名思義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要有良好的互動,這樣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讓學生參與其中,教學不再僅僅是“教”,同時也是“學”了。當然這種互動式往往采取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方式進行,這樣學生為了能不被教師問倒,便會深入思索教師提出的問題,注意力也不會輕易離開課堂。互動式教學進行得比較成功的話,更好的方式是學生能夠主動地問教師某些問題,充分發揮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有選擇性地回答,不然就不再是教學,而變成答疑了。
(四)設疑解惑的討論式教學
設疑解惑的討論式教學與提問解答類的互動式教學頗為相似,但設疑解惑的討論式教學更強調討論,就是說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針對提出的問題,不再僅僅是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而是更突出這個回答的合理性。比如在學習古代漢語“之”的用法時,有人把譯成現代漢語“的”的“之”看做是結構助詞,也有人把它看成是介詞,這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討論,兩種理解的合理性是什么,究竟哪種理解更合適。
(五)背誦類的記憶式教學
背誦類的記憶式教學是指在學過一篇文章之后,為了讓學生能夠對其理解掌握得更深刻,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作業,背誦若干段落,上課提問來鞏固本課的內容知識。背誦類的記憶式教學針對的是文選內容的教學。實際上,背誦記憶是古代漢語學習最具可操作性的方法,很多篇章學生一旦背誦下來,甚至終生不忘,這是對該種教學法有效性最好的證明。
(六)自學類的閱讀式教學
自學類的閱讀式教學指的是學生在課下自己獨立學習,這種教學法最適用于常用詞和文選的教學。前文提到,《古代漢語》教材中有大量的常用詞,這些常用詞需要耗費大量的實踐來學習掌握,在課堂上進行常用詞的教學是很不合適的。常用詞意義的掌握相對較為容易,教師可以通過給學生布置抄寫作業等形式讓他們自學掌握古代漢語每個常用詞的意義。另外,在學習一篇文選篇章之前,學生也可以通過閱讀的方法自己先預習一下課文內容,這樣教師上課講解時,學生也能更容易聽懂。
三、高校古代漢語課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關系
(一)教學內容是教學方法運用的參照點
高校古代漢語課教學內容包括文選、常用詞和通論,這只是宏觀上的分類,其實要比這復雜得多。每部分教學內容都有其獨特性,針對不同內容的教學,都有更適合、比較適合或者不太適合的教學方法。那么如何選取更好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呢?這就要求教師要以教學內容為依托,把教學內容的特殊性和差異性作為參照點,以此來選擇更有效、更合適的教學方法。比如,文選的教學,比較適合運用讀譯結合的練習式教學、背誦類的記憶式教學、自學類的閱讀式教學等教學方法。常用詞的教學比較適合古今比較的辨異式教學、背誦類的記憶式教學、自學類的閱讀式教學等教學方法,不太適合讀譯結合的練習式教學法。通論的學習則更適合古今比較的辨異式教學、提問解答類的互動式教學、設疑解惑的討論式教學等教學方法。
(二)教學方法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
教學方法運用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容易、更有趣、更深刻、更扎實地掌握古代漢語的基本知識,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學方法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教師在多年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地總結教學經驗,研究思考應該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才能更好地達到教學效果。沒有哪種教學方法是萬能的,是包打天下的,時代在發展,教學的方法和手段也應該與時俱進,不斷改善進步。21世紀是高科技時代,教師還可以在高校古代漢語課的教學方法上引進多媒體技術,將傳統的板書式教學與多媒體教學有效地聯系起來,取長補短,更好地為教學內容服務。
作者:史維國 單位:黑龍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