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法律教學方法探討,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現代教學質量的提升是備受注重的關鍵問題,其中更為重要的是在實際教學中要使用什么樣的教學方式。對于法律常識課程而言,其一定要有與特色相符合的教學方式。可是現代技校法律常識教學當中依然有很多問題存在,導致無法與素質教育下的技校教學要求相符。因此,本文對法律教學方式的特點進行論述,并且進行有針對性的創新,以期找到符合法律常識學習的教學方法,給社會提供更為優質的人才力量。
關鍵詞:技校;法律;教學方法;探討;對策
在各個技校法律常識課程的教學方式上,一定要對其進行創新思索。這樣讓學生所學習的知識同專業、職業能夠吻合,用科學的模式來提升學生職業能力,讓技校法律常識的基層性與輔助性同法學區別開,讓技校法律常識從課程獲得更好的發展。
一、現代技校法律常識實際教學情況簡述
我國技校中施行法律常識教育已經很多年了,很多政法類高校都在教改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究,希望能找出一條特色的教學之路:科學使用現代化設備,例如多媒體設備輔助教學,模擬練習和建立實踐案例等。這樣可把課堂與現實進行有機結合,并且達成將課堂教學中心放到學生主體層面上,提升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能力。可是,很多技校在進行法律常識教學的時候,依然沿用傳統教學模式中的案例式、研討式、講授式等。基于當前的實際調查,我國技校中實際教學中,通常都使用兩種較為常見的方式:畢業實習與課堂教學中的案例分析。畢業實習是很多技校都在使用的方式。很多技校并不會對學生的實習活動進行統一安排,只要學生能在畢業之前上交一份實習證明即可。所以,大部分學生根本沒有去參與實習活動,也沒有關于社會現實問題的實踐,卻通過其他渠道獲得相關單位所開具的實習證明。很多技校學習法律常識的學生都這樣認為:學校中所學習到的大多數都是理論知識,大多都沒有實踐課程,教師只是要求學生理解理論知識。這種情況致使學生只能是在系統知識的基礎之上分析相關問題,欠缺對實際遇到問題的分析能力,往往難以解決實踐活動中的案例問題。
二、現代創新法律教學方法中存在的問題
技校法律常識課程,一般都是培養法律常識輔助型人才的職業教學,職業崗位定位決定這些學生不會從事法學研究,也不會直接從事法律職業,而是在法律事務中給法律職業提供輔助服務。可是現代的教學課程以及教學方法,已經難以讓學生具備這些崗位的實踐能力。
(一)封閉的課程體系
較為封閉的課程體系,無法實現動態和靜態的有機結合,造成難以適應現代職業的要求。并且社會相關行業與技校之間的聯系不夠密切,并未切實創建較為健全的體系制度,這無法實現與社會中各個崗位要求的相互吻合,這在極大程度上將技校和社會用人單位的合作關系分離了。也就直接造成課程內容無法突破局限,這樣的封閉體系難以滿足現代社會對法律常識相關人才的要求。
(二)落后的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與課程內容較為落后,已經無法緊隨時展要求滿足學生的訴求。現代很多技校只是依據教師而開設法律常識課程,不能針對學生就業崗位趨向實行創新改革,并且也無法將最新標準彰顯出來。很多技校在法律常識課程的設置中,其內容與現代法律常識要求不相符,課程內容并未進行科學合理的創新,造成學生所掌握的常識同社會需要不符,造成學生在就業層面上處于弱勢狀態。
(三)理論知識與實踐探究未實現有機結合
實踐與理論的契合度極低,應用能力不足。雖然相關部門要求理論知識與實踐課程不得低于一比一的比例,技校也對應增加了實踐課程,可是因為這個體系還不夠健全,理論課程依然處在主導地位上,實踐活動只發揮出了輔助作用,二者的有機結合流于形式。技校人為地將實踐與理論分開,造成學生實踐活動中難以很好地運用理論知識。缺少社會實踐經驗,真實案例處理不足,影響法律常識在社會實踐中的應用成效。
三、法律常識教學方法的創新對策
(一)重新定位技校法律常識課程的實際教學
我國現代需要職業型、輔助型的技術人才,這是現代社會現實決定的。從事技術工作,雖然不能直接與司法工作相連,但是在社會工作中,掌握一定的法律常識,是極為關鍵和必要的。要求學生不但要學習理論知識,更要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
(二)轉變教學觀念
創新改革是雙刃劍,能強化學生的能力,也會影響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創造性思維。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是主體,讓學生失去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所以,一定要轉變教學觀念,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中的主人翁,讓學生能夠主動、積極地去探究。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法律常識教學方法的創新是一項系統工作,涉及面較為寬廣,所以,只有將各個層面都進行科學的規劃,做到面面俱到,才能落實并完善教學方法的創新,實現全方位突破,這樣才能讓學生具備一定的法律常識,并且成為社會需要的優良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悅.關于高職法律專業教學方法改革的若干思考[J].現代婦女(下旬),2014(12):60.
[2]江楠.關于高職法律專業教學方法改革的思考[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01):202.
作者:宋琴蓮 單位:江西銅業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