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動機視角下高職教師師德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關于高職院校師德的現代內涵理解
1.1高職院校師德建設的突出矛盾
(1)關注教師專業化技能和教學效率的提高,淡化教師專業化本身就包含著對教師的德行要求。(2)校園育人功能更多地被社會、家庭和學校認同,即學校教育的功能從過去以傳遞知識為主轉向了為學生的人生奠定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做人的基礎,學校教育的育人功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彰顯和認同。由此,教師在影響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方面承擔的責任和應發揮的作用變得更加重要。師德要求的弱化和環境對師德要求的增強已然成為高校教師隊伍建設和要求的一個重要沖突和矛盾。
1.2高職院校對教師師德的要求和體現
基于以上的兩個矛盾,高職院校在教師育人的職業標準和要求上也有了新的要求和變化,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1)教師要體現對受教育者平等、尊重、公正的關懷。即要求教師要平等地關愛每個求學者,關心其身心全面發展,關懷者應當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關懷。對于教師來說,教師的關懷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礎上,是雙向的而不是單向的。對學生的關懷不能出自自己的一廂情愿,不能是強制性的。否則,學生不僅感受不到教師的關懷,而且會體驗到教師的壓迫,教育的效果也就適得其反。教師要通過平等的、雙向的交流對話和溝通,使自己的關懷能夠抵達學生,使學生體驗并接受自己的關懷。(2)教師要具備多元化的激勵方式和教育手段。現代教師的職業角色已經大大擴展,他們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提問者、輔導者,同時也是聆聽者、欣賞者、關懷者,是學生的伙伴、照顧者、引導者和榜樣。同時,個體存在唯一和獨特性的生命本質。(3)高校教師要始終堅持理想、價值和信念的教育。在終身學習時代,支持個體可持續發展的不僅是扎實的知識基礎和技能,更為重要的是積極的生活態度、熱愛學習的情感、成長動機和健康的價值觀。(4)高校教師要學會本身的反思、分享和成長。教育工作具有實踐性品格。教師要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需要不斷地、經常地、自覺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
2教師職業動機的含義
動機是行為的驅動力量,不同的動機會帶來行為態度和行為效果的差異。教師職業動機是推動教師以其獨特的職業角色從事教師職業所規定的行為和活動的內在根本力量。該文即從動機視角關注高職高專教師師德理解和實踐,了解教師的類型、職業形象和教學水平和教師職業水準。
2.1從教師職業情感和動機透視師德水平
該文設計了《高校教師工作動機調查問卷表》,隨機發放教師問卷150份,通過調研,發現就教師的職業情感和職業動機水平分為兩類:完成型教師、成就型教師。其中“完成型教師”是指將教師作為一種謀生的手段,以滿足個體生存和集體認同為需求,并獲得為他人工作的報酬。“成就型教師”是指通過努力獲得自己的夢想,追求教師職業帶給自己的滿足和成就感。通過問卷,我們發現“完成型”老師具有以下幾個特征:工作認知是教師工作是為了獲得報酬、工作態度和情感是機械無動力完成、工作效能是滿足工作現狀,工作行為是付出別人要求的努力程度和靠激勵來工作。成就型老師具有以下幾個特征:工作認知是為了實現自我價值,工作態度和情感是充滿熱情,追求卓越,工作效能是追求教育活動的卓越,工作行為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同時對工作要求永不滿足。
2.2從職業道德行為或者職業道德操作透視師德水平
高校把教師按照學科進行分類,有利于教師知識的儲備和學科發展與建設,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具體體現在:(1)教學部門會偏重于從知識、教學角度來管理老師,使得老師打上學科標簽,弱化教師“育人”的服務本質。(2)學科知識學習只是手段,通過傳授學科知識,目的是使得學生了解學科的意義及學科對于科學發展、認識世界和改變生活的意義。從調查中,我們發現,教師對學科教育關注的最核心的是知識的牢固程度和數量,對個體發展的意義關注度不高。另外,對于學科教育的認識,僅關注于對知識的傳授,對學科教育本質認同度不高。對我們師德建設有以下啟發:(1)目前高校關于教師學科劃分的方式,即教師“教什么”和教師職業性質和本質即“我從事什么教育”是兩種不同的職業價值認識、思想和行為方式。(2)學校要將對于教師所教科目的學科教學優質化的關注更多地向學生學習學科對自身發展、人生意義和社會進步上轉移,關注教育對象獲益上轉移?
3關于加強高職院校教師師德建設的途徑
3.1教師要回歸到“教書育人”的本真
當前社會價值的多元、利益格局的調整,使得教育與市場之間、主導價值觀與多元價值觀之間存在著某種緊張狀態,教師道德的建設也面臨一定的困難。為此,教師的道德建設需要調整思路、轉換視角:教師道德建設需要回歸到人,回歸到教師培養的規律,即:使教師在職場中、在追求專業成長的過程中成為師德建設的積極主體,實現師德提升。
3.2通過職場磨練強化教師師德培養
教師的專業成長、教師倫理道德的形成最根本的在于職場的錘煉,教師的每一種職業道德品質生長的土壤都在教育教學的生動、豐富而復雜的情境中。教師是通過每日每時的教學,通過每日每時與學生的交往來成就自己的師德的。因此,教師道德的建設不能脫離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不能脫離教師工作職場。教師要在工作中、在教育活動的職場中有意識地加深對教育專業倫理性的認識、反思自己的道德實踐,特別是要有意識地培養道德敏感性,并在道德實踐中不斷思考教育倫理問題,掌握處理教育倫理問題的策略。在教師專業化的過程中,要重視開發教師的職業認知、情感和態度,重視教師創造熱情的激發、審美意識體驗、審美能力的生成以及教師自身生命成長的價值追求與生活體驗的過程,要“把教師放在道德駕駛員的座位上,以便我們在當前迷戀于專業化的時候不至于迷失方向”。
3.3教師要自覺提升自我修養,堅定育人信念
加強師德建設要教師加強自我修養。教師是師德建設的主體,師德建設要充分尊重并發揮教師的自主性,使提高師德真正成為教師的一種自我成長需要。教師要通過長期的、盡可能豐富的閱讀、反思、與學生的交往、參與公益活動以及服務性學習等來增進自己對教育、對孩子的認識,學會和學生打交道。
3.4學校組織文化和政策賦權,形成健康的文化氛圍
加強教師道德建設還要求學校賦權。一般而言,促進教師成長的要素有三個:一定的專業化標準;教師的成就動機及對職業的信心;健康的、能保障教師奮發向上、同儕相互激勵與欣賞的組織文化。國內外一些教師發展較好的學校也有一條基本的經驗,即建立師生之間、教師同儕之間、教師與家長之間積極的相互學習關系,使學校成為有良好精神氛圍的學習共同體。為此,學校管理者要充分信任每一位教師,給教師一定的自主權,發揮教師教育創造的能力,使教師在自主、自覺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成就自己的師德。
3.5構建和諧的教育環境,營造健康的社會氛圍
加強師德建設還需要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教師是生活在社會現實中的,師德建設需要良好的社會條件和環境。首先,要有切實的政策措施保障教師的政治地位、社會地位、職業地位,維護教師的合法權益。特別要對堅守教育精神的教師給予熱情的鼓勵和真心誠意的支持。要進一步改革人事制度,健全和落實相關法律法規。其次,要以恰當的尺度評價教師?,F在,社會上有一些人對教育活動、對教師要求和期待過高,對教育的認識和理解存在偏差,對教師的創造性勞動、教育的職業特性尊重不夠,對教師的評價也不夠合理,這一狀況亟待改變。任何一個教師都處在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中,教師的專業成長貫穿于教師整個職業生涯中,社會和教育管理者要從發展的角度給予教師適度寬容。
4結語
總之,師德是一個永恒的教育話題。只要有教育活動存在,就存在教師這種人類的職業角色,就有對教師德行的要求。社會還要從制度層次,從學校頂層設計和組織文化上進行扭轉,營造“尊師重道”的社會氛圍,創造“以生為本”的價值評判標準。
作者:顧小麗 單位: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