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獨立學院兼職教師師德建設探討,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文章首先簡述了獨立學院兼職教師師德建設現狀,然后分析了獨立學院兼職教師師德建設對策,包括制定兼職教師職業道德準則;加強獨立學院兼職教師師德機制建設;加強兼職教師自身修養能力。
關鍵詞:獨立學院;兼職教師;師德
職教師師德建設水平直接影響著獨立學院的教育改革和發展。加強兼職教師的師德建設,提高兼職教師的師德水平和整體素質,對獨立學院今后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獨立學院兼職教師師德建設現狀
(一)獨立學院兼職教師的崗位忠誠度不高
在對在獨立學院兼職的離退休老教師而言,他們兼職代課多半只是為了打發時間,當工作有不順心或者身體欠佳不能正常上課時,他們會選擇離職,影響了教學的正常進行[1];而對部分公辦院校教師和企業事業單位的技術人員來說,兼職只是為了賺取額外的收入,有課就來,下課即走,不肯對學生進行答疑輔導,缺乏和同事之間的交流,對學院的制度缺乏了解,只關注自身利益,當自己原有的工作和兼職工作發生沖突時,他們會犧牲在獨立學院的兼職工作,缺乏穩定的職業思想和敬業精神,沒有歸屬感,極大地影響了兼職教師的崗位忠誠度。
(二)獨立學院兼職教師師德建設管理制度不健全,師德建設缺乏保障
首先,師德建設方面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科學合理的培養、監督、考評、激勵等措施,獨立學院對兼職教師的考評和激勵只注重專業素質和工作能力方面,而沒有將師德建設納入教師評價和激勵體系中,兼職的教師幾乎沒有參加過教師師德素養方面的培訓,只是按課時拿報酬,很少有其他福利或獎勵,起不到激勵的效果。其次,獨立學院對兼職教師師德方面的實際需求沒有進行深入的了解,沒有按照其實際需求開展師德建設。無形中加劇了獨立學院對兼職教師重業務、輕師德的不良后果,阻礙了獨立學院兼職教師師德建設的步伐。
(三)獨立學院兼職教師缺乏教書育人的意識和職業理念
由于兼職教師來源的特殊性,部分兼職教師在獨立學院兼職的工作只是為了賺取額外的課酬,而忽視了作為一名高校教師應該教書育人,傳承人類科學文化知識的責任。少數兼職教師教學態度不認真,教學投入少,不重視自己的個人素質,和學生缺乏交流溝通,為人師表意識淡薄,一味地要求學生認真學習,但教師講義多年不變,嚴格要求學生上課紀律,但卻沒有嚴于律己,隨意離開課堂等。這些問題充分顯示出教師師德缺失的嚴重程度,應該引起獨立學院和教師的注意[2]。
二、獨立學院兼職教師師德建設對策
(一)制定兼職教師職業道德準則
要想加強兼職教師在獨立學院的師德建設,必須改變當前獨立學院對兼職教師的聘任、考評、激勵等管理機制,只有建立科學合理的兼職教師管理體制,兼職教師的師德建設才有體制上的保障。除此之外,獨立學院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定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明確兼職教師的職業道德和行為準則,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廣大的兼職教師在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有章可循,進而形成兼職教師的崗位忠誠度和歸屬感。
(二)加強獨立學院兼職教師師德機制建設
首先,對新聘兼職教師進行崗前培訓,包括專業理論知識、技能和教師職業素質,以便教師能盡快適應并投入教學;其次,應利用現代網絡技術手段進行監督,并注重監督結果的反饋,讓兼職教師能夠了解自身師德表現并不斷改進;再次,不能只注重兼職教師教學能力的評價,還應把教師職業道德素質的高低納入考評范圍內,對于師德素質低下的教師給予批評教育或解聘,從而提高兼職教師對自身師德水平提高的認識[3];最后,結合兼職教師的實際物質和精神需求,提供公平合理的薪酬待遇,對師德表現良好的教師給予一定的獎勵,調動教師提高自身素質的積極性。
(三)加強兼職教師自身修養能力
首先,提高師德的認知水平,應用各種教育方法和手段讓教師了解當前新形勢下黨和國家相關方針政策及獨立學院師德建設的相關精神和制度要求,以提高教師對師德的認知水平;其次,要推動教師師德水平從他律向自律的轉化,在沒有他人監督的情況下,自覺用教師道德規范和準則來指導自己的行為;最后,加強兼職教師道德實踐,堅持知行統一,兼職教師將師德規范和原則應用到實際教學實踐中,使之變成自己的道德思想來指導實際教學中的行為。
三、結語
獨立學院兼職教師師德建設是一項長遠而艱巨的系統工程,也是獨立學院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動力。因此,獨立學院應該改變觀念,將師德建設貫穿于整個教學中,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兼職教師管理體制,完善兼職教師的聘任、考評、薪酬制度,只要制度上有保障,兼職教師師德建設才能取得進展,獨立學院才能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董華容.結合獨立學院師資特點開展師德建設工作[J].職教論壇,2010(35):89-91.
[2]李新,彭鵬.試論高職院校兼職教師“師范素質”的培養[J].教育與職業,2007(2):46-47.
[3]肖術全,吳舸.獨立學院兼職教師隊伍建設與管理[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99-200.
作者:陳學紅 單位:蘭州交通大學博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