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幼兒園教師培訓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研究設計
1.1研究對象
新疆農村幼兒園骨干教師置換脫產研修項目新任教師專業技能研修班學員63名。
1.2研究方法
1.2.1問卷調查法
收回問卷數據均用Excel進行處理。共發問卷63份,回收有效問卷59份,有效率為93.65%,問卷信度9.182。
1.2.2座談、訪談法
定期開展與項目首席專家、項目負責人、學科專家及國培學員的座談與訪談,主要針對國培學科課程設計、學科體系構建、團隊管理、學員培訓過程實效等問題進行集中與個體討論。
2調查結果與結論
2.1培訓需求
在培訓需求方面學員期望獲得學歷提升的有2人,占總人數的3.1%;期望獲得教學理念提升的有1人,占總人數的1.5%;想要獲得教學技能和策略提升的有43人,占總人數的68.3%;希望提高現代教育技術能力13人,占總人數的20.6%。
2.2培訓效果
培訓效果調查中,6.78%的被調查者對本次培訓不滿意;認為本次培訓一般的被調查者有27.12%;但仍有66.10%的被調查者對本次培訓持滿意態度。深入訪談中發現,培訓者對培訓中專家團隊及領導團隊比較滿意,半數以上學員認為食宿網絡等硬件服務方面有待于提高。在課程安排方面,有8.47%的被調查者表示不滿意;33.90%的被調查者認為課程安排一般;持滿意態度的被調查者有40.68%。通過座談與訪談會了解到不滿意態度主要原因是被調查者認為課程計劃安排過多,影響了休息時間。希望能多一些靈活機動的時間進行班級文化建設,據統計,此次培訓中有59.80%的被調查者認為對其遇到的問題解決方面的幫助很大;尤其是在實操技能、專業知識、專業理念、教學研究能力的提升等收貨不小,30.2%的被調查者認為此次培訓的內容對其在遇到的問題解決方面應該更有針對性一些。比如,每個學員特點、興趣愛好不一樣,希望專家可以有根據學員的特殊情況量身定制課程。據統計發現,認為指導教師對學員沒有幫助的被調查者占總人數的5.08%,有32.20%的被調查者認為指導教師對學員的幫助效果一般,有62.71%的被調查者覺得指導教師對學員的幫助還是比較大的。座談與訪談中了解到學員希望與課程專家、項目專家、“影子教師”實踐指導教師等能有更深入,更長時間的溝通與學習。在討論交流的機會與時間方面,有1.69%的被調查者認為討論交流的機會與時間非常少;33.90%的被調查者認為討論交流的機會與時間比較少;認為討論交流的機會與時間的需求能夠得到滿足的被調查者有64.41%。訪談中一名學員說:“我們上課的時候遇到不理解的問題就向老師提出來,只要有問題老師就會讓我們相互交流討論,很快就能夠明白了。”
2.3后勤食宿需求
在調查中發現,問題反映最多的是后勤食宿需求方面。在食宿需求上,有44.07%的被調查者不滿意培訓負責單位的安排;有32.20%的被調查者認為不是很滿意;僅有23.73%的被調查者覺得比較滿意。在配套實施方面,11.86%的被調查者認為培訓負責單位并沒有提供較好的配套設施;32.20%的被調查者認為培訓負責單位提供的配套設施一般;有47.46%的被調查者對培訓負責單位提供的配套設施比較滿意。
3對策與建議
3.1基于需求分析的課程設置與調整
合理設置課程是課程能否成功實施的關鍵因素。如何設置課程,設置什么模塊的課程、采用什么類型的課程實施方法,是課程設置相關專家需要全面設計的。怎么樣去設置一個好的課程,除了對該課程做深度調查分析以外,還需要考慮課程設計的需求,其中包括原則目標需求和學習需求。課程設置既要體現以學習者(參訓學員)為中心的教學思想,又要給定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習者應掌握的課程目標需求。此外,還應照顧教師當前的學習環境、個人愿望和學習策略等因素。
3.2研修方式多樣化、人性化
網絡是現在社會一個重要的資源,要學會充分地利用互聯網。自主研修班主任建立網絡個人空間,撰寫教研博客,收集學員實際教學成功案例、教學成果以供其他學員學習;收集學員教學科研常見問題,供學員分組討論,專家班主任組織總結。研修方式可以采用多種方式結合法,專題報告、參與式培訓、案例評析、現場觀摩、教育實踐、網絡研修等。混合研修如幼兒園小課題研修:①在線調研,學員自選或自擬主題;②在線立項,完成開題設計;③在線互相交流討論;④幼兒園實踐研修,補充設計;⑤上傳小課題研修設計,各學員網上繼續討論,專家在線答疑。
3.3改善培訓后勤條件,強化后勤監督機制
在宿舍分配方面希望可以按班級分配,有利于促進學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宿舍環境不是特別的理想,還有提高的空間;在提供賓館住宿方面,住處有些偏遠,希望有一個能夠靠近上課地點的住處。在后期住賓館期間,網絡的使用極為不便,給學員完成學習任務方面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再聯系賓館是可以要求賓館事先調整好網絡狀況。或是事先找好條件更加完善的住處。可以適當增加伙食補助。
作者:李歡歡 單位:新疆師范大學新疆兒童發展與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