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人工智能時代下的中職教師培訓,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通過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特點、中職教師培訓現存問題分析,探究人工智能時代下中職教師培訓的內涵,探析人工智能技術與中職教師培訓的結合方式,明晰其優勢,從而從培訓機構、培訓教師與參培教師三方面給出人工智能與中職教師培訓的融合的建議。
關鍵詞:人工智能;中職;教師培訓;
1概述
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正對各行各業產生變革式影響,也對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提出了新要求,中職教師培訓也要緊跟時展進行改革。中職教師肩負著為社會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中職教師培訓是提升教育資源的重要手段,關系著教育發展水平。在人工智能的沖擊下,社會經濟形態發生變革,進而導致行業人才需求變化,而當前中職教育還未做好面向人工智能時代培養人才的準備,中職教師也未做好面向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轉變的準備,因此將人工智能與中職教師培訓結合十分必要。
2當下中職教師培訓存在的問題
中職教師培訓是提升我國中職教師質量的重要手段。經文獻分析,目前中職教師培訓中存在以下問題:1)據統計,2018年全國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1592.5萬人,占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總數的比例為40.1%,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為83.9萬人[1]。中職教師教學任務繁重,在有限的時間里進行中職教師培訓效率不高。2)中職教師在培訓中習得知識,但轉入復雜的工作場域后,往往在對知識去情景化與再情景化過程中遭遇瓶頸,導致培訓內容不能與實踐相契合。3)傳統培訓只能滿足參訓教師的普遍性需求,針對性不強,對不同專業、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職稱的參培教師的個性化需求則難以滿足[2]。
3人工智能時代特征與影響
3.1人工智能時代的特征
人工智能是信息技術發展的高階產物,隨著智能操作系統、圖像識別技術與智能機器人的發展與普及,人們的教育、工作環境正悄然智能化。重復單一與勞動密集型產業將被機器人替代,如豐田公司已使用工業機器人進行汽車制造。未來人們主要是與機器協同工作,人從事工作的重點會轉移到有更高要求的創意性任務中去[3]。未來人才要有更好的創造性能力、人機協作能力才不會被人工智能取代。中職教師就必須立足未來,不能只滿足于教會學生工作技能,而必須讓他們擁有在智能環境下的工作能力與學習能力。
3.2人工智能時代對中職教師培訓提出新要求
人工智能是信息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要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4]。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在不斷進化,教育理念也在與時俱進,這些都對中職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教學環境正在發生質的變化,很多中職學校正積極部署智能化教學環境的建設。然而,智能化教學環境的應用離不開教師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要落實教育智能化,就必須在教師培訓中融合人工智能技術,讓教師切身體會到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作用,從而以實踐助推教育與人工智能的融合發展。在智能化教學環境下進行中職教師培訓更貼合中職教師的現實需求,滿足一線中職教師的發展需要,也符合教育發展需求。
4人工智能時代下的中職教師培訓內涵
人工智能時代下的中職教師培訓更側重于讓培訓智慧化,變革中職教師的學習成長方式,是成人的智慧教育。智慧教育作為“一種由學校、區域或國家提供的高學習體驗、高內容適配性和高教學效率的教育行為(系統)”,被視為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高端形態[5]。其主要通過大數據、云計算、機器學習、虛擬現實、物聯網等技術,實現參培教師、培訓教師、培訓環境與資源的互聯互通,不僅是聯通不同培訓單位,而是實現跨領域、跨行業的萬物互聯,為培訓創造良好的空間環境與資源,將有助于培訓者更好地掌握參培教師的情況與需求,實現培訓者和參培教師良好互動,進而精準培訓;讓參培教師獲得更好的培訓體驗;讓決策部門更好地了解一線中職教師需求與教學實際,助推政策落實。人工智能可以貫穿中職教師培訓前的知識精準推送、需求調研、培訓中的問題答疑、培訓后的培訓評價與反饋全過程。1)培訓前。培訓需求分析作為培訓活動的首要階段,對于中職教師培訓需求調研可基于大數據,結合中職教師專業發展趨勢與教師現有的專業技能進行對比,從人才需求、培養目標等方面來進行分析。通過合理合法的渠道對個人智能設備的搜索記錄進行挖掘,分析其當前在實際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問題、興趣所在來進一步了解培訓對象的特征,確定培訓師資、內容與方法。2)培訓中。在中職教師培訓過程中,可以結合需求分析,為參培教師提供更精準的學習資料、培訓信息以及更貼合其特點的培訓交流群,幫助其學習發展。人工智能技術還能通過傳感器、人臉識別等技術全程監測培訓狀態,通過物聯網創造更好的培訓環境、提供更適合的培訓資源。3)培訓后。人工智能時代下的中職教師培訓不止關注培訓過程中的學習,還要運用技術,在結束培訓后,持續幫助中職教師的知識內化,并運用于實踐;大數據可以持續對培訓效果進行記錄與評估。
5人工智能+中職教師培訓的優勢
5.1人工智能實現中職教師個性化發展
人工智能下的中職教師培訓更具有靈活性,利用普及的智能設備構建隨時隨地的學習條件,幫助參培教師自主學習。人工智能時代下的中職教師培訓更關注培訓過程中的異步交互,對于因教學任務繁重而無法定時定點參培的教師,支持其延時或異地參與培訓,解決部分時空矛盾。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可以將不同特點的教師分組培訓與一對一指導,實現培訓精準化。在5G網絡的幫助下,參培教師進入學習社區,構建自己的知識學習空間。同時可以對培訓資源進行優化分類,通過對中職教師的搜索記錄進行分析,了解教師的學習需求,為其提供更切合其需求的信息;在知識圖譜的幫助下,為其提供更全面的知識信息、拓寬其信息廣度與深度;利用AR等技術營造逼真的境域,促進教師培訓情境真實性與效用性。
5.2人工智能推動中職教師培訓過程智能化
人工智能技術進一步推動培訓組織形式的創新,參培的渠道多樣化,同時助推培訓管理智能化與可視化,實現培訓過程更可控與靈活。人工智能技術集混合培訓、移動學習等優秀培訓方式于一體,對培訓過程中參培教師的學習行為與狀態通過智能感知技術進行記錄、存儲與分析,也將培訓人員的教學行為通過大數據記錄下來,為后續培訓內容、方法與組織提供更好的優化建議。在培訓過程中,借助大數據與云計算,可以記錄下參培教師的學習軌跡,幫助實現形成性評價,形成參培教師的數字畫像,為參培教師明晰自己的特長與不足,幫助其進行專業發展規劃;為培訓組織者提供培訓師資分配依據,為將不同特點的參培教師進行分組提供依據;為培訓教師更好地明確參培教師的認知特點與學習訴求[6]。關于教師培訓過程中的答疑互助也可利用圖文識別、知識圖譜等技術,進行知識分類的匹配分析,進而反映參培教師的培訓情況。這些數據也能幫助培訓管理人員對參培教師、培訓人員和培訓效果、培訓績效給出更準確的評估。
5.3人工智能實現中職教師培訓生態化
在人工智能下的中職教師培訓過程中,中職教師通過互相問答、社區交流,既能促進個人專業發展,又能成為培訓資源的建設者,豐富培訓資源。智能培訓助理根據不同特征為參培教師推送符合自己需求的學習資源,更好地運用技術輔助培訓,將培訓教師、參培教師、技術有機聯系起來,促進人工智能與教育的融合[7]。人工智能憑借其互聯技術,實現不同行業、不同機構的協同培訓,擴大培訓參與面,通過多方聯動提高培訓質量。對教師而言,鏈接行業可以啟發參培教師明確教育努力方向與技術發展趨勢;對行業而言,鏈接教師可以觸發更多頭腦風暴,激發更多的創意、更多創新;對管理部門而言,鏈接行業、教師,可以形成培訓生態化,使培訓良性循環。
6對人工智能時代下的中職教師培訓的策略建議
1)培訓機構以參培教師為本,善用技術,推動培訓智能化人工智能下時代下的中職教師培訓中培訓機構要著重教師的個人成長訴求,關注中職教師的職業成長。同時要創設智能化的培訓環境,善用技術,注重參培教師的培訓體驗,給出高適配性的培訓資源,做好人機協同培訓的準備,保證高效培訓。教師培訓具有滯后性,培訓機構需要在培訓結束后持續關注參培教師的后續情況,幫助其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問題,運用人工智能幫助中職教師把培訓知識內化,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做到培訓持續化。關于數據收集與分析,使用不當可能損害教師隱私,在此過程一定要杜絕數據濫用,保證以人的發展為本位。中職學校要重視教師發展,為其創造良好的培訓環境,采取以評促培等措施,激發參培教師的培訓熱情,引導其不斷成長、不斷形成自我獲得感,突破職業發展瓶頸。2)培訓教師更新觀念,與人工智能共同服務中職教師培訓基于情景認知學習的研究表明,真實生活的實踐應用是知識獲得的重要途徑[8],因此,在進行中職教師培訓時,培訓教師應基于中職教師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真實問題,進行培訓。在關于技能知識的培訓時,可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混合現實技術創設真實的情景進行培訓。培訓教師應有先進的培訓理念,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支持多種培訓策略,如個體探究式、小組協作式、學術研究型等方式,促進中職教師的多元發展。在培訓過程中,技術貫穿培訓全過程,但技術只是培訓的手段,培訓人員要注意對技術的使用度,不能太過于依賴技術而受技術的擺布,避免成為技術的棋子。3)參培教師不斷學習,適應未來教育在未來社會中職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知識基礎,更要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教師要不斷創新教學方式,和“AI助教”合作分工,提升教學能力和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9]。要有不斷學習的意識,踐行終身學習,為學生做好榜樣示范,為人工智能時代下的教育改革做足準備,為社會培養更多優質人才。
7結束語
人工智能的中職教師培訓要把教師的發展放在首位,注重教師的培訓獲得感而非技術使用度。技術只是幫助教師培訓的工具,不能本末倒置,唯技術論;也不能恐懼人工智能技術。要慎用人工智能技術,公正客觀地看待人工智能技術,合理運用,使人工智能技術更好地服務于中職教師培訓,促進教育發展。
作者:樊佳佳 單位: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