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自組織理論下教師教育智慧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自組織理論概述
自組織理論認為,在開放的狀態下,如果系統內部之間符合非線性關系,能因果聯結、交互作用、遠離平衡態,那么系統可能會從一個均勻、平衡、簡單的狀態變為一個有序、非平衡、復雜的狀態;同時,其經過漲落的誘發進入自組織狀態,這是系統自動地由無序走向有序,不斷層次化、結構化的過程。系統的自組織過程須具備以下條件:第一,系統必須開放,在不受任何條件限制下,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以及系統與外界之間能充分地進行信息、物質、能量等方面的交換,這是系統產生自組織的先決條件;第二,遠離平衡態,因系統內部各部分之間的能量分布相差較大,因此,系統處于一種非平衡態,它是系統有序化的動力源;第三,非線性,系統內部的非線性作用來自于開放的不平衡系統中各要素之間交互和自發的矛盾運動,從而使系統形成相干效應和協同效應,推動系統有序化發展;第四,漲落,即系統內部對平均值的偏離,它是系統自組織的內在驅動力。
2.教師教育智慧的自組織理論分析
智慧型教師的教育智慧是教育科學與藝術高度融合的產物,是教師在探求教育教學規律基礎上長期實踐、感悟、反思的結果,也是教師教育理念、知識學養、情感與價值觀、教育機智、教學風格等多方面素質高度個性化的綜合體現。目前,我國中小學教師處于“他組織”狀態中。“他組織”由一個權力主體指定一群人組織起來,以完成一項被賦予的任務。在“他組織”狀態下,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受到自身所在組織的牽制,教學過程強調規范化、標準化,教學內容強調高度的細節化和完整化,束縛了教師創造性的發揮和教育智慧的生成。教師作為教育專業人才,其所從事培養人的活動更具個性化和復雜性。教師成長過程體現出明顯的復雜系統的不確定性、非線性、協同性、非平衡性等特性。所以,教師成長問題的研究理應以復雜性系統科學理論為依據,多維解讀。
二、自組織理論下中小學教師教育智慧的內涵解讀
教育智慧是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下教師的學識、機智、敏銳、精神等個性化的東西向外的噴涌和投射,表現為一種狀態、品質和境界。
1.追求于自由的生存態度
教育智慧歸根結底是教師的一種自由的生存態度。在實用主義的支配下,知識等同于信息,教學等同于考試,科研等同于職稱,發展等同于“榮譽稱號”。人們在自得于自己履歷表上一項項“標志性成果”的同時,卻患上了“職業倦怠癥”。智慧型教師擺脫了教育職業的謀生工具屬性而達到了自由的境地,教師在平凡的工作中感受到生活的完滿和意義的充盈,從職業中獲得快樂,實現自我。智慧型教師具有探索教育問題的強烈意愿,擁有迎接困難和挑戰的堅韌不拔的意志,他們不僅把教書視為一份養家糊口的工作,更是把教育教學看作是個體自我完善的過程。
2.表現為創造性的行為方式
教師教育智慧還表現為一種創造性的行為方式,這意味著教師對教育常規的打破和超越。具體表現在:第一,教師教育觀的不斷更新,包括準確地確定教育目標、設計最佳教學方案、樹立新型師生觀以及教學觀等方面。這是緣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具有較大的復雜性,教學過程本身具有的不確定性以及教育對象的千差萬別。第二,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這是緣于時代呼喚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要求教師充分挖掘學生各方面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促進學生全面、自由地發展。第三,教師具有創造性的人格。這是緣于教師對學生的愛、對教育事業的迷戀和追求,緣于教師創造的激情和熱情,緣于教師進取的志趣和努力的熱忱。
3.實現于學生的健康成長與發展
現象學代表人物馬克思•范梅南指出,教育智慧的核心指向,在于關心學生的健康成長,沒有關心,就沒有真正的教育智慧。教育實踐活動面臨著各種境遇和挑戰,教師要不斷地反思自身的教育行為,真正去關心學生,采取適切的教育行為使教育情境具有教育意義。智慧型教師注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動參與和探究體驗,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多元化解讀,強調學生學習的問題意識和批判思維。智慧型教師在課堂中會正視學生的求異思維,而不是運用權威武斷地控制或消極地搪塞學生,他們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更多地融入學生的心靈,激勵他們思考。智慧型教師應把自己對生活飽滿的熱情和人生閱歷真正作用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4.伴隨著教師的專業成長體悟
教育智慧是教師在實際教育教學活動中通過自身的體悟逐漸生成的。教師通過對自己的專業知識、教學技能、教育經驗等方面的理性思考,借助觀察、反思、頓悟和總結,以形成自己對教育的理解和感悟。教育智慧不是教師在某一階段就能形成的,它伴隨著教師專業發展的整個歷程,是教師教學藝術成熟的表現。伴隨著教師自身體悟形成的教育智慧具有如下特點:第一,教育智慧是獨特而富有個性的,因每個教師的知識背景、人生閱歷、性格特點等都具有獨特性,因此每個教師的教育智慧也是獨特的、個性的,它讓教師的教育教學大放異彩。第二,教育智慧是教師獨創而不可模仿的。教師的教育智慧沒有操作指南,也沒有工作細則,是不可教的。它是教師在教學自由狀態下表現出的隨機應變。第三,教師的教育智慧既是科學的,也是藝術的。智慧型教師不僅能按照事物的固有尺度來衡量和評價教學,也能從美的視角來觀照教學活動。
三、中小學教師教育智慧的生成
1.開放性是教師教育智慧生成的外部條件
教師的教育智慧生成是一個不斷從外界獲取信息,通過內外相互作用而達到內部重組織的過程,開放性是教師教育智慧生成的外部條件。目前我國中小學教師處于自上而下的學校行政權力體系中,教師接受外部指令進行教學,處于“他組織”中。而教育教學工作是情境性較強的工作,需要教師發揮教育智慧,靈活地處理教育事件。只有打破科層體制的界限,以各種形式進行自組織,打破各自的利益堡壘,才能實現教師之間的對話與交流。首先,政府可建立教師交流制度,完善政策導向,以法規的形式具體確定教師交流的方式、時間、程序、評價等,確保教師交流有章可循。其次,建立教師自主交流的綜合激勵制度,對交流的教師可采取住房補貼、評職稱優先等政策傾斜。最后,各學校可建立教師學習共同體,通過教師間的互助和分享促進教師教育智慧的生成。
2.遠離平衡態是教育智慧生成的內部條件
一個有活力的教師群體必定是一個非平衡態的、差異大的、非均勻的系統。遠離平衡態的關鍵就在于教師群體本身的差異性和多樣性。遠離平衡態包括教師個體與教師群體的非平衡。對教師個體而言,生成教育智慧需要教師進行課堂反思與行動研究。教育智慧很難普遍化為一種法則或行為方式,只有通過教師主動地反思與探索,才能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經驗是一種雛形的智慧,經過教師自覺主動地反思,經驗會逐步升華為教育智慧。應鼓勵教師之間進行對話與交流。長期以來,由于學校科層制度下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教師很少與他人進行信息的交換。教育智慧作為一種高度個性化的資源,教師往往會因為職位晉升、專業發展等因素而不愿拿出來與他人分享。因此,學校可制定合理的激勵制度,對愿意分享的教師給予精神或物質方面的激勵,使整個教師群體偏離平衡態,為教師教育智慧的生成提供內部條件。
3.漲落是教育智慧生成的直接誘因
從系統的存在狀態看,漲落是對系統穩定的平衡狀態的偏離;從系統的演化看,這種偏差是發展過程中的非平衡性因素的表現,是同一之中的差異。任何一個系統,都不可能處于絕對靜止的平衡狀態。教師教育智慧的生成需要充分利用課堂內外的漲落。首先,信息時代的到來,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求以及教師專業發展的方向,都會作用于教師而不斷地產生一些小漲落。教師可適當地利用這些小漲落,通過非線性作用發展為巨漲落,從而促進教師教育智慧的生成。其次,面對課堂內出現的突發狀況,教師要勇于嘗試新方法,積極利用好各種偶然現象,不斷地“轉識成智”。彰顯教師教育智慧的課堂并不是提前安排的,不是在預設中生成的。因此,教師需要不斷地學習教育教學理論知識,不斷地積累教育教學經驗,能夠游刃有余地處理課堂上突發的狀況,不斷提高課堂教育智慧的水平。
4.非線性相互作用是教育智慧生成的動力
在非線性作用下,各種作用關聯起來,系統內部各要素或子系統之間形成關聯與協同,系統才會產生整體行為,通過排斥和吸引、競爭和合作才會形成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的關系。有了這種內在的相互作用,系統內局部的漲落才可能得到放大,從而引起發展。構成教學關系的諸要素,如教師、學生、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境等都是非線性系統,教師要重視它們之間的非線性相互作用,最終促進教師和學生的共同成長。首先,教師要改變對學生線性系統的認識。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具有復雜的思維和豐富的情感,其本身就是一個非線性系統,因此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其次,教師要拓寬教育視野,認識到教育問題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善于創新教學方法,將自己的新思想貫穿于教學中。最后,教師要從動態、彈性的角度構建教學目標,以便協調各因素之間的非線性作用,盡可能多地考慮各方面的影響以滿足不同學生發展的需要。
作者:彭婷 單位:西南大學教育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