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中小學教師教育科學研究策略,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評價概述
評價是對人或事物的價值做出判斷。依照一定的價值標準,通過系統地收集資料,對評價對象的質量、水平、效益及其社會意義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評價所反映的是評價對象的若干屬性及其對人的需要的意義。它不同于科學認識,沒有科學的嚴謹,但以科學認識為基礎和前提。評價的基本特征有:①評價對象是可能產生價值效果的人或事物;②評價依據的價值標準具有社會性;③評價對象的屬性具有系統性;④評價是分析與綜合、定量與定性的統一;⑤評價既要用實驗、調查、觀察的方法獲取客觀資料,又要用推理性的統計分析方法做出判斷。評價已被廣泛應用于社會各個領域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
1.中小學教師。
中小學教育科學研究的主體是中小學教師,他們是一群極為特殊的群體。根據1999年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規定》,中小學教師是指幼兒園,特殊教育機構,普通中小學,成人初等、中等教育機構,職業中學以及其他教育機構的教師。因為研究條件的限制和本文研究的應用,本文所稱中小學教師僅代表普通中小學教師。
2.教育科學研究及其特點。
教育科學研究是指從教育實踐中探索教育問題,探求教育真理,以符合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指導教育實踐,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學校教育是教育科學研究的主要方面。教育科學研究的對象包括兩大領域:一是教育和人的發展之間的關系;二是教育和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近年來,國內外教育科學研究都取得了較大的進步,具有以下新的特點:第一,重視教育實踐研究。教育科學研究經歷了思辨階段、經驗總結階段和科學實驗階段。對教育科學研究來說,這三個階段都是不可少的、互相補充的。然而,開展教育實驗研究,則是當前教育科學研究的重要趨勢之一。當代世界各國重大教育改革,大多以實驗研究為先導,如重慶推行的教育綜合改革示范區項目。第二,教育科學學科建設有了較大的發展。如同其他學科發展一樣,教育科學也走著一條即分化又綜合的路子。教育科學在與哲學、心理學、語言學、倫理學、統計學、經濟學等學科的滲透、交叉中,研究范圍不斷擴大,陸續產生了一些新的分支和門類,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教育科學體系。第三,從定性分析發展到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長期以來,教育科學研究基本上是運用定性分析,隨著教育科學研究的深入開展,廣泛地吸收了現代自然科學的成果,用教育統計和心理統計等工具,逐步將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結合起來。第四,整個教育科學研究尚處于不成熟狀態,落后于教育改革實踐的需要。教育科學研究,主要解決教育中實際存在的問題,而目前教育理論相對貧乏,與實際有某種程度的脫節。在我國,教育科學研究是科學研究工作中較薄弱的一環,還遠遠趕不上客觀發展的需要,要努力、深入地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活動根據目標的不同,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前者主要為了認識客觀世界,生產新的理論知識;后者則主要面向改造世界,生產新的應用知識。中小學教師教育科學研究應以應用研究為主,根據中小學教師工作的內容、性質與特點,通過實驗研究的方式,總結教育實踐經驗,推進教育改革發展。新課程改革把教育科學研究提到了顯著的位置,對中小學教師教育科學研究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同時也加快和推進了教育科學研究的發展。
三、中小學教師教育科學研究評價維度分析
中小學教師教育科學研究評價是以中小學教師教育科學研究為評價對象,做出價值判斷的過程。教育是一門科學,教育科學研究是揭示教育現象本質規律的實踐活動。教育科學研究的方法論基礎,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常用的方法還有:教育觀察法、教育統計法、教育實驗法以及調查法、歷史法??茖W實驗和辯證思維是研究中的兩大武器,使教育科學研究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較好地結合起來。同時,理論聯系實際,是教育科學研究必須遵循的原則。它在分析和論述教育問題時,根據“實踐—理論—實踐”的認識過程規律,以教育實踐為基礎,做出科學的理論概括,并進一步指導教育實踐。所以,中小學教師教育科學研究是以實踐研究為依托,以應用研究為主。為更科學合理地評價中小學教師教育科學研究,我們將其評價維度劃分為以下兩大方面。
1.過程性評價。
過程評價是指以教育科學研究過程為評價對象所進行的價值判斷活動。教育科學研究過程是從教育活動中發現新真理,解決新問題或尋找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的認識過程。它不同于日常生活中隨機發生的認識過程,是一種預先確定目的、規劃好活動步驟、內容和方法的認識過程。教育科學研究的過程一般由幾個階段構成:①準備階段。這是教育科學研究正式展開前的一個階段,但又是必不可少的階段。準備階段的重要性隨著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增加。準備包括理論準備、物質準備和工作計劃準備。首先,規定研究項目;其次,進行研究設計。②實施階段。把研究計劃變為實際活動,中心任務的保證質量。這一階段包括收集、獲取資料,形成科學事實;分析科學事實或已有理論,形成新的科學事實;撰寫研究論文或研究報告。③總結、評定階段。這一階段工作的主要意義在于未來。研究階段的劃分只具有相對意義,在實際研究中,每一階段之間未必有明確的分界線,有些階段可能相互交叉,有些階段也可能被省略或合并,并沒有唯一的標準模式,需要根據實際的研究而定。根據教育科學研究的一般程序,我們將中小學教師教育科學研究評價指標擬定為:①提出問題,即有明確的研究目標和科學的假設。研究目標是我們將要研究的問題,是我們在眾多待選問題中提煉出來的、可能被解決的問題,有目標研究就有了方向??茖W假設是我們對如何解決問題的一種推理性設計,科學的假設能增強教育科學研究的針對性,避免盲目性。這項指標主要考察研究者對問題相關資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提煉能力,信息技術的應用比較重。②有詳盡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案是我們研究實施的保證,是研究實施的規劃設計藍圖,只有通過詳盡的方案設計,我們才能明確研究對象、范圍、內容,明確研究重點和取樣范圍,才能保障研究工作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這項指標主要考察研究者對研究本身認識的深度和廣度,對研究常識的了解和基本研究方法的掌握。③實踐研究。教育科學研究通常都是通過實踐、通過實驗來完成的。一個好的實驗,需要控制好實驗條件,明確哪些因素是自變量,哪些因素是因變量,同時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消除偶然因子的影響,才能保證研究的科學性。這項指標主要考察研究者對教育一般規律的認識和應用,邏輯思維、辯證思維的應用。④事實和數據真實可靠。教育科學研究必須以客觀事實和數據作為結論的依據,經過實事求是的科學分析總結出來,能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及規律。為此,搜集數據和事實一定是客觀事物本質屬性的反映,是系統的而不是偶然的,因此要對事實和數據進行核實,慎重做結論。這項指標主要考察的是研究者的數理統計知識的應用。⑤把科研成果放回到實踐中去檢驗。任何一個經過實驗所得出的最新結論不是終結,必須通過實驗的驗證,才能確定其普遍意義。由于中小學教師教育科學研究的粗放性,更應通過實踐來多次檢驗,否則不能推廣。這項指標主要考察研究者的科學態度和精神。
2.結果性評價。
結果性評價是指以教育科學研究成果為評價對象所進行的價值判斷活動。教育科學研究成果的形式通常是程序性的、非物質性的,具體表現為學術著作、教育科學研究論文、錄音錄像等。教育科學研究成果的價值,取決于它的學術價值和社會效益。中小學教師教育科學研究學術價值評價指標包括:①創新性。包括:創建新理論、新學說、新方法,對已有理論、學說方法做出新的發展、新的解釋、新的修正、補充,以及拓寬應用領域等。②科學性。包括:數據資料的可靠性、推理的邏輯性、結構的嚴謹性、方法的科學性、內容的真實性和結論的準確性等。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成果的社會效益評價指標包括:①影響的廣泛性。包括:發表報刊的級別,出版專著的數量,交流的學術會議級別,人數以及被引用的次數和文字數量等。②推廣應用的范圍包括:在全國、全省、一個地區、一個縣市、一個學校范圍和實際推廣作用的人數。實際效果包括:從根本上改變了原來理論、制度、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對于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具有重大作用、明顯作用、作用一般等。此外,成果的語言準確、文字規范、表述確切、結構嚴謹、層次清楚、合乎邏輯也應是評價科研成果的指標。雖然時代和社會的發展對教師教育科學研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廣大中小學校教師教育科學研究遲遲不見起色,即使少部分勇往直前,也是舉步維艱。當前中小學教師教育科學研究評價應當以鼓勵為主,注重過程評價,以結果評價為輔,采用過程結果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思路和策略。
作者:葉洪平 盧曉江 單位:重慶市江津師范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