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教育科研中小學教師教育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需要政策支持
1.經費支持
沒有科研經費的投入,將會嚴重制約教師教育科研的開展。但地方教育行政部分的經費投入會受當地經濟水平的制約,因此,上級主管部門應該多渠道籌集資金。除上層撥款外,還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行政優勢,鼓勵企業及個人對教師教育科研進行資金捐助。
2.培訓支持
在教育科研的培訓上,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不僅有能力請某一領域的專家對其進行培訓,還可以聯系教育科研部門、高校教師為其答疑解惑,在提供教育科研培訓所必需的設備和場地的情況下,還可以為教師提供帶薪外出學習的機會,這有利于助推教師的教育科研活動。
3.教師資源調配
教師的日常教學管理工作繁重,部分中小學存在教師缺編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要求教師進行教育科研活動,對教師而言無疑是有心無力。因此,教育主管部門,要充分考慮教師的日常工作量,盡力為其減壓,保證教育科研開展的時間,以保障教育科研的順利開展。總之,對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而言,要在教育管理者與決策者角色上呈現一定的前瞻性,要能認識到教育科研工作在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中有著重要的地位與作用,具有著推動本地域教育發展的重要作用。同時,教育科研活動的開展又可以為教育行政部門的決策提供依據。因此,教育主管部門要高度重視和支持教育科研工作,加強領導,從各方面為教育科研工作創造良好的條件,為教師教育科研提供正確的政策指導,確保科研工作順利進行。
技術支持主要體現在科研部門對學校教育科研的指導。我國教育科研機構的全面建立與發展是上個世紀70年代末才開始的,可以說這些機構的建立適應了當時經濟與社會的發展,適應了當時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際需要。教育科研機構的建立與運營為當地的教育科學事業的繁榮提供了教育決策與咨詢,提供了改進教學的相關意見與建議,從而使其成為一支非常重要的教育科研力量。教育科研部門是從事教育科學研究的學術機構,集聚了大量的專業研究人才,主要從事學術研究,具有較強的學術吸引力和凝聚力,并以一定的方式表現出來。“教育科研部門的核心工作是教育科學研究和以教育科學研究成果服務于社會、并以此來獲得社會的認可和支持,得到可持續的發展”;它的主攻方向是多出高質量的教育研究成果,并為當地的教育發展與改革服務。教育科研部門尤其是地方教育科研部門,與學校之間有密切的合作與聯系,不僅是在教育科研部門的研究上,也體現在學校科研研究對其的需求上。因此,教育科研部門應該與學校繼續保持良好的合作、溝通關系,明確一線教師在進行教育科研的不同階段遇到的不同瓶頸,憑借自己的人員優勢和研究優勢,為一線教師的教育科研提供技術支持:積極到中小學進行專題講座,舉辦學術研討會、科研咨詢會,以各種培訓班、講座等形式為一線教師答疑解惑,提高其科研能力。教育科研部門的專業研究人員具有較為系統的教育理論、研究方法素養,視野比較開闊,信息量比較大,而以實踐知識見長的一線教師在理論聯系實際的結合運用上具有明顯的優勢,二者可以在合作研究中共同進步。
三、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需要自我發展
本文所講的自我發展主要是指學校教育科研部門及制度等的完善。教師教育科研的生命力不僅在于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和幸福指數,同時,對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學校要高度重視教師的教育科研工作。學校是教師從事教育科研工作的主要場所,教師所進行的一切教育科研活動都需要學校為其創造與提供必要的條件。事實證明,教育科研機構的完善、教育科研制度的規范、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圍、有針對性的教育科研培訓和有效的教育科研評價都是保證科研順利開展的基石。
1.教育科研機構的建立與完善
教育科研機構對于確保教師教育科研的順利進行有著重要的作用。教育科研機構的建立,并沒有統一的標準,各學校可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設置,可以是校教研室(組)—教研組和課題組(實驗組)的教育科研機構,也可以是學校教科室—學校評審組—課題組等其它形式的教育科研組織管理體系。無論學校采用哪一種教育科研機構形式,都必須要充分發揮其功能。教育科研機構的形式多種多樣,但無論選擇哪種適合本校的組織管理系統,都應注重并充分發揮其管理權限。
(1)課題的管理。
“課題管理里包括課題規劃、立項論證、過程監督與管理、課題的鑒定與評價和課題的應用與推廣等幾方面,還包括對科研信息的搜集與整理工作的管理”。
(2)隊伍的管理。
教師科研隊伍管理包括對參與教育科研人員的基本信息及其配備情況、對參與教育科研的人員的培訓與指導等方面的管理。在管理中,要合理調配教師資源,既不對日常教學活動造成影響,又有利于教育科研的順利開展。
(3)經費的管理。
科研經費是教師進行教育科研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教育科研機構要對經費進行合理分配,使每一分錢都花得物超所值。
2.制定規范的教育科研制度
只靠學校成立的專門教育科研機構來進行教育科研的管理是不夠的,對教育科研的管理需要有形的手和無形的手同時發揮作用。所謂無形的手即是指規范的教育科研制度,“明文規定是教育科研正常、有效進行的強大后盾”,因此,規范、健全的規章制度是學校教育科研有效開展的重要保證。教育科研制度的建立要經過調查、分析、試行、修正和實施五個階段。調查和分析是教育科研機構對本校及本校師生等具體情況進行深入了解的情況下,分析本校進行教育科研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確定有意愿、有能力參與教育科研的教師隊伍,并制定出適合本校教育科研的制度體系。試行、修正和實施是對已制定出的制度進行修正和再實施的一個過程,最終目的是拿出一套適合本校實際、為教師所接受的管理制度。“一套科研管理制度,應包括課題申報立項、經費管理、成果評審和獎勵等”。教育科研制度一旦制定并開始執行,就應發揮其約束、制約的作用,以更好地保證科研工作走上制度化、規范化的道路。
3.創設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圍
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圍有助于激發教師進行教育科研的意愿能力,有利于推動教育科研積極開展。繁重的日常教學任務和班級管理活動,使教師處于巨大的壓力場域之中,而教育科研是在此基礎上的額外工作量,如果沒有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圍,教師教育科研的積極性會大大降低甚至出現消極怠工的現象。因此,學校應該營造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圍,盡量減少教育科研給教師帶來的額外壓力。
(1)關心教師。
關心教師疾苦,盡力解決教師工作、生活中的基本問題。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說對解決教師生活中的基本問題提出了要求,而解決教師工作中的基本問題是其進行教育科研的前提條件。
(2)合理配置。
合理調配教師資源,保證教師教育科研的充足時間。減少教師在規定教學任務之外的額外工作量,保證教師進行教育科研的時間和精力,進而保證教育科研的質量和效果。
(3)拓展資源。
為教師提供進行教育科研的盡量多的信息:包括圖書資料、電子資源、專家指導等。教育科研的開展是建立在已有研究之上的,必須通過電子資源等了解該領域內最新的研究動態。同時,圖書和專家指導是教師進行教育科研必不可少的條件。
4.提高教師培訓的針對性
問卷調查結果表明:教師進行教育科研的素養較低,因此,需要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從了解到的情況看,學校平時也有對教師進行培訓,但是往往流于形式,對教師沒有實質性的幫助。究其原因,是學校提供的培訓脫離教師實際,缺乏針對性。教師進行教育科研活動需要有深厚的理論基礎、正確的方法論知識和較強的學習能力。學校要對本校的教育科研教師隊伍有清楚的了解,對教師教育科研的能力了如指掌,針對不同的教師提供不同的培訓,同時,培訓內容要貼合教師實際,能夠為教師所接受。
(1)注重理論知識培訓。
一線教師的實踐知識豐富,但是理論知識的缺乏必然影響其實踐知識的提升,在教育科研中也是如此。理論知識必不可少,但是針對一線教師的培訓要注意理論知識的切合性,即進行培訓的理論知識要有選擇性、針對性。
(2)加強研究方法培訓。
在培訓時,要選擇一線教師容易運用、易于操作的研究方法,如行動研究等。同時,在研究方法的培訓上還要注重對一線教師進行教育科研全過程的培訓,課題選擇、研究方案設計、研究運作、資料收集與歸納及論文寫作等。努力幫助教師盡快地掌握教育科研的一些基本操作方法。
(3)明確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在教學工作中,教師不斷地傳授學生學習、思考的方法和技能,教師本身的學習能力也很重要。教育科研本身就是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不斷學習、反思、再學習的過程。教師的學習能力主要表現在對教育信息的提取和對實踐知識的反思能力,通過有針對性的培訓,提高教師的學習能力,進而為教育科研的開展提供持續的發展源泉。
(4)拓展培訓的途徑與策略。
開展培訓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學校自己組織的校本培訓,可以請專家、學者進行培訓,也可外出學習集中培訓。培訓方式的選擇要因校而異,但必須秉持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原則,切不可盲目而為,避免培訓流于形式。
5.增加教育科研評價的有效性
對教育科研進行評價,是教師評價的重要內容之一,評價具有診斷、導向、激勵、鑒定的功能,有效的評價可以調動教師教育科研的積極性,促進教育科研更好地開展。因此,學校要充分發揮評價主體的主動性,在尊重評價客體的基礎上,客觀、公正地實施評價。在具體的評價過程中,應注重加強自評與外部評價相結合;加強對團隊的區分性評價,降低對個人評價的區分度;對教師的科研成果按研究活動的類型和研究方式進行分類評價,如教育案例成果、課題論文著作成果等,要在教師的年度考核、職稱晉升等中突出教育科研能力指標。教師進行教育科研是教師專業成長中必要的一環,是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抓手,是最終提升教學質量的保障。有效地組織教師進行教育科研工作,不僅僅是學校教科研管理部門的工作,更是學校工作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中小學教育科研有別于“專業研究者的研究”和“中小學教師習慣性工作”,是創造性地解決教育實踐情境問題的工作,強調情境性、創新性、遵循規律性和系統反思性。就學校自身而言,需要主動為教師搭建開展科研的平臺,要多渠道、多模式、多元化地創造教師開展教育科研的外部保障。總之,教師的發展將促成學校的發展,教師的有效成長將促成教學質量的快速提高。
作者:楊會萍 單位:河南開封市教育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