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職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提升策略,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互聯網+”背景下,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對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具有深遠影響,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是衡量教師教學能力的關鍵指標。本文提出通過構建完善的信息化教學應用環境、加強教師信息化隊伍建設、優化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內容等三條策略來提升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
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為教育等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推動了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并加快了教育行政部門的變革。《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提出,要助力全國高校實現信息技術驅動的教育綜合改革,提高專業教師的課堂教學展示能力及新媒體新技術的靈活運用能力。因此,高職院校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的信息化能力,不僅對教學具有重要意義,而且變成一種任務。本文從三個方面就如何提高信息化背景下的高職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提出一些具體策略。
一、創建健全的信息化教學環境
(一)信息化硬件建設
學校首先要重視信息化硬件建設。根據辦學規模及專業特點,加強虛擬仿真教學實驗中心等各類實驗實訓室、多媒體和智慧教室、提升校園網帶寬等,為信息化教學環境的創建打下堅實基礎,并激發和調動教師參與信息化教學的積極性。
(二)加強共享型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
信息化背景下,高職院校要不斷改革之前填鴨式的教學模式,通過搭建專業化網絡教學平臺,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實施相關的教學評價。學生可以通過專業教學資源庫,開展自主探究合作活動。在正式課程活動開始之前,教師借助網絡平臺,進行教學任務的,推動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開展自主研究活動,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教師真正做到答疑解惑,真正實現混合式教學[2]。
二、加強教師信息化教學隊伍建設
(一)加強校本培訓教師團隊建設力度
高職院校要加強校本培訓教師團隊建設力度,可以通過校本培訓不斷強化信息化教學能力,根據教師的具體特點,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內容,實現校本培訓的效果。學校要有針對性地選擇學習能力比較強、基本功扎實的教師開展相關培訓活動,安排教師進行全新的教學理念的學習,以及信息技術的應用。相關培訓機構,要選擇專業的信息化教學指導委員會,根據高職院校教師的信息化教學內涵,以及培訓教師的具體特點,開展全面性培訓,達到良好的培訓效果[3]。
(二)加強信息化教學服務團隊建設
高職院校教師實施信息化教學,不僅要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還要了解相應的信息技術。基于信息化環境下的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理念,教師更多扮演的是“引導”的角色,這就要求教師要掌握微課制作、教學動畫的制作等相關技術。所以,學校要創建專業的信息化教學隊伍,為教師提供動畫處理等重要的技術支撐,確保教師將主要精力應用于課程建設以及課堂教學建設等方面,提升教師的信息化水平。
(三)強化信息化教學課程改革團隊建設
在混合式教學理念下,要搭建高信息化教學的重要平臺,也就是強化信息化教學課程改革團隊建設。所以,學校要以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項目,作為重要的物質基礎,打造專業的信息化教學課程隊伍建設,研究相關的網絡教學平臺,實現專業教學資源建設,為實現信息化教學提供重要的物質保障[4]。
三、優化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內容
(一)創新教學理念
高職院校教師實施信息化教學的重點,就是要不斷創新教學理念,要樹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理念,要以學生為中心。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的設計要圍繞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展開,要著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習能力,要將課堂教學從課前延伸到課后。信息化教學化,主要是使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提升課堂有效率。
(二)實踐信息化教學方法與手段
教師要掌握微課、創客教學法、互生式教學法等大量信息化教學內涵,才能更好地進行信息化教學。借助微課可以有效提升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很容易會被微課中所用到的教學色彩與圖片所吸引。為了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使學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同時降低學生對于歷史學科的認知難度,教師巧妙把課程內容與多媒體進行結合,讓學生把注意力集中于課堂之中[5]。因此,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化能力,深化移動教學能力。借助微課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大多數學生在家里也會進行自學,教學視頻相比于單純的書本知識來說顯然更有利于學生對教材知識的學習。微課為我們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手段,教師可以把課本中的重點知識做成微視頻,讓學生通過觀看來學習,這樣學生在課外就有了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隨著現代化教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教師要不斷提升對移動教學的認識度,互聯網的普及、信息化的發展,移動教學是未來教學的發展趨勢,教師要緊抓時代的發展潮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提升自身的移動教學能力。教師要明確移動教學的優勢,落實信息傳遞工作,不斷推廣移動教學模式。
(三)運用信息化教學設計
通過教學設計展現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借助教師的教學設計可以考察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教師要合理應用數字資源,進行信息化教學技術的掌握,使用信息化技術不斷優化教學過程。高職院校課程的教學內容,要按照教師崗位的具體需求,將專業的特點充分展現出來,在教學目標的設計方面,要側重培養學生的能力,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6]。
1.高職院校教學手段
高職院校的主要目標就是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要求,深化學生之間的交流。所以,高職院校信息化課堂教學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由教師進行有效指引,采用探究式、情境式、案例式、啟發式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信息化課堂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2.網絡平臺以及教學資源的開發
教師開展信息化教學的重要物質載體,是建設網絡平臺。在信息化環境下,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包括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學習空間的開放、問題解決本法的多元化,借助網絡教學平臺實施教學評價。高職院校要通過專業教學資源庫等項目建設作為重要載體,對于某些難以進行實習活動的專業,可以通過虛擬仿真實訓系統,進行實際崗位有效對接。對于實際教學過程中,比較繁瑣的內容,要加強相關設備動畫、視頻資源的研究力度,熟練掌握相關技術設備,將教學中的重難點內容凸現出來,達成相應的教學目標。綜上所述,信息化背景下,教師的教學手段、教學評價以及教學理念要相適應職業教育的發展,這給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帶來了全新的挑戰。現代信息技術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模式,教師要不斷轉化教學理念、不斷進行課堂教學的改革與創新。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應用現代化教學設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升信息化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姚偉."互聯網+"時代下高職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提升研究[J].機械職業教育,2019,(4):52-54.
[2]金昌浩.高職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的混合式培訓研究——以G學院為例[D].南寧:廣西大學,2015.
[3]陳曉蘭."互聯網+"時代農林高職英語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現狀與提升策略[J].農學學報,2017,7(5):50-55.
[4]邢楠.職業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調研分析與結構模型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5.
[5]趙合勝.新時代背景下高職教師如何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8,7(10):118-120.
[6]楊宇寧.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職院校課堂教學質量診斷與改進策略[J].新課程研究(下旬),2019(3):75-77.
作者:趙雪 單位:福建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