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wǎng)用心挑選的高校教師培訓體系構建,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chuàng)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堅持高校教師培訓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師的綜合素質,有利于保證高校總體發(fā)展戰(zhàn)略的順利實現(xiàn),本文創(chuàng)新了高校教師培訓的模式,構建了基于SECI的高校教師培訓模型,提出了基于SECI的高校教師培訓新體系。
關鍵詞:高校;教師培訓;SECI模型;顯性知識;隱性知識
1SECI模型的解釋
上世紀70-80年代,日本野中郁次郎博士對日本企業(yè)的知識創(chuàng)新經(jīng)驗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了,在其著作《創(chuàng)造知識的公司》中,他提出了SECI模型——螺旋型知識轉換生成模型。他指出:“未來成功的企業(yè)往往是那些不斷創(chuàng)造新知識,并且把知識傳遍整個組織,將它們運用到新機器、新產(chǎn)品當中去的企業(yè)。”他提出,不斷的促進知識的共享、傳播和創(chuàng)新,使知識一直處于一種流動的狀態(tài),會給組織帶來良好的發(fā)展。SECI模型名稱即:社會化(S),外化(E),聯(lián)結化(C)和內在化(I),組織的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個人知識與團體知識,在不斷的進行相互作用,相互補充,進行知識的轉換,創(chuàng)新出新的知識,這就是知識轉換的SECI過程。因此,將SECI模型引入到高校教師培訓中,從顯性知識——隱性知識、個人知識——組織知識、專門知識——綜合知識之間的互動、轉換和生成著手,利用SECI知識之間“正一反一合螺旋”轉化模型,在傳統(tǒng)的培訓模式的基礎上開發(fā)創(chuàng)新性的改進策略,構建一個全新的體系,使得知識的互動、傳輸、共享、生成成為一個培訓的最終目的,最終來提高培訓的質量和效果。
2基于SECI的高校教師培訓體系的構建因素
2.1團隊學習,獲取知識,融匯群體智慧
團隊學習是在個人學習的基礎上,使團體成員整體配合,共同提高,以此來達到學習的共同目標的過程。第一,團隊學習能從個人智力中萃取出更高的團隊智力;第二,團隊學習必須具有協(xié)調一致而又創(chuàng)新性的行動;第三,不可忽視團隊的每一個個體的想法與影響。團隊學習的精髓在于在團體中引導個體之間進行探究性的深度交流,互相取長補短,發(fā)揮每個人的潛能,融匯群體智慧,使個體的顯性知識向團體的顯性知識不斷轉化,最終內化吸收的過程。
2.2自我超越,篩選知識,實現(xiàn)內心的渴望
教師成長學習的目標就是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達到自我超越,這也是提高個人素質的潛意識基礎,是顯性知識向隱性知識轉化的過程。在一個學習團體中,實現(xiàn)自我超越是精神基礎,只有通過個人學習,才能使得團體學習,也只有團體學習了,才能更好的促進個人學習。沒有團體學習的精神,也就不能使個體學習效率最大化,個人的潛意識中如果具有高度自我超越的渴望,就能不斷主動積極的追求學習知識和技能,從而形成學習團體整體的精神。因此創(chuàng)建學習的團體學習,就能努力為團隊中的個體創(chuàng)造相互交流的環(huán)境、學習和發(fā)展的條件,引導他們整合個體的愿景,成功實現(xiàn)自我超越,最大效率的提升受訓教師的綜合素質。
2.3建立共同愿景,分享知識,打造目標共同體
共同愿景是一個團體中人們所共同追尋的目標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它能使各個環(huán)節(jié)融合貫通起來,并滲透到每個環(huán)節(jié),它是團體創(chuàng)新力量的催化劑,為團體中受訓教師提供了焦點和能量。如果在一個團隊中,沒有樹立一個明確的共同的愿景,那么這個團隊就是渙散的、混亂的,不能朝著同一個方向發(fā)展,學習效率也將大大打折扣。因此,在培訓團體中必須建立一個共同愿景,以激勵受訓教師產(chǎn)生新的思路和學習激情,共同愿景的擁有使個體間的隱性知識相互轉換。
2.4改善思維模式,融合知識,用心看世界
每一個人看待周圍事物的思維方式,以及他所面對事物的心理狀態(tài)不同,引起大腦內部的思維成像也不同。學習的時候,如果能將我們的思維模式攤開來審視,有助于提升對周圍世界的認知。因此,一個學習團體的成員之間應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并以開放的心態(tài)容納別人的思想,不斷檢驗自身存在的弱點,改善自身的思維模式,打破固有模式,注重團隊成員之間的互動關系,實現(xiàn)個體隱性知識向團隊顯性知識的轉化,使得培訓效果得到質的飛躍。
3基于SECI的高校教師培訓體系的構建策略
3.1建設學習團隊,形成知識共享場
創(chuàng)造教育教學團隊知識共享場,促進知識的共同體。教師成為團隊學習中的一員,團隊的每位教師都能自覺的處于知識共享場中,知識進入到共享場,也就是顯性知識向受訓教師團隊的顯性知識轉化的過程。在這個知識場中,受訓教師個人與他人之間可以共享情景,分享感受,相互幫助,共同解決問題,產(chǎn)生共鳴,最終使每一位團隊成員都能吸收到這個場中的知識。
3.2創(chuàng)造新概念,形成新理念
每一位受訓教師吸收知識的容量都不同,當有新知識進入到受訓教師個體中時,個體就會進行知識的自我分析,吸收所需要的知識,創(chuàng)造新的概念,形成新的理念,繼而內化為新的知識。這也就是從顯性知識向隱性知識轉變的過程。
3.3聯(lián)結新知識,形成共同學習體
在團隊共同的愿景下,受訓教師可以借助于語言、文字、音頻、新媒體等渠道,與團隊的其他人共享隱性知識,在共享的過程中產(chǎn)生共鳴,同時,這樣也促進了相互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形成共同學習體,團隊成員的意圖也得到了聯(lián)結化。
3.4創(chuàng)新知識,形成新飛躍
當受訓教師個人的隱性知識得到了新的轉變或提升時,他們再將個人的隱性知識在團隊中進行對話、互動,使得個體離散的知識在團隊中再次進行篩選、增減、創(chuàng)新,最終轉變成團隊新的顯性知識,使培訓質量得到量飛躍的和質的升華。基于SECI的高校教師培訓模型展示了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相互轉化,個體知識和他人知識的相互聯(lián)結,團隊知識和個體知識的相互融合,這些也構成了SECI的高校教師培訓體系,將新體系與傳統(tǒng)的體系相互結合,去偽存精,提高培訓的質量和效果,促進高校教師綜合素質的不斷提升,繼而保證高校總體發(fā)展戰(zhàn)略的順利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野中郁次郎.創(chuàng)新的本質—日本名企最新知識管理案例[J].北京: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06,(6):168-169.
[2]詹麗,馮晶.武利敏試論高校教師培訓中的幾個重要理念[J].中國成人教育,2010,16.
[3]張意忠.高校教師合作:理論基礎與實施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11):43-47.
[4]陳亞非,王振維.知識創(chuàng)造螺旋理論評析[J].《貴州社會科學,2005,(03):65-67.
[5]張博.基于勝任力模型的高校教師繼續(xù)教育評價方法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4,(03):104-106.
作者:秦自潔 單位:常州紡織服裝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