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新入職教師教學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教師的情感投入是影響教學質量和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這就是教學的情感性特征。教學的情感性特征要求新入職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全情投入,用情感催化自身的教學專業化發展。從本質上講,教學是一種以知識授受為中介的認識過程。通過教學,實現了學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的轉變并由此促進學生個體的社會化進程。從這個意義上講,認知性從來就是教學的一個重要表現維度。但傳統教學的一個弊端就是把教學的認知性片面化和絕對化,并由此導致教學中師生情感的缺失。教學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構成的一種雙邊互動過程,教師和學生共同構成了教學過程中的主體。而教師和學生作為教學過程中兩個“人”的因素,決定了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有認知方面的,還有非認知和情意方面的。另外,即便是從知識授受來看,這種情感性也同樣存在。
在我國,知識的授受一直被認為是教學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任務,而知識本身也具有情感性。雖然從外在存在形式來看,知識反映的是一種客觀事實,似乎與情感和價值因素無關,但其實知識也是人類情感和價值觀發展的產物,情感性也構成了知識的一個重要屬性和特征。這樣,教學內容的科學性、思想性和情感性三位一體就要求教師必須用情教學,新入職教師更應如此。事實上,情感因素對教學過程和結果的影響不容忽視,而且也只有那些具有真情實感的教學才能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進而在課堂教學中把知識傳授、技能培養、情感陶冶、價值觀與思想品德教育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在達成三維課程目標的基礎上實現教書育人的目的。如此,用情教學對新入職教師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對新入職教師而言,用情教學主要有兩個認識和實施要點:一是新入職教師對教學工作要有熱情,要滿懷激情地進行教學并以此作為自己教學工作的動力支撐系統;二是新入職教師還要充分體驗和感受用情教學帶給自己的職業幸福感和成就感。教師用情教學的結果必然會從學生那里得到一種積極的情感反饋,而這是促進新入職教師進一步投入教學和改進教學的強大動力與內驅力。教學情感的缺失與教學工作中的倦怠從來就是一對孿生兄弟,而用情教學是化解教師厭教心理,進而促進教學專業化發展的催化劑。
二、新入職教師要“熟悉教學”
熟悉教學,對新入職教師來講具有很強的針對性。盡管新入職教師經過了大學幾年的專業理論學習和教育見習、實習等的鍛煉,但還是普遍缺乏對教學工作的感性認識和經驗。所謂熟悉教學,就是指新入職教師要盡快了解和掌握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程式、方法、組織形式、要求以及相關的理論和理念等。具體來講,新入職教師熟悉教學主要有以下要求:一是新入職教師要盡快了解和熟悉教學工作基本環節的內容及要求,包括備課、上課、作業布置與批改、課外輔導和學生學業成績檢查與評定等;二是新入職教師要盡可能多地了解常用的教學方法,掌握各種教學方法的優缺點、適用范圍并能合理地選擇和使用教學方法;三是新入職教師要熟悉和掌握基本的教學組織形式,并能根據教學的任務、內容及學生的特點等采用合理的教學組織形式;四是新入職教師要努力學習、理解、感悟和運用教學的相關理論。因為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在對豐富的教育教學實踐經驗加以總結和概括的基礎上,人類形成了諸多對教學的規律性認識,并通過教學規律、教學原則、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教學范式、教學技術與藝術,以及學生認知的特點和規律表現出來。新入職教師只有學習、領悟和運用這些相關教學理論,才可能把自己的教學建立在規律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而達到促進教學專業化發展和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熟悉教學是促進新入職教師教學專業化發展的基礎性要求。
三、新入職教師要“琢磨教學”
琢磨教學與我們經常所講的磨課相似,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磨課。“磨課是教師依靠專業群體的智慧和力量,對課堂品質以及教學水平提出自我規約及更高水平的要求,通過學科組評議、自我反思以及優質課等過程提升教師自我發展的教研形式。具體而言,磨課就是某個教師在一定時期內,在大家協助下,把某課教學當作科研課題,采取多種形式,運用科研方法,反復、深入地學習、研究與實踐,使這個教師某課的教學成為水平較高的精品課,取得系列研究成果,提高教學、教研和科研能力,養成良好的研究習慣。”由此可見,磨課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其集體性,它主要是以教科研共同體的形式來進行的。相對于磨課,琢磨教學既可以以集體的形式來進行,也可以通過個體獨自的方式來展開。當琢磨教學以集體的方式來進行時,其含義就等同于磨課;而當琢磨教學以個體的方式來進行時,它又與磨課有所區別。作為一名新入職教師,養成琢磨教學的習慣是十分重要的。
新入職教師琢磨教學的內涵也是十分豐富的。一是琢磨教學內容。新入職教師琢磨教學內容主要就是要解決自己“搞懂”和把學生“教懂”兩個方面的問題。首先,通過琢磨教學內容,新入職教師自己首先要搞懂課程計劃、課程標準和教科書上的內容,因為教師自己都不懂的東西是無法把學生教懂的;其次,新入職教師琢磨教學內容最重要的一點還是要研究如何把學生“教懂”這一問題,因為教師懂的并不意味著學生也懂,更不意味著就一定能夠把學生教懂。因此,新入職教師要培養自己換位思考的能力,琢磨如何把教材內容轉化成為自身的知識結構,再把自身的知識結構轉化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二是琢磨教學方法。琢磨教學方法就是指新入職教師還要研究如何通過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能動性和創造性,而其中的關鍵就是研究如何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啟發性的教學原則。三是琢磨學生原有的學習基礎和接受能力。教師的教應基于學生的學,而脫離學生原有學習基礎和接受能力的教學必然是寡效甚至是無效的,這樣的教學也是毫無意義的。四是琢磨學生的學習方式。從教育心理學的觀點來看,每個學生的學習方式都是獨特和個性化的,因此,“因材施教”和“因學而教”永遠是教學中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琢磨學生的學習方式就是要求新入職教師在了解和掌握學生學習方式的基礎上,針對每位學生學習方式的特點采用個性化的教學方式,使教師的教學方式適應并匹配于學生的學習方式。五是琢磨教學風格和個性。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和個性是教師教學專業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盡管要求新入職教師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和個性的難度頗大,但它始終是新入職教師促進教學專業化發展難以回避的一個問題。新入職教師琢磨教學風格和個性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思考和研究自身的性格特征,了解自己在教學中的優勢和劣勢,培育自己的教學優勢,并通過優勢的發揮規避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與劣勢,最終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和個性。我們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好課都是磨出來的”。如果每位新入職教師都能養成琢磨教學的習慣并掌握正確的方法,其教學的專業化發展就有了堅實的支撐。
四、新入職教師要“反思教學”
反思教學是當前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個詞,也是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中的一個核心概念。對反思教學的概念與含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界定。如華東師范大學熊川武教授就認為:“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學主體借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問題,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統一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國內外教師教育研究的相關成果和教師成長的現實經驗都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反思教學的意識和能力是促進教師教學專業化發展的一個核心要素。大凡那些對教師崗位適應期短、教學進步快、教學成績顯著的新入職教師都善于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并通過反思來總結自己教學中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以此增強教學中的自覺性;相反,一名不善于反思和總結的教師,其教學往往難有提升,甚至一輩子都沒有什么提高和進步。所以,新入職教師要特別注重培育自己反思教學的意識與能力,總結自己教學成功的經驗,尋找自己教學中的不足和教訓,并明確今后教學努力的方向;同時,新入職教師對教學的反思可以在教學過程的不同階段來進行。在不同階段進行的教學反思具有不同的功效。“在教學前進行反思,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在教學中進行反思,即及時、自動地在行動過程中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教學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動結束后進行反思,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反思教學對促進新入職教師的教學專業化發展確實具有重要甚至是神奇的作用。
五、新入職教師要“研究教學”
教學還要與研究相結合。教師要以研究和探索的態度與方式來對待自己習以為常的教學工作,這不僅是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的一個新要求,而且是促進教師教學專業化發展和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一條重要途徑,同時,是否把教學與研究有機地結合起來,還是傳統傳授型教師與現代研究型教師的一個根本分野。對教師研究教學的意義和價值,有人把它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二是培養教育專家型教師的客觀需要;三是激發教師工作熱情和內驅力的重要源泉;四是名師們的共同特征;五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必然要求”。研究教學,決定了新入職教師要轉變“知識傳授者”的傳統職業角色觀,樹立“教師即研究者”的新的職業角色觀。當然,教師從事的研究與教育理論工作者和專家學者們的研究是有區別的,其中的一個重要的區別就是教師開展研究的主要內容與形式是“教學實踐研究”,而教育理論工作者和專家學者們研究得更多的是“教學理論”問題。另外,新入職教師開展的教學研究還應該體現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一是要體現“校本教學研究”的特點,即新入職教師應該研究本校在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研究自己身邊的問題,研究自己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等,并通過研究來解決這些問題,以此促進教學的順利進行及質量的提高;二是要體現“教學行動研究”的特點,即新入職教師開展的教學研究主要是實踐取向,而不是理論取向的,是為了解決本校和自己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具體問題,是為了提高教學的質量、效率和有效性;三是要體現“微觀教育問題研究”的特點,即新入職教師研究的主要是有關教育教學中的微觀問題,而不是有關教育的中觀問題,更不是宏觀教育問題,而對這些“小問題”的研究并不影響研究的意義,因為研究的價值與研究問題范圍的大小并沒有必然的關系。對新入職教師而言,有意識地把教學與研究結合起來具有特殊的意義。教學與研究的結合不僅可以使新入職教師充分體會到教學和研究帶給他們的雙重甚至多重樂趣,而且,研究教學也是提升他們的教學層次和促進其教學專業化發展的必由之路。
六、新入職教師要“交流教學”
盡管新入職教師促進教學專業化發展的途徑和方法是多方面的,但開展有關教學的交流與研討始終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教師的教學既具有集體性的特點,又具有個體性的特點,是集體性和個體性的高度融合。從教學成果呈現及學生全面發展與成長的層面上看,教師的教學具有集體性的特點;但從某一具體的教學方式和行為來看,教師的教學又具有個體性的特點,他們主要是以獨自的方式來開展教學的。教學的集體性和個體性共存的性質與特點決定了教師開展教學交流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尤其是對新入職教師來說,由于他們普遍缺乏教學經驗及對教學的直觀感受,加之在教學過程中缺乏榜樣的引領和示范作用,開展教學交流對促進他們的教學專業化發展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交流教學的關鍵是要在學校里構建教師之間相互交流的機制和形成相應的環境與氛圍。當然,為了使教學交流更高效、更深入地進行,也有必要對具體的交流活動提出一些要求:一是要構建促進教學交流的教師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中,大家彼此分享教學成功的喜悅、總結教學失敗的教訓,以及各自對教學的獨特體驗和感受,以達到豐富新入職教師教學與課程資源的目的;二是要形成寬松和諧的交流環境與氛圍,在這個共同體中,無論是新入職教師、中年教師還是老教師,大家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交流的氛圍是民主和諧的,也只有在這種氛圍中,教學交流才可能是坦誠、深入和有效的;三是要充分發揮老教師和名師的引領作用,盡管在交流過程中,大家的地位是平等的,但新入職教師與名師在教學經驗、教學成效及對教學的感悟上客觀存在的差異性決定了在交流過程中還應該充分發揮老教師和名師的指導與引領作用,讓新入職教師在教學交流的過程中真正有一個可資學習、模仿和借鑒的對象與榜樣;四是要設定交流的主題和具體內容,盡管教學交流應該是開放性的,可以各抒己見,但每次交流的內容要盡量明確和具體,即在每次教學交流前最好確定一個主題,并圍繞這個主題展開研討,以便使教學交流深入進行。交流教學是為了讓大家在教學過程中取長補短,達到相互借鑒和共同提高的目的。應該講,交流教學對新入職教師熟悉、適應教學并促進其教學專業化發展是有針對性的。
七、新入職教師要“教學相長”
《禮記•學記》中有這樣一段話:“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這段話對教學過程中的構成要素及其相互促進關系作了十分精辟的闡述。教學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構成的一種雙邊和多邊互動的過程,世界上從來就沒有只有教師教而沒有學生學的教學,也不存在只有學生學而沒有教師教的教學。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從來就是相互依存、互為因果和條件的。具體來講,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通過教師的教指導和促進學生的學;反過來,學生的學又構成教師教的前提、依據和理由,學生的學又要求改進和提高教師的教。這就是教學相長的基本含義和要求。實現教學相長的要點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構建師生之間積極的互動關系。一方面,教師的教要基于學生的學,并促進學生的學;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通過各種渠道收集來自學生學的反饋信息,為改進和提升教學提供依據。過去,教學過程長期被看成是師生之間的知識授受過程,即教師傳授知識,學生學習和接受知識。但從本質上講,教學過程更應該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因此,新入職教師改進和提升教學就離不開學生學習這個參照體系。向學生學習,可謂是新入職教師促進教學專業化發展的一條新思路。
八、新入職教師要“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或提高教師教學中的有效性是當前課程與教學論領域研究的一個重點和熱點問題。有效教學這一命題中蘊含著這樣一個假設:并非教師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是有用和有效的,或者說,在教師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可能有不少教學行為、方式和活動是無效的,甚至是發揮副作用的。這就是學術界所研究的“病理教學”、“教學的負功能”和“教學的負作用”等。有效教學總是與課堂教學三維目標的達成相聯系的,突出表現在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掌握了知識和技能,發展了能力和個性,提高了思想認識和道德品質,以及培養了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總之,在教學的前后學生發生了一定的改變,這就是有效教學的基本性質、特點與要求。有效教學對教師教學工作的重要性意味著新入職教師還必須增強自身有效教學的意識,并通過不斷完善自身專業知識結構,積累教學經驗,提高教學反思和研究能力等方式,減少教學過程中的無用功,以師生最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取得最優化的教學成效。新入職教師要樹立有效教學的意識,并把提高教學工作的有效性作為自身教學工作追求的一個重要目標。有效教學對新入職教師來講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綜合系統的要求,也是促進其教學專業化發展的內在要求。
九、新入職教師要“生成教學”
與“生成教學”相對立的是“預設教學”或教學中的“預設性”。“所謂預設性教學,就是指充分發揮了預設作用的教學。從某種意義上說,傳統教學是十分重視預設的,但預設常常有強力強制傾向”。傳統教學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把教學中的預設性推向了一個極端,它通過設置明確的教學目標嚴格規定了教師課堂教學的內容、方法、進程和組織等。預設性教學強調的是教學過程中的目標管理與目標達成,其優點是教師的教學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來進行,有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并避免教學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但另一方面,過度預設教學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主要表現為使教師的教學程式化,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師生在教學中的創造性以及教學個性、風格的充分彰顯。針對傳統教學中的這一問題,生成教學的概念和要求應運而生。所謂生成教學,“它所體現的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轉變,即從‘預設性’到‘生成性’的轉變,強調師生基于課堂情境(景)的多變性,在共同參與的過程中,通過對話與交流實現教學中意義的不斷創生”。生成教學需要教師具備比較精深的學科專業知識、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較強的教育教學能力及足夠的教育教學機智等,顯然,它也是對教師教學的一種高層次要求。盡管如此,讓新入職教師了解和掌握生成教學的內容和基本要求,樹立生成教學的目標追求也是促進他們教學專業化發展的一個必然要求。生成教學對新入職教師的教學來講是一種要求、一種目標、一種追求、一種理想和一種境界。
十、新入職教師要“提升教學”
教師的教學具有知識的再生產性和教學階段的周期循環性等特點。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注意到這一現象:一些教師的教學能力、水平和效果在周期性循環的過程中沒有什么長進,總是停留在一個低水平的循環往復上,他們把教學作為一種機械化和程式化的過程。因此,對教師,特別是對新入職教師而言,就面臨著一個不斷改革和提升教學的問題。提升教學,首先就要求新入職教師不能滿足于自己教學的現狀及其所取得的成績,要把不斷優化教學作為自己的追求和目標;其次,還要求新入職教師加強教育理論的學習及其對教育實踐的指導,因為缺乏教學理論指導的教學實踐是盲目的,新入職教師對教學理論的學習,以及在此基礎上對教學規律和原則的理性認識與把握為他們提升教學提供了內在的依據;再次,還要求新入職教師要善于積累和總結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并把這些經驗上升到理論認識的高度,以此來指導和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
十一、總結
總之,促進自身的教學專業化發展是新入職教師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和任務。盡管促進教學專業化發展對新入職教師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注重以上十一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將有助于新入職教師在熟悉和適應教學的基礎上達到促進自身教學專業化發展的目的。
作者:褚遠輝 段利華 單位:大理學院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