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對思想政治教育啟示,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儒家在先秦時期所奠基的德育思想,以積極入世的態度,融匯吸收各家所長,是中國傳統社會近兩千年的主流思想。通過漫長的歲月積淀,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積極向上且行之有效的德育理念和方法、途徑。這些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對于身處21世紀的高校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有著極大的價值。
大學生群體是當前和今后社會進步發展的中堅力量,借鑒傳統儒家德育思想來安撫人心,抵御外來文化的侵蝕,有益于大學生群體修身養德、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事關民族復興、文化強國和社會穩定,事關在本世紀中葉現代化強國的全面建成和中國夢的實現。[1](P29)先秦儒家德育設定的“學為圣賢”的人格目標,為傳統士人打造了不屈的風骨,從此時開始奠基并在以后的歲月中慢慢成長起來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君子品德,成為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綿延不絕的傳統美德,也是中華民族核心精神的體現。站在今天的角度來看,先秦儒家的德育思想也存在著局限性和不足,但是,不可否認,時至今日,先秦儒家留下許多德育理念與方法仍然給我們有益的啟示。
一、“以人為本,德育優先”的德育理念有利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設定
孔子認為,學校教育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具有社會所需要的道德品質,使他們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做事謹慎小心,若還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才可以去學習文化知識和其他技能。孟子也說:“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孟子•盡心上》)怎樣的教育才是得民心的“善教”呢?孟子提出“明人倫”教育,他認為“明人倫”是學校教育的基本目的和首要任務。2017年2月,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要求高校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培養又紅又專、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其他專業課程,也不同于一般的哲學社會科學課程,其鮮明的意識形態色彩,決定了“德育優先”。從先秦儒家的德育專著《大學》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三綱領”內含一種遞進的邏輯關系:先修己德,彰顯出自己美好的品德,然后再以此普及天下大眾,進而臻于不斷接近至善的理想境界。從“明明德”開始,通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最終實現“治國平天下”,是一種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這是先秦儒家給我們規劃的德育目標的階段性和層次性。為了增強操作性,孔子把不同道德境界的人劃分為小人、君子兩大層次,又把君子劃分為賢人、仁人、成人和圣人等幾個層次,不同的層次有不同的標準要求。孟子按美好的道德境界的標準,劃分為善、信、美、大、圣、神六個層次,荀子則把古代士階層的道德境界劃分為通士、公士、直士、愨士、小人五個層次。正是這種清晰的德育目標分層,才更好地給予了士人們努力的方向,促使他們不斷積善成德,直至“學為圣賢”。今天的學校德育,從小學的品德課、中學的思想政治課,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如何進行層次性區分,減少內容重復性,進行德育目標的合理銜接,有側重、有步驟地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廣度和深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慎重思考并努力改進的地方。只有把這些目標分解成不同的層次和不同的子目標,才能真正達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盡善盡美”的德育理念有利于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內涵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傳承文化并推進文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中蘊含著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能春風化雨般無聲無息地滋養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價值取向,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一定程度上來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真正擁有優勢和特色,關鍵在于能否真正地吸收、弘揚與轉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特別是儒家德育文化的內涵。孔子主張成人之道是“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詩,指詩經。他對弟子們語重心長道:“小子何莫學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論語•陽貨》),意思是說,詩可以用來激發情感,可以了解社會風氣民俗,可以結交更多朋友,可以用來諷刺社會的不公和抒發情緒。正是這種中庸克制的品性構成了中華民族溫和中庸、溫柔敦厚的底色。很多優秀的儒家德育資源蘊涵在文化典籍、歷史故事、文學作品、格言、詩詞等形式中,有的讀起來朗朗上口,有的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具有很強的滲透力,形象生動,易于被學生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德育資源有利于彌補正規課堂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簡單的條條框框的講授,它直接關切青年學生的日常生活,與美好的品德結合在一起,以美好的形式,融入盡善盡美的文化活動中,不僅能夠讓學生增益學識,還能使學生在其中陶冶情操、激勵氣節、美化心靈。
三、“反求諸己”的德育理念有利于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創新
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其他的專業知識教育,僅僅靠教師的他教傳授,是難以使政治、思想觀念和道德要求得到受教育者內心真正的認同和遵循的。只有通過激發學生本身的主體性,通過自我教育,才能使他們的自覺性具體化。在激發受教育者的積極主動性方面,先秦儒家的德育思想中有很多寶貴的經驗值得當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習。自先秦儒家開始,士人們在追求“德”的路上就是自覺的,而不是被動的。孔子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在為仁的過程中,自我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孟子進一步指出,仁、義、禮、智、信這些品德是“我固有之也”,并不是外力強加給我的,“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孟子•盡心章句上》)。在先秦儒家看來,“圣賢”的存在主要有兩項功能:一是“明明德”“新民”,使之“止于至善”(《禮記•大學》)的教化功能,二是“反求諸己”(《孟子•離婁上》)的提升功能。前者重在教化,后者重在自修,教化與自修是互為前提的。沒有圣賢的存在及其對人的教化,自修者就會失去追求的目標和皈依;而沒有個人的努力自修,則教化之功無以實現。為此,孔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孟子提出“反求諸己、反身而誠”(《孟子•公孫丑上》)。這些行之有效的經驗和方法都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能在如何激發學生的主體性上多下功夫,而不僅僅局限于在教師的教學方法上花樣翻新,才是抓住了問題的根本,也才能真正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提升。
四、“知行合一”的德育方法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強調,要引導學生全面客觀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用中國夢激揚青春夢,為學生點亮理想的燈、照亮前行的路,激勵學生自覺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孔子曰:“力行近乎仁”(《中庸》),身體力行就是仁,道德不是心里知道,嘴上倡導,而是實實在在的踐行。所學知識要用到生活當中,不可以與生活相脫節,應該在生活實踐中努力去奉行、去檢驗。儒家德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一樣,知行合一才是教育真正的歸宿。孔子極力反對只說不做,“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說得多做得少,君子認為是恥辱。所以,他提出考察人必須“聽其言而觀其行”。孔子這種聽其言觀其行的思想,成為儒家德育的傳統。荀子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矣。”(《荀子•修身》)聽到、見到、了解到,都不如行動到。從這個思想出發,他把學習分為君子之學與小人之學,其根本區別就在于能否把習得的道德知識付諸自己的行動。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書本上,而是要落實到每個個體的行動中。所以,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就要重視和增加實踐環節,理論學習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引導學生更好地認識社會、服務社會,在此過程中堅定對社會義務和責任的體驗,培養奉獻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基于本民族文化的根基,汲取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養分,才能真正培養我國新時代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信,帶領他們進入豐盈、詩意、審美的精神世界。
參考文獻:
[1]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
作者:王笑風 肖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