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體育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作用,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新課改中明確提出要培育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但是要完成此目標,小組合作學習是現在最普遍運用的教學方式。在小學體育課上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應當把學生視作主體,教師利用合理的組織、主動參與、高效指引、科學評價以及適宜的激勵措施,全方位施展其主導功能,進而讓學生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中,讓他們切實感受到自己是教學課堂的主人,這對提升他們的體育學習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體育教師;作用
為了培育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在小學體育教學期間引入小組合作學習擁有相當關鍵的現實意義。但是有部分體育教師并沒有明確深入的認識到合作學習的關鍵意義,以為將學習任務分配給小組,設計好分組規則與具體學習內容,便可以放任不管。事實上,小組合作學習對體育教師自身教學技能提出了相當高的標準,教師應當成為組織、指導以及參加小組合作學習的人。學生能不能實現高效的合作學習,能不能強調出其主體作用,這些均同教師的主導作用緊密關聯。鑒于此,本文由多個方面系統而深入的介紹體育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重要作用。
一、科學組織是小組合作學習的前提
教學實踐中,科學組織是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真實情況展開分組,可結合教學內容將其細分成兩類:一是“穩定小組”:也就是在分組之后長時間保持這種分組模式,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諸如知識水平、學習能力大小等)展開分組。這種分組方法可以運用在整個教學單元,教學單元完成后,對應的小組隨之解散。該分組方式具體表現為:學生技能都處在同一水平上,學生興趣愛好可能存在差異,但在小組分層教學方面發揮了巨大優勢。譬如在開展一年級的跳繩課程實踐中,有的學生可能在學前班學習了跳繩的基本動作,而還有些學生則沒有。于是教師就可在課堂教學中開設“登山”團、“牽手”團、“苗苗”團。“登山”團主要解決會跳學生。每次課中教師都制定不同的山峰———跳繩次數,要求學生間合作、競賽,勇登高峰;“牽手”團主要給學生創設合作交流、互幫互助的場所,讓跳得較好的學生做小教師協助初會者,從而減輕教師負擔;“苗苗”團主要在教師的引導下,不會者間自主加強練習,盡快掌握動作。其二則是“靈活分組”:較之階段分組教學效果,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二者的區別在于分組的時間比較短,只在某一知識點或某一教學課堂上存在,隨后便解散。譬如在開展跳高教學活動中,可將跳高區域設置成70、80、90以及110cm這四個高度。教師要求逐級選擇跳高維度,換言之,跳不過70cm的高度,不能挑戰80cm,接連三次挑戰某一高度且失敗的,則需要返回跳前一級的高度。這種分組方式能夠培養學習勇于拼搏的精神,對提升教學效果具有重要意義。無論是何種分組方式,教師均應當加強對小組長的培養,使其變成教師的得力幫手,承擔所在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工作。不僅如此,為了使小組學習實現更高效有序的開展,教師還應當構建對應的規定,應當科學分配各個成員的工作,讓所有人均清楚自身的任務,可實施輪流制,如組長、紀律委員等。諸如在開展投籃教學期間,教師結合教學任務將學生按照4-6人/組的形式設置小組,并且在組內分配組長、報告員等角色,讓學生在訓練期間輪流扮演不同的角色。首先指定三名學生分別擔任裁判、記錄以及協助撿球的工作,別的學生進行投籃訓練,在訓練4-6次之后,實施角色輪換;最后報告員需要對全部的訓練成績進行反饋和貼示。
二、積極參與是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石
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期間,教師應參與其中,不能對他們不聞不問。應當主動指引學生參加小組學習活動,構成不同小組成員。并且觀察不同小組學習狀況,注意不同層次學生的表現情況,研究小組學習的整體情況,獲取反饋信息,進行引導與協助。這樣不但讓學生完成學習任務,而且教師還能隨時對課堂進行調控。例如,在教學《籃球原地運球》時,通過教師的講解示范,學生基本上掌握了原地運球的方法時,就可以開展小組合作練習。在學生分組練習時,教師要走進同學當中,走進每一小組中,和他們一起運球,成為小組當中的一分子。當發現哪個小組運球方法有問題時,要讓小組同學再觀察教師的示范,引導小組成員進行討論分析,自己的動作和教師的動作有什么不同,應該如何改進;當發現有的小組表現很好時,給予及時的肯定。
三、有效引導是小組合作學習的核心
小學生智力尚未成熟,對于合作學習欠缺足夠認知,教師應當針對合作學習給予充分指引,授予學生合作學習的相關方法。例如: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前期,面向學生展開一些有關合作方面的技法引導,應當闡明清楚合作學習的具體方式與規則;在合作學習期間,倘若學生并不了解小組的具體任務,教師應事無巨細地闡述主要內容、實施流程及角色安排,使其盡快進入合作學習狀態。在小組學習期間,往往會出現學生意見相左的情況,此時教師應當有效地指引學生,支持學生按照教師的示范方式來研究和化解問題。在小組訓練期間碰到問題時,教師應給予提示或再示范講解;如果小組訓練活動比較順利,教師應給予表揚……此外,學生還可能遇到其他問題,這便需要體育教師針對整個合作學習活動展開跟進指導,提升對整個活動的組織和調控水平,如此才可以實現合作學習的目的。例如,4×100米接力賽的教學訓練中,首先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練習,基本掌握接力賽中交換接力棒的技巧,同時對后期開展的合作學習給予一些解析與引導。再按照每組4名學生的方式實施分組與合作訓練,在訓練期間對學生們碰到的問題加以更正與引導。最后,進行小組競賽,對戰的小組要具備同質性,激發學生跑步欲望,為小組獲勝而積極配合。
四、評價激勵是小組合作小學的提升
評價實際上是對學生的認可與支持。教師需要掌握適宜的評價尺度,制定與之相關的激勵制度,這對引導與調控學生合作學習活動具有重要意義。在合作學習期間,教師應當擅長觀察,針對合作優良的小組、組織水平比較好的學生、主動參加學習的學生,均應當給予足夠的肯定和客觀的評價。諸如在開展障礙接力跑活動期間,首先要求不同小組展開探討,同時使用要求的器材來設計路障。然后教師給出指令開展小組競賽。學生們努力拼搏,首先達到終點的小組可以獲得教師的表揚。比賽期間有些學生碰倒障礙物后還回去將其重新擺放好,最后沒有成為最快到達的人,但是其行為同樣應當得到認可。對于設置障礙物比較科學的,在合作期間展現出互幫互助、團結他人的品行也要給予肯定的評價。在對學生合作學習情況展開評價期間,應當重視學生的參與性,合作互動的認識以及態度的演變。讓他們在合作學習活動中體會合作的快樂,享受成功的喜悅。如可根據學生在小組的表現評出“最佳表現獎”、“合作默契獎”、“合作標兵獎”“共同進步獎”……教師通過多種形式的評價,并把取得的信息有效回饋給學生,同時給予足夠的認可和支持,使他們認識到自身所在的小組同別的小組之間存在的差距和優勢,進一步培育學生的合作能力,進而讓他們通過合作實現互相學習與不斷發展。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教師是一個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為了讓合作學習活動施展出真正的成效,要求教師全方位施展引導作用,主動實施高效激勵手段,推動小組合作學習的發展。教師還應當持續深入地探究小組合作學習,如此才可以讓此教學方式得以持續的健全與優化,讓其變成學生展現自我的舞臺。
作者:曾建華 單位: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石碁教育指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