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校健美操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思考,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 要: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受到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存在隱性或顯性心理問題的學生逐年增多,因心理問題導致的悲劇事件也時有發生。通過開展體育活動,促進學生體育參與來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已經成為現階段各高校應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有效手段,該文針對高校健美操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進行研究,為各高校通過推廣健美操運動,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有效的理論支撐與建議。
關鍵詞:健美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健身運動
大學生作為支撐未來國家建設的核心群體,各高校有義務保障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最直接的手段就是通過體育運動,預防與糾正大學生潛在的心理問題,參與運動鍛煉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已經得到了科學驗證。在身體鍛煉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增強體質,還可以認識自我,完善情感,鍛煉意志,提高道德水平與社會適應能力,達到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共同發展的雙重目標。在高校中,健美操運動得到了越來越多大學生的認同,并且覆蓋人群也不僅局限于女生群體,更多的男生也逐漸加入健美操運動中,加之健美操運動的項目特性,使得這項內外兼修的運動,在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具備了更加顯著的作用[1-3]。
1 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分類、表現及其成因
1.1 適應障礙類
現階段,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對于現實和社會問題的適應障礙,大學生在面對學習方式、生活環境、人際交往圈子的突然改變時,會出現適應障礙的表現,短時間內心理狀態無法適應各種環境的突然轉變,適應能力弱者,則需要更長的時間進行調整,才能適應,長此以往,就會因為適應障礙,產生心理壓力,從而轉變為心理問題。
1.1.1 學習不適
相較于小學、初中、高中的學習方式,大學階段的學習方式有了巨大的改變,沒有了教師的敦促、家長的監督,學習上更多傾向于自主學習,學習環境比較寬松,由于缺少了教師與家長的雙重推動,學生普遍存在的學習被動性凸顯出來,加之大學中人才匯聚,學習壓力與競爭性沒有降低,反而有所增加,往往使大學生產生不適與挫敗感,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大學生學習動力不足,找不到學習目標,面對增多的課余時間,不知如何安排,從而出現考試焦慮,甚至習慣性自暴自棄等心理問題,表現出緊張迷茫、焦慮、自卑、厭學、情緒躁動、失眠、精神不振等癥狀,給身心健康帶來很不利的影響,甚至會發展為嚴重的心理疾病。
1.1.2 環境不適
環境的改變是大學生面對的最困難的挑戰,包括生活環境與人際環境的改變。生活環境改變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大部分學生面臨著生活地域的巨大轉變,飲食、氣候、習俗等都是大學生必須適應的轉變,在面臨生活環境的突然改變時,很多學生產生適應困難的癥狀,無法適應集體生活,無法適應飲食、氣候、衛生習慣,從而引發大學生產生孤獨、焦慮、自卑,甚至產生心理陰影。人際環境的改變也會對大學生產生重大影響,大部分學生面對陌生的人際環境,往往會出現嚴重的不適現象,一些性格內向的學生對于新的人際環境,融入比較困難,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較差,很容易造成人際交流障礙,逐漸就會產生孤僻、自卑、焦慮、帶有攻擊性的性格等心理問題,嚴重者,性格會扭曲,甚至產生嚴重的心理疾病[4]。
1.2 情緒障礙類
情緒障礙是指個體由于各種壓力因素而產生抑郁、焦慮、悲觀、無助感的心理體驗,會導致出現自卑、焦慮、抑郁、強迫癥等癥狀表現。現階段,大學生個體心理發展還未達到完全成熟的水平,情緒管理與控制能力較差,很容易受到情緒障礙的困擾,繼而出現各種心理問題。
1.2.1 自卑
自卑是人的一種不良自我意識,是一種自己輕視自己,認為自己不如別人的慚愧、羞怯、畏縮,甚至心灰意冷的復雜情感。大學生群體中存在自卑心理的學生不在少數,是現階段大學生心理問題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之一,自卑心理強的學生對自己能力的評價特別低,對自己持懷疑態度,心理狀態十分脆弱,承受不了打擊,多愁善感,與人交流困難,表現出強烈的消極狀態,是一種嚴重的心理問題[5]。
1.2.2 焦慮
焦慮是一種特殊的恐懼或憂慮,使心情不能放松、不能平衡的一種非健康心理狀態,通常表現為壓抑、煩躁、不滿、易怒、沖動、非理性等情緒或言行,是一種消極的情感體驗,如考試焦慮、就業焦慮、情感焦慮、人際關系焦慮等。大學生隨著學習生活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問題與挑戰力隨之而來,問題與挑戰的增多,使學生出現焦慮心理的幾率也大大增加,各種各樣的壓力使得焦慮心理問題頻發。生活中面臨的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是產生壓力繼而導致焦慮心理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學業問題、就業問題、戀愛問題、社交問題帶來的影響比較大。學生在面對這些問題時,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形成壓力,導致焦慮情緒的出現。
1.2.3 抑郁
抑郁是一種十分消極的情感,表現出強烈的孤僻、哀傷、煩躁、失落等消極狀態,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征,是一種情緒壓抑的現象,短期的抑郁情緒能夠通過自身的心理防衛功能自動消除,恢復心理平穩;長時間的抑郁狀態則會直接導致抑郁癥,精神醫學規定,一般抑郁不應超過兩周,如果超過一個月,甚至持續數月,則可以肯定是病理性抑郁癥狀[6]。高校大學生因學習、生活、就業等壓力的增大,失戀、心理失衡等原因,導致抑郁癥的發病率明顯上升,并且因抑郁癥的發作,發生行為失控的惡性事件也時常出現,抑郁癥已經成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主要疾病,抑郁癥嚴重者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會受到嚴重的影響,無法適應社會,影響其社會功能的發揮,甚至產生嚴重的消極、自殺等言行,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影響十分嚴重。
2 高校健美操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2.1 健美操音樂的健心作用
健美操運動是一種伴隨音樂,有節奏、有韻律地進行身體活動,以矯正身體姿態、提高身體素質為目的的有氧運動,伴有音樂的運動過程是健美操運動具備良好健心作用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健美操音樂可以活躍運動氛圍、調動學生情緒,使運動過程更加開放并且充滿樂趣,提高學生參與度與投入度;另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在運動過程中消除心理防御性,充分宣泄負面情緒、釋放壓力,達到有效的心理放松效果,產生“運動愉悅感”,并且有節奏的音樂,還可以在運動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身體協調性與節奏感,培養學生的表現能力,極大地改善學生的心理狀態,這是其他運動項目所不具備的特性。
2.2 改善自我概念,樹立自信心
自我概念是個體主觀上對自己的評價與感受,很多大學生長期存在自卑、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是自我概念的偏差,對自身過低的評價導致自信心的缺失,從而極易產生心理問題。在健美操運動學習過程中,通過形體的訓練與各種動作的完成,促進大學生產生積極的自我概念,形體的改善會改變大學生的心態,提高自信心,擺脫負面情緒,以良好的精神狀態面對學習生活,同時,掌握健美操動作的過程,也是超越自我的過程,尤其是完成具有一定難度的動作之后,內心的成就感會極大地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對自己作出肯定的評價,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從而擺脫自卑、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困擾[7]。
2.3 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
堅強的意志品質是評價心理健康水平的基本標準之一。在健美操運動學習過程中,不論是單個動作的學習,還是組合動作的掌握,都具有一定的難度,學生會遇到很多困難,如身體不協調、動作完成吃力、體力消耗過快等,因此健美操運動的學習過程,就是克服困難的過程,想要完成學習任務,就必須努力練習,克服身體的疲勞與心理的惰性,勇于面對困難,挑戰困難,提高抗挫折的承受能力。將學習過程轉變為對學生的磨礪鍛煉過程,不僅可以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積極地面對未來的挑戰。
2.4 協調人際關系,提高社會適應力
人際關系的失調與社會適應能力的降低,是導致大學生心理問題頻發的主要因素,極易引起學生產生負面情緒,加重學生的孤獨感與自卑感,很難在人際交往中得到認同感,自我意識發生偏差,而健美操運動,無論是參與方式,還是學習內容,都在協調人際關系、提高社會適應力方面有著良好的作用[8]。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健美操運動有著良好的健身性與健心性,健身性表現為增強體質健康,改善身體形態;健心性表現為排解不良情緒,釋放壓力,樹立正確的自我概念,增強自信心,協調人際關系,提高社會適應力,對提高大學生健康水平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各高校需重視健美操運動的開展,將健美操運動的積極作用最大化。
3.2 建議
(1)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是將健美操運動對學生心理健康的積極作用最大化的主要途徑,因此各高校需要重視健美操運動的積極作用,廣泛開展健美操運動,將其列入必選體育課程項目,擴大在學生群體中的覆蓋面積,吸引更多的學生主動參與、積極參與,才能達到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共同發展的雙重目標。
(2)將健美操運動對學生心理健康的積極作用落實到每一節課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根本環節,因此各高校需要重視健美操運動的教學質量,引進健美操教師人才,提高現有教師理論與實踐水平,提高教學質量,在活動中對學生心理健康進行監控,積極獲取學生反饋,及時進行技術指導與心理開導,最大程度地發揮健美操運動的積極作用。
(3)在強調教學質量的同時,各高校需要積極改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考核方式,保證合理運動量的同時,避免難度過高的教學內容,因材施教選擇教學方法,合理選擇考核方式,滿足不同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為學生創造公平、有吸引力的活動平臺。
(4)健美操運動的開展,不應局限于體育課程上,在健美操課程開展的同時,也要開展各項校園健美操活動,創造更多的活動平臺,形成校園文化,擴大健美操運動的影響力,創造多種途徑,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健美操運動中,讓健美操運動的積極作用傳遞給每一名學生。
作者:武麗媛 單位: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