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健康教育預防腦卒應用,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在我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變和人口老齡化的進程加快,腦卒中的發病率、復發率、致殘率和致死率在逐年增高。2008年公布的我國居民第三次死亡原因抽樣調查顯示,腦血管病已經位居榜首,腦卒中治愈后復發率高達25%。腦卒中看起來具有未知性,無法預測和有效防范,其實,其有一個明確的病理損害長期積累的過程,在明確發病的危險因素后,針對性地采取干預措施,可以有效避免大多數腦卒中的發生。俗話說,不治已病治未病。腦血管病三級預防中,一級預防的重點就是通過健康教育和行為干預,早期改變人群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促使人們積極主動控制各種危險因素,達到腦卒中不發病或遲發病的目的。
1健康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2014年2月—2015年1月我院對包括我科患者在內的廣大住院門診患者、家屬以及所在社區內的居民普遍進行健康教育,教育方式包括發放資料、專家面授、專欄板報、建立健康檔案、跟蹤隨訪等,大約共發放各類傳單10000余張、資料手冊2000余冊。每月定時請心腦血管、內分泌等相關科室專家進行專題講座1次,提前通知,盡可能召集在院患者、陪護人員、門診患者及社區居民參加學習,并鼓勵患者積極互動,現場提問。現場免費進行身高、體重、血壓的測量,自愿建立健康檔案。結合季節因素,每月圍繞健康意識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更新板報內容2次,宣教群眾普遍關心的知識。對出院患者和已經建立了健康檔案者,予以電話隨訪,每月1~2次。尤其是男性和低學歷群體,因其對自身關注度和相關知識知曉率相對較低,應予適當重視和監督,提高其依從性[1]。
2健康教育的內容
2.1定期體檢,監測高危
全面施行腦卒中風險初篩評估,對40歲以上健康人群,建議每月進行1次身高、體重、血壓的測量,條件許可時每年體檢1次,發現異常,及時就醫。體檢項目至少包括心電圖、血脂、血糖等,有條件的可做頸動脈超聲檢查,以了解心血管功能。腦卒中風險初篩評估包括以下8項:高血壓病史(≥140/90mmHg)或正在服用降壓藥;房顫和心臟瓣膜病;吸煙;糖尿病;日常體育活動少;明顯超重或肥胖(BMI≥26kg/m2);血脂異常;有腦卒中家族史,每一項1分。重點評估對象為既往有腦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病史或40歲以上、腦卒中風險評估≥3分的高危人群。對以上人群進行重點監測和干預。
2.2合理用藥,走出誤區
2.2.1腦卒中的主要患病人群為中、老年人,臨床資料顯示2/3以上的腦卒中首次發病者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但年輕人也不能掉以輕心。現在腦卒中已經開始出現“年輕化”的趨勢。年輕人也可能存在引發卒中的危險因素,如:嗜煙、酗酒、生活不規律、飲食無節制,還可能有高血壓、代謝異常(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血液病、心臟疾病、先天性疾病、免疫系統疾病等。因此,糾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治療原發病是青年人遠離腦卒中的關鍵。很多人都知道高血壓、肥胖者易患腦卒中,這些的確是腦卒中的重要危險因素;但我們絕對不可以只把注意力集中在這些人身上,血壓正常或血壓偏低及體型較瘦的人也可能出現動脈硬化、血脂紊亂,雖然發病概率較前者低,但也不能忽視。
2.2.2很多慢性病患者用藥的依從性較差,在服用降壓、降糖、降脂藥的過程中,往往吃吃停停,檢查指標基本正常或自我感覺良好就自行停藥。分析原因除了少部分是未加重視,造成漏服外,大多數患者,尤其是經濟條件較差的中老年患者,認為身體無自覺不適,繼續用藥是一種浪費,住院期間可以遵醫囑用藥,出院后一旦自覺癥狀好轉,便自行調整藥量甚至停藥。患者出院前,護理人員要進行針對性的解釋和宣教,強調長期藥物治療的重要性,間斷和無規律的治療不但會造成血壓、血糖較大幅度的波動,而且會加重動脈硬化和對心臟、腦、腎臟等器官的損害。指導其遵從醫囑,堅持服藥,同時學會自我監測,發現波動較大時及時隨診。對于長期服用阿司匹林進行二級預防的患者,應明確告知其該藥物劑量與藥理作用的關系,常規二級預防劑量為75~150mg/d,若每日劑量低于75mg,則不能達到有效預防血栓的目的;而每日超過150mg,不但不能預防血栓形成,反而會增加其毒副作用。通過針對性的宣教,使患者明白今天的小投入,換來的是腦卒中的遲發病或不發病,那就是大回報。
2.3調整飲食結構,改變生活方式
2.3.1合理膳食
飲食結構中注意增加蔬菜水果,減少熱量、脂肪、鹽的攝入,保持清淡飲食。既要進食足夠的優質蛋白質,又要搭配粗纖維,避免精細食物和飲食過飽。不吃泡面、咸菜和油炸食物等不健康食品。一日三餐,食量營養都要均衡。尤其工作繁忙的上班族,要避免早飯不吃,晚飯食量過多,營養過剩。適當少吃晚餐,不僅促進睡眠,而且利于減肥,同時可以減少動脈硬化和糖尿病的發生[2]。
2.3.2適度運動
尤其腦力勞動者,要主動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和體育鍛煉,既可和諧家庭,又可以鍛煉身體。情況允許時可以步行上下班,也可選擇散步、慢跑、太極拳等有氧運動,以消耗體內過多脂肪和熱量。活動要循序漸進,以不喘不累為宜,不走極端,持之以恒。
2.3.3心態平和,健康起居
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要從生活中的點滴做起,保持心態平和,戒煙限酒,勞逸結合,起居正常[3]。切忌大喜大怒、疲勞過度。氣溫大幅變化時,做好防暑或保暖,以防患病。養成按時排便的習慣,保持大便通暢,尤其腦血管病患者,一旦出現便秘應及時行通便處理(如潤滑性瀉劑開塞露)或就醫,切忌不可屏氣用力。肥胖者要通過堅持節食和運動等來有效控制體重。
2.4監測早期癥狀,及時就醫
學會自我監測和管理,隨時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指導家屬學會簡單的觀察和急救處理知識。腦卒中常見的各種預兆,特別強調“突然”二字,如若患者突然自感頭痛、眩暈、視物模糊、手腳麻木不靈活、講話不清楚,或者家人發現患者口眼歪斜、步態舉止異常,應該保持冷靜,及時到正規醫院就醫,切不可在家自行觀察,以免延誤病情。
3討論
腦卒中的健康教育是一項常抓不懈的工作。我們在對住院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的同時,需要向社區延伸,在健康宣教過程中,充分考慮年齡結構、知識水平、接受能力、經濟情況等諸多因素,以群眾易于接受的方式進行長期的有計劃、有步驟的健康宣教,使廣大群眾普遍形成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觀念。對篩查出的高危人群,或已經出現高血壓、高血脂的患者,指導其保持良好心態,必須遵從醫囑用藥,建立健康飲食起居習慣,掌握病情自我監測,達到腦卒中不發病或遲發病,降低其再住院率。同時不可忽視非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積極干預其不良生活習慣,灌輸防病意識,提高疾病與健康知識的知曉率,逐步形成健康行為習慣,使其遠離腦卒中。
作者:張曉麗 單位:偏關縣人民醫院
參考文獻
[1]張曉蕾.腦卒中高危人群重點知識知曉率的調查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9(11):1089-1091.
[2]董申琴,邵小青,靳春艷.社區護理在居民健康意識與健康行為改變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0,24(3C):836-838.
[3]陳希萍,李子萍,潘杰.社區護理干預對高血壓病人生活質量的影響[J].護理研究,2008,22(6B):1587-1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