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健康教育干預在慢性胃炎護理中運用,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目的探討健康教育干預在慢性胃炎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醫院2019年5月-2021年5月收治的72例慢性胃炎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數字表法,結合組間均衡可比的原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6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式,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健康教育干預。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結果健康教育干預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22%,高于對照組的72.2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生命力、社會功能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滿意度為97.22%,高于對照組的72.2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健康教育干預在慢性胃炎患者護理中優勢顯著,可明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升護理效果。
【關鍵詞】慢性胃炎;健康教育干預;護理效果
慢性胃炎的發病率較高,是臨床消化內科的常見病,隨著病情的發展及惡化會導致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免疫系統異常,影響患者生命健康[1]。實踐證實,臨床上對該病的常規護理措施已無法滿足患者的需求。因此,臨床需要以疾病護理為研究重點,對相關護理方案進行更新與完善,制訂完整的護理計劃,從而提高護理工作質量,達到最佳的疾病康復效果。而健康教育干預有助于提高患者對疾病和健康的認識水平,改善患者對疾病治療及康復的態度。因此,對患者進行針對性治療的同時,更需引入健康教育干預。本研究主要分析健康教育干預在慢性胃炎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取醫院2019年5月-2021年5月收治的72例慢性胃炎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數字表法,結合組間性別、年齡匹配的原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6例。其中觀察組男18例,女18例;年齡25~65歲,平均35.56±3.96歲。對照組男15例,女21例;年齡24~64歲,平均34.46±3.66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納入標準:①入選患者均符合慢性胃炎相關指征;②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精神、意識、智力、語言障礙者;②血液、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③惡性腫瘤者;④依從性差;⑤存在嚴重呼吸或循環系統疾病者;⑥心、肝、腎等臟器病變者。
1.2健康教育干預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健康教育干預,具體如下。(1)心理教育:分析患者心理健康狀況,落實針對性護理干預。由于該類疾病易反復,患者抑郁的發生率較高,其心理和身體會承受較大的壓力。因此,護理人員需要加強與患者交流,了解其實際心理需求,提升患者治療及護理依從性。向患者講述治愈案例,增強自信心,提高治療依從性。(2)飲食教育:護理人員需為患者詳細介紹飲食規則,指導患者正確飲食,兩餐之間不吃零食,晚餐不宜過飽。對于急性發作的患者,要求禁飲咖啡、濃茶,限制魚湯和牛奶的攝入,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物等食物,減少蔬菜和粗纖維的攝入。(3)用藥教育:引導患者按時遵醫囑用藥。與其主治醫師溝通,對患者病情進行分析,落實針對性治療。由于用藥時間較長,患者用藥依從性顯著降低。所以,應告知患者用藥的注意事項以及必須要遵醫囑用藥的重要性,要求患者不可以擅自增減藥物,以保障藥物治療的效果。(4)健康知識教育: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應依據患者的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進行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加強患者對疾病認知,提升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度。主要健康教育內容包括按時休息、規律作息、定期鍛煉的重要性,引導患者保持積極健康的生活狀態,提醒患者避免熬夜、過度勞累,降低其心理及工作壓力,防止出現負性生活應激狀態,提升其依從性,縮短疾病恢復進程。
1.3觀察指標
(1)護理效果:顯效,即臨床癥狀消失;有效,即臨床癥狀顯著改善;無效,即臨床癥狀無變化甚至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2)生活質量:采用本院自制生活質量評估表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包括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生命力、社會功能四個方面,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3)護理滿意度:向患者發放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問卷總分為100分,0~60分為不滿意,61~80分為滿意,81~100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護理效果比較
健康教育干預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22%,高于對照組的72.2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健康教育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生命力、社會功能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健康教育干預后,觀察組滿意度為97.22%,高于對照組的72.2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胃炎是消化科常見病,主要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癥性病變,易引起幽門螺桿菌感染。如果發生幽門螺桿菌感染,會降低患者免疫力,導致慢性胃炎[2]。由于慢性胃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飲食習慣、生活習慣以及情緒等,治療時間長,易反復,難以徹底治愈[3]。因此,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尤其要加強自我管理能力。一旦確診為慢性胃炎,應引起重視并進行積極治療,從而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升生活、工作質量,實現最佳治療結局。臨床上慢性胃炎常采用藥物治療,但治療效果不理想。本研究同時引入健康教育干預,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的主要原因是患者長期受到疾病的折磨,經常會感到身心俱疲,出現焦慮以及暴躁的情緒[4]。對患者行為進行教育與干預的同時,還需重視患者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生活環境以及運動等方面的健康教育,從而提升治療效果[5]。健康教育可以為患者提供科學指導,幫助其對疾病有更清晰的認知,了解相關治療及護理措施的重要性。此外,通過系統的健康教育,一方面可以幫助患者糾正錯誤觀念,提高疾病治療的依從性;另一方面,可以改善患者遵醫囑的行為,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實現最佳預后。本研究結果顯示,健康教育干預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及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證實了健康教育干預的臨床效果。綜上所述,在對慢性胃炎進行針對性治療的同時,需要將健康教育護理干預措施引入其中,對患者與家屬進行健康宣教,從而有效提升治療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作者:劉瑾 單位:甘肅省隴南市徽縣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