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多學科健康教育對腦癱患兒康復效果,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目的:探討多學科健康教育對腦癱患兒康復效果的影響。方法:選取2019年3月至2020年8月在我院康復科住院的腦癱患兒6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采用多學科健康教育干預。比較兩組患者運動功能、應人應物能力。結果:干預后觀察組運動功能評分、應人能力評分、應物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多學科健康教育能夠改善腦癱患兒運動功能,提高其應人能力與應物能力。
關鍵詞:多學科健康教育;腦癱;康復效果小兒腦癱主要表現為智力低下、語言及運動功能障礙等[1],嚴重影響患兒的正常發育[2]。研究表明,開展有效的健康教育,加強對腦癱患兒的康復訓練可以改善其各項功能[3-4]。多學科健康教育將多個學科的健康理念相結合,強調“以患者為中心”的原則,并能夠給予予患者全面的健康指導,最終促進患者的身心健康[5]。隨著臨床護理學的快速發展,各種新型健康教育模式在臨床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6]。目前,將多學科健康教育應用于腦癱患兒的研究較少。本研究以我院康復科腦癱患兒為研究對象,采用多學科健康教育進行干預,旨在為促進腦癱患兒功能恢復提供方法借鑒。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3月至2020年8月在我院康復科住院的腦癱患兒6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齡(3.60±1.01)歲,母親文化水平:小學2人,中學10人,大學18人。對照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齡(3.88±1.21)歲,母親文化水平:小學3人,中學11人,大學16人。兩組患兒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華醫學會腦癱患兒診斷標準[12];②能耐受康復鍛煉;③家長同意參與研究。排除標準:①中途因各種原因退出者。②家長讀寫能力較差者。
1.3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措施,包括對患兒及家屬進行腦癱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進行日常生活方面的訓練指導,如進食、咀嚼、吞咽訓練、穿衣、正確臥姿、安撫患兒情緒等。觀察組采用多學科健康教育進行干預。成立腦癱患兒干預小組,小組成員包括高年資臨床護士、康復科醫師、心理咨詢師,小組成員在查閱文獻、結合臨床實際的基礎上制定針對腦癱患兒的健康教育計劃。具體干預措施包括:①首先由護士對患兒家屬進行健康教育,使腦癱患兒家屬意識到康復護理的重要性,并且護士要指導家屬掌握腦癱患兒護理基本知識、技能。②心理咨詢師通過對家屬及患兒的訪談對其心理狀況進行評估,在評估的基礎上制定心理疏導方案。使患兒及家屬調整心態,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去面對疾病??梢越虝覍僖恍┦够純悍潘傻男〖记?,如講笑話、播放音樂等。③康復治療師要制定康復策略,使患兒家屬掌握康復小技能?;純旱闹w訓練、語言能力訓練采取感官刺激方式,可以用圖文并茂的方式多次幫助患兒練習,鼓勵患兒多進行發音練習;同時幫助患兒多進行走路、站立的訓練。④最后,護士要鼓勵家屬多帶患兒接觸外界事物,提高患兒的感官能力,如幫助患兒認識外界事物、做簡單的游戲進行互動等。
1.4評價方法
(1)運動功能:
腦癱患兒運動功能使用粗大運動功能量表(CMFM-88)進行評價[7],量表總共88項,得分越高運動功能越好。
(2)相關能力:
包括應人能力與應物能力,兩項滿分各為100分,分值越高代表康復效果越好[8]。1.5統計學方法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運動功能評分、應人能力評分、應物能力評分使用t檢驗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結果觀察組運動功能、應人能力、應物能力與對照組比較提高(P<0.05)。見表1。3討論腦癱患兒多存在智力下降、語言能力與運動能力受損的現象,如果治療和康復效果不理想,必然會導致患兒各項能力進一步下降。因此,對腦癱患兒進行有效的健康教育,提升其康復護理的質量,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多學科健康教育將多個學科結合,對患者進行全方位的健康教育,已被證實具備良好的臨床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運動功能、應人能力、應物能力與對照組比較提高。表明多學科健康教育可以提高腦癱患兒的運動功能,改善其應人能力與應物能力。尹紅梅[9]通過健康教育提高了腦癱患兒的語言發音能力;劉昔君[10]通過健康教育改善了腦癱患兒的運動功能;張提[11]采用醫教結合健康教育對腦癱患兒進行干預,改善了患兒的心理彈性。以上研究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原因可能是,通過多學科的健康教育,提升了患兒家屬對于康復護理重要性的認知,幫助患兒及家屬疏導了焦慮情緒,使家屬掌握了幫助患兒康復的知識與技能,在家屬與干預組成員的幫助下患兒接受了有效的康復訓練。因而患兒的運動能力、應人能力、應物能力得到了提升。綜上所述,多學科健康教育能夠改善腦癱患兒運動功能,提高其應人能力與應物能力
作者:郭慧群 單位:廣州市增城區婦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