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健康教育對兒童營養狀況影響分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目的觀察兒童保健門診專科健康教育對學齡期兒童營養狀況及肥胖發生率的影響。方法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該院兒保科就診的80例學齡期兒童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兒童接受傳統保健方案;觀察組在此基礎上予以兒童專科健康教育。干預2年后觀察兩組兒童的營養狀況、肥胖發生率、健康教育綜合指標以及就診滿意度。結果干預后,觀察組兒童營養良好、輕度營養不良、中度營養不良分別為26、11、3例,對照組分別為10、20、10例,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兒童肥胖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兒童的健康教育綜合指標(主動溝通、疾病掌握、按時服藥、及時復診、良好飲食及積極鍛煉)和就診滿意度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兒童保健門診專科健康教育可顯著改善學齡期兒童營養狀況,降低肥胖發生率,提高就診滿意度。
關鍵詞:兒童保健門診;專科健康教育;學齡期兒童;肥胖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兒童肥胖的發病率也隨之升高。據研究報道,兒童肥胖的發病率已經超過40年前的3倍,值得引起人們的重視[1]。肥胖產生的原因復雜,涉及各個方面,包括經濟水平提高、不良飲食習慣、運動時間減少、代謝紊亂、遺傳以及環境因素等,均在肥胖發病過程中發揮不同程度的作用[2]。肥胖嚴重危害兒童的生理及心理健康,降低其生活質量,常引起如哮喘、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2型糖尿病、高血壓以及代謝紊亂等;同時,隨著兒童自我意識的不斷提升,肥胖極有可能使其產生自卑心理,造成性格缺陷,也是威脅兒童健康的一個重要方面。由此可見,肥胖儼然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公共衛生問題[3]。因此,有必要對超重、肥胖的學齡期兒童進行干預,培養其良好的飲食、運動習慣,控制其體質量增長。本研究旨在觀察兒童保健門診專科健康教育對學齡期兒童營養狀況及肥胖發生率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兒保科就診的兒童80例。納入標準:(1)定期在本院兒保科就診;(2)年齡6~12歲,性別不限。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了本研究,兒童及家長自愿參與,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1)嚴重肝腎功能障礙;(2)智力不全;(3)患有先天性疾病;(4)家屬文化水平太低,無法掌握健康教育知識。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上述80例兒童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兩組間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方法。對照組采用兒童傳統保健方案。(1)建立個人檔案:收集就診兒童個人基本資料、家長文化程度、家庭經濟水平及生活環境建立專屬檔案,首次就診時進行體格檢查,定期監測兒童生長發育情況,及時更新健康檔案,根據記錄調整健康教育內容。(2)重視兒童及家長心理:根據兒童的家庭條件、生活環境以及家長文化程度對每個兒童及其家長進行個性化心理干預;與兒童及其家長溝通交流時,兒童保健門診的醫護人員應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避免過多使用專業醫學術語,交流的態度要誠懇。大部分兒童對醫院及醫護人員存在強烈的排斥心理,而性格通常比較活潑、好奇心較重,并且喜歡明亮的環境。因此,兒童保健門診應采用色彩明快的裝飾,盡可能多增加一些卡通、娛樂的裝飾,以消除兒童恐懼、排斥心理,從而達到醫療保健活動順利開展的目標。觀察組在傳統保健方案基礎上予以專科健康教育。(1)主動溝通:鼓勵兒童出現任何不適情況主動告知家長及醫護人員,盡早治療;(2)疾病知識:主要包括兒童肥胖的影響因素、肥胖的危害以及常見病的相關防治知識,引起兒童及其家長對肥胖的重視,提高兒童及家長對常見疾病的認知水平;(3)定期復診:囑兒童及其家長定期門診復查;(4)生活習慣:指導家長合理安排兒童的飲食,注重營養搭配,鼓勵兒童多食用水果、蔬菜,減少油炸、辛辣食物及碳酸飲料的攝入,多進行運動,早睡早起,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健康教育實施方法:(1)健康講座,定期組織科室專家對兒童及其家長進行健康教育講座,每2個月至少1次,鼓勵家長與專家加深交流,提高其對兒童肥胖的認知;(2)宣傳手冊,對每個兒童及其家長發放健康教育宣傳手冊,必要時向其講解手冊具體內容;(3)一對一交流,每次復診時與兒童進行一對一的互動交流,了解每個兒童具體情況;(4)家庭訪視,定期對兒童進行家庭訪視,觀察其生活環境,糾正其不良生活習慣。兩組兒童均干預2年。
1.3觀察指標(1)營養狀況:采用主觀整體營養狀況評價量表(PG-SGA)評估,0~2分為營養良好,>2~4分為輕度營養不良,>4~9分為中度營養不良,超過9分為重度營養不良,由專業人員指導兒童及家長填寫。(2)肥胖發生率:計算兩組兒童干預前后的體質量指數(BMI),參照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頒布的《中國學齡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篩查體質量指數值分類標準》[4],統計兩組兒童干預前后的正常、超重及肥胖人數,比較組間差異。(3)綜合指標:收集兩組兒童干預后主動溝通、疾病掌握、按時服藥、及時復診、良好飲食以及積極鍛煉等資料,比較組間差異。(4)就診滿意度:干預結束時,采用本院自制問卷收集兩組兒童及其家長的就診滿意度,85分以上為非常滿意、70~85分為滿意,60~<70分為基本滿意,低于60分為不滿意,就診滿意率=(非常滿意+基本滿意+滿意)/組內總例數,記錄并比較組間差異。
1.4隨訪。采用電話、微信、家庭訪視及門診等方式進行隨訪,內容包括兒童的飲食習慣、服藥情況、運動強度以及家長對疾病的掌握程度,并根據當次隨訪情況加以指導。隨訪截止時間為2019年6月。
1.5統計學處理。SPSS20.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頻數或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營養狀況。干預后,兩組兒童營養狀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肥胖發生率。干預前,兩組兒童肥胖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兒童肥胖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3綜合指標。干預后,觀察組兒童的主動溝通、疾病掌握、按時服藥、及時復診、良好飲食等健康教育綜合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4。
2.4就診滿意度觀察組就診滿意度高于對照組(χ2=9.928,P=0.002),見表5。
3討論
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速度迅猛,人們生活水平也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學齡期兒童營養不良發生情況顯著減少;與此同時,另一個問題逐漸顯現出來,部分兒童,尤其是城市兒童,開始出現營養過剩即肥胖的情況[5]。據報告顯示,1985-2014年中國7~18歲學齡期兒童及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發生率呈持續升高趨勢,超重發生率以每年0.27%~0.63%的增幅升高,肥胖發生率以每年0.10%~0.58%的增幅升高[6]。兒童肥胖作為一種獨立疾病,不僅影響自身生理、心理健康,還可導致兒童期以及成年期多種慢性疾病的患病風險增加。目前臨床上用于治療兒童肥胖的首選方案是生活方式干預,但是單純指導患兒改變生活方式一般只能較小幅度地減輕體質量,并且容易復發,而應用藥物治療兒童肥胖常伴有一系列不良反應,難以被兒童及其家長廣泛接受[7]。盧瓊妹[8]研究報告,學齡期兒童預防保健可增強兒童免疫力,降低肥胖發生風險,對其生長發育有重要意義。孔偉迅等[9]研究報告證實,將健康教育應用于兒童保健門診,可顯著改善兒童健康狀況及其家長的心理狀態。本研究對觀察組學齡期兒童應用傳統兒童保健方案加專科健康教育的方式,不僅從生活方式方面進行干預,還為每個兒童制訂個人檔案,根據每個兒童的基本資料、生長環境、家庭收入水平及家長文化程度給予個性化的專科健康教育,同時鼓勵兒童及其家長加強與醫患人員的溝通,以便醫護人員及時完善健康教育內容。通過上述方式,兒童及其家長提高了對肥胖的認知水平,了解了肥胖可能帶來的危害,發自內心地認可干預方案,摒棄了不良飲食習慣,積極鍛煉,從而達到了改善兒童營養狀況的目標,降低了肥胖的發生風險。這正是干預后觀察組兒童營養狀況優于對照組,肥胖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還通過健康講座、宣傳手冊、一對一交流及家庭訪視等方法對觀察組兒童進行了專科健康教育,加深了兒童及其家長對健康教育內容的理解,這正是觀察組各項健康教育綜合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的原因。同時,本研究高度重視觀察組兒童及其家長的心理變化,溝通態度誠懇,交流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盡可能地消除了兒童對醫院的恐懼心理,與傳統保健方案相比,這正是提高就診滿意度的優勢所在。綜上所述,兒童保健門診專科健康教育可顯著改善學齡期兒童營養狀況,并降低肥胖發生率,提高就診滿意度。
作者:張思敏 趙谷娜 單位:陜西省第四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