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評價反思,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始實施。在1997年的《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思想道德與初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試行)》就明確提出,要在在初中階段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培訓。雖然課程標準中提到了心理健康,但其受重視程度仍然不夠。直到1999年教育部出臺了關于心理健康的專門規定以來,教育行政部門及學校等方面,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逐漸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一門專業課程,旨在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各學者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涵的理解存在差異。以學生心理發展的階段為出發點,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細分為幾個部分:心理常識課、人才指導課、健康教育課、心理健康講座、團體輔導班和心理咨詢活動班。姚本先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定義是學生通過教師設置的教學經驗,獲得了心理健康發展和心理素質提高的教育經驗。
一、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評價主體的確認
常見的課程評價主體有教育行政機構、學校、教師、家長、學生等。其中,學校領導、教育行政部門在一定程度上確定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計劃,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評估中發揮主導作用。教師的教育水平和自身的素養都將會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效果產生影響。研究證實,家庭的氣氛和父母的教養方式將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的心理,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因此僅依靠學校和老師是遠遠不夠的,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實施過程中也離不開家長的作用。盡管如此,學校、家長和老師只是學生心理發展過程中的旁觀者?!吨行W心理健康教育指南(2012年修訂)》強調,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促進身心健康和諧發展。因此,在學科評價的眾多主體中,學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學校領導、教育行政部門以及教師等主體的變化不是判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成功與否的標準,只有學生心理素質的提升才是。
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評價項目的確認
(一)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評價的原則
評估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原則:1.結合時代特色的原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當結合時代特點,并適應社會需求,根據社會發展方向制定合理的評價標準。從而能夠對社會快速發展而產生的不同需求做出變化。2.階段性原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設置主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發展需求,要符合學生所處年齡的心理特點。心理健康教育課的課程目標也要有所改變,注重發展中的心理特點,在重視心理整體性發展的同時又不能忽視階段性的發展。3.協同發展的原則。心理素質在人的整體素質中是不可或缺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只有與其他教育目標協調發展,才能有效發展學生的整體素質。4.可操作性原則。若活動設置過于復雜就會增加教師上課的難度以及不利于學生在游戲以外的思考,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目標應具體易行。
(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評價項目的制定
除上述原則,制定評價項目還不能套用一般學科邏輯體系。一般的學科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材都有對應的科學體系作為保證,都基于普遍的社會認同和科學權威。而心理健康教育雖然結合了教育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等,但更關注學生自身的探索以及在生活中會遇到的種種問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通常利用各種活動來實施教學,而不是使用常見的靜態知識轉移法。具體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比一般學科更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性;要將目標調整為情感與認知并重的取向上;要將教育模式調整到理論與實踐協同作用、互動性的課堂。基于以上幾點,筆者將以學生為主體,圍繞學生對課程本身的態度以及學生的心理成長和外在行為的變化進行闡述。
1.關于評價主體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態度的評價項目
(1)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態度。學生的心理發展是伴其一生,通過學習心理健康相關的知識不僅掌握相關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增強學生在課后自主進行更深入的學習,幫助學生的心理獲得成長。(2)學生對心理健康相關知識的感興趣程度。學習心理學中提到,學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包括需求,興趣和動機。只有對心理健康相關知識感興趣學生才能自助,從而在課程中通過動機內化知識。(3)學生對心理健康課程內容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基礎課程或其他學科課程完全不同。這是一門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和發展的課程,在這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只有學生才能明白。因此,在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所制定的計劃、實施的過程和最終的效果進行評估時,一定要考慮到課程內容是否能夠達到學生的要求。(4)學生對心理問題的關注程度。一般來說,人們對生理問題比對心理問題更敏感。但隨著心理問題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逐漸顯現,社會對心理問題的關注程度普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涵蓋了學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心理問題。學生可能意識到這些問題的存在,卻不知如何應對,或是還未意識到某些問題。為此,在進行評價時要考慮學生是否提高了心理健康意識。
2.關于評價主體內在發展和外在行為變化的評價項目
(1)學生運用心理知識的能力發生變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最重要的目的是讓學生將知識運用到生活的實際情境中。例如,學習基本的情緒管理方法,了解負面情緒的影響,從而能夠合理地管理情緒。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評價中,可以創造性地設置一些情景,讓學生置身于具體的問題中,通過觀察學生應用知識能力的變化,了解課程教學的效果。(2)學生對心理健康和心理問題的理解。由于父母的影響或自身知識的局限性,許多學生認為心理咨詢只是聊天甚至把它看成是可恥的事情。為此,心理健康教育課還要求學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服務于教育的主要形式,使學生對心理健康、心理問題和心理咨詢有一個合理的認識。因此,在教學評價中,也應該考慮學生對此類問題的理解。(3)學生在面對心理問題時的反應和措施。日常生活中學生可能隨時會遇到心理健康問題,在上過心理健康教育課之后,當再一次面對這些問題時,應與之前所表現出的態度、反應都有所不同,從這個角度來看,也可以解釋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效果。總之,任何一門學科的評價體系都應當從多個維度出發,但由于心理健康教育這一學科的特有屬性,我們要更注重學生的變化。人的心理具有復雜性,所以,僅僅依據上文中論述的評價項目也不能全面地評價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我們要做好長期準備,不斷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評價體系,使更多學生受益于此。
作者:馮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