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體育運動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體育運動是實現對青少年進行素質教育的一個有效途徑,在學生的身心健康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過去,在學校的體育教學中,主要注重學生體質方面的鍛煉,對于學生心理方面的成長比較忽視。而在新的教育體制下,體育教學不僅承擔著傳統的教學職能,并且具有一定的心理疏導職能。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人的健康包含三個方面,即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以及較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而在這三個影響人的綜合健康的因素中,心理健康尤為重要。目前,世界各國心理研究中心都非常重視對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人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都不是單獨存在的,二者是交互作用的,有著比較密切的聯系。人要想獲得身體健康,必須注重體育運動,而體育運動帶給人們的不僅是身體上的健康,還會對心理健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本文將對如何實現體育運動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進行分析論述。
1.高校體育課和心理健康教育結合的現狀
目前,國內學校的體育教學大部分還停留在傳統教學階段,并沒有有效地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來。老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習慣于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活動,主要還是側重于對學生的體能和身體素質進行鍛煉,關注點在體育技能、競技達標以及教學的統一性方面,忽略了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這樣的體育教學還處在發展初期。總體來看,當代學校的體育教學,主要還是以學生身體健康為主要教學目標,課程內容也主要偏向于體育運動知識的教授,教學結果主要以學生競技成績為參考,關于學生心理方面的動向,幾乎沒有相應的課程內容設置。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健康的定義有了新的認識,不再是以前的身體健康,而是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以及社會適應性的統一體。在許多學校的體育教育中,大家普遍認為體育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加強學生身體活動,促進學生身體健康,教學評價最終也以學生身體素質達標為導向[1]。因此,老師在教學中,重點關注的是學生的成績提升情況,很少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傳統的體育教育也缺乏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的認識,在發展學生的個性方面沒有充分條件,阻礙了學生綜合發展和進步。站在學生的角度來看,他們的關注點也是以運動競技為主。體育教學中蘊含的心理教育多被忽視。因此,從現在的體育教學大環境來看,缺乏對學生心理方面的培養,心理教育的投入很少,教育水平也很低,阻礙了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2.體育運動和心理健康的關系
2.1體育運動對心理健康具有促進作用
適當的體育運動對人的身體健康具有一定的幫助,同時也能促進人的心理健康。想要心理健康,必須保證有正常的神經系統和大腦基礎。人的許多心因性疾病例如消化性潰瘍等,通常通過體育運動的輔助治療后,都會得到緩解和減輕,也會使人的心理得到明顯的改善[2]。對于女學生來講,青春期身體發育會呈現出一些特點,尤其在生理期時,她們就特別不愿意進行運動,尤其不愿意劇烈運動。因為學生對于生理知識比較匱乏,所以她們容易從心理上對體育運動產生恐懼和排斥心理,而這個時候,老師和家長如果沒有進行正確及時地引導,就會造成學生不敢參加體育課活動,擔心不良后果等。女生在生理期會出現各種不良反應,例如困倦、嗜睡、情緒煩躁、易怒等,這些狀況會讓他媽排斥體育課的心理增強,但實際上,進行適量的體育運動,能夠消除她們生理期的負面心理,緩解身體上的不良反應,減少其恐懼心理,從而促進身心健康。
2.2合理適量的體育運動能夠起到心理疏導作用
隨著社會教育的發展,現在的學生課業負擔越來越重,經常容易身產生疲勞感,而這種疲勞是身體和心理共同作用的結果。如果人在從事某項活動時,產生了消極的情緒,或者一些事情自己力所不能及,人的身體和心理就會產生疲勞感。但是,如果進行有效的健身活動,可以讓人產生良好的情緒狀態,同時,身體和心理上的疲勞感就會減輕甚至消失。人如果經常進行體操、游泳或者球類運動,心肺功能就能得到有效鍛煉,人的感覺器官以及協調性就會變得很好,慢慢地人就會變得堅強勇敢和樂觀,身上的良好品質就會增多[3]。研究顯示,體育運動具有特別明顯的治療神經衰弱的功能,可以治療心理疾病。根據眾多心理醫生的綜合認知來看,體育運動可以作為一項有效的治療焦慮癥和抑郁癥的手段。人的抑郁程度和焦慮程度越嚴重,越適合進行健身活動,堅持健身,會改善人的焦慮和抑郁狀況。
2.3體育運動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重要性
臨床心理學研究表明,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是可以通過體育運動加以調節的,這是一種有效的輔助治療方法,一方面能緩解青少年的心理壓力,另一方面也改善了他們心理不良情緒。2.3.1提升人的自我價值感。體育運動可以促進青少年的智力發育,通過體育運動,可以鍛煉青少年的思維能力、觀察力以及記憶力。據實驗表明,學生如果經常參加體育運動,他們智力方面都會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另外,體育運動還能使人的神經傳導加快速度,讓神經系統反應靈活,因此學生能夠將自己的優勢在運動中充分發揮出來,使自我價值感提升。2.3.2利于情緒調節。人如果受到積極情緒的影響,那么他的免疫力也會變強,對人的身體健康產生有利影響。但是,人的情緒如果時常很消極,身體健康也會被影響,一方面消極情緒損耗人的精神,另一方面也使人的健康水平降低。因此,青少年應該時常進行體育運動,學生多參加一些適量的體育運動,這樣可以有效緩解和改善來自身體和心理上的不良情緒。2.3.3利于人形成堅強的意志和良好的品格。擁有堅強的意志以及良好的品格,能夠幫助學生跨越障礙,克服心理和身體方面的挫折以及困難,讓人的心理逐漸變得積極向上。體育運動的內容有體能、能力和戰術等,這對于學生來講是身體上的挑戰,也是一次自我突破。如果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產生了壓力或者心理方面的問題,那些不良情緒和身體疾病就會對人造成障礙,這個時候進行適量的體育運動,能夠磨練人堅強的意志,促進人形成良好的品格,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在運動中得到改善和增強,從而在挫折中變得更加堅韌。2.3.4利于形成良好人際關系。一些需要集體完成的體育運動,往往離不開學生間的團結合作,在通過這樣的體育運動后,更容易形成穩固牢靠的人際關系,這在一定程度也會調節和彌補當代青少年在人際交往方面的缺陷,比如個性孤僻、不善于溝通等問題,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比如,有的體育活動需要團隊間進行拍肩、擁抱或者擊掌,通過這些互動性的肢體語言,能夠為學生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奠定堅實的基礎。
2.4怎樣將體育運動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
2.4.1開設體育運動與心理健康相結合的課程。學校要改變傳統的體育教學方式,增設體育運動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的課程,結合學校特有的優勢,在提高學生運動知識水平的同時,還要讓學生擁有較好的心理素質,體育老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將體育運動和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讓學生在運動中體會到心理健康帶來的影響,使他們更加重視體育運動中心理健康的重要意義,從而促進學生積極努力去學習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將心理健康與體育運動結合起來,防治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發生。首先,學校要開設體育保健方面的課程,體育保健課程的質量與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密切相關,老師在體育教學中,要緊密圍繞學生對于體育課程的掌握情況來教學,幫助學生將體育知識和人文科學知識結合起來,促進學生的身體健康[4]。第二,老師要重視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和體育運動結合起來進行教學,體育老師在體育教學中,要隨時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況,在教育中要提高預防意識,引導學生加強對精神建設的關注,通過體育鍛煉改變學生的身心素質,幫助學生跨越一些心理方面的障礙。2.4.2正確進行體育運動,促進身心健康。良好的體育鍛煉能夠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學生在上體育課時,如果心理方面有不良因素,體育運動的效果就會受到影響,學生如果情緒不穩定,再去參加體育運動項目,很可能因為情緒影響而使身體受到傷害。因此,要將體育運動和心理健康結合起來進行教學,首先要重點關注體育運動的注意事項。第一,體育運動之前,必須保持良好精神狀態。在體育運動的難易程度上,選擇難度適中和強度適中的體育活動項目,讓學生的身心得到適當放松。第二,學生在運動前要有積極的運動情緒,運動中不僅要能夠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還要讓學生從中了解到運動的最終目的是什么,使他們從思想上引起對于體育運動的重視。2.4.3為體育運動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利條件。以學生的心理健康為發展目標,實現體育運動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為學生營造積極輕松的教學氛圍,讓學生能夠在放松的氛圍中保持良好心態,從而使緊張、焦慮等情緒能夠被減弱,從而以良好的精神狀態參與體育運動。首先,學校在體育運動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應加大投入力度,,給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他們提供完善的教學設施。第二,要加強體育運動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讓學生對體育運動加深認識和了解,提高學生學習的動力。第三,根據不同學生的體育運動需求,開展趣味體育活動,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實現體育運動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結合。
3.結語
學生的健康問題是教育的關鍵問題,在強調個性化發展的今天,我們要求每一位老師不僅要是教育工作者,也要是心理健康工作者。新課改下,學生的心理健康對學生的成長意義重大。當前,我國青少年中,許多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較低,這些存在的心理方面的問題,不能單純靠心理咨詢和醫院診療來解決,還應該從源頭上進行調節,將體育運動和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這種教學模式更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為社會培養健全人格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郭剛.如何讓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J].青春歲月,2013,(24):158-159.
[2]孫曉東.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J].黑龍江工業學院學報(綜合版),2006,(6):7-7.
[3]韓沉英.如何實現體育運動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7,(10):140-141.
[4]彭玉蓉.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J].金色年華(下),2011,(11):4-4.
作者:吳珊珊 王磊 單位:空軍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