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職業人群中慢性病高危人群健康管理,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目的評價在職業人群中開展慢性病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效果。方法對昌平區六家企事業單位在職人員中的慢性病高危人群建立健康檔案,并分組進行群體健康管理及個體隨訪管理。結果干預組及對照組高危人群各150人。隨訪6個月后2組的健康知識知曉率均顯著升高,干預組上升幅度明顯高于對照組。2組每日吸煙率、每周飲酒率、身體活動水平、體質量測量的頻率均無明顯改變。2組在過去半年控制體質量、使用控油/減鹽措施的比例均顯著提高。2組的血壓、血糖、血脂的測量頻率均有所提高。干預組血糖水平較管理前明顯下降,而對照組無明顯改變。干預組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比例顯著提高,而對照組無明顯改變。結論在職業人群中開展健康篩查及管理,能有效識別慢性病高危人群,提高其健康知識水平,促進其健康相關行為的改善。
關鍵詞:職業人群;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高危人群;健康管理
慢性病的發生是危險因素逐漸積累的過程,具有一定的自然規律。針對高危人群,提供早期篩查和健康管理及強化生活方式干預,可以有效降低發病風險,防治和延緩慢性病的發生[1]。隨著慢性病年輕化的趨勢,職業人群的健康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關注。職業人群是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的健康狀況與社會發展、家庭幸福密切相關。職業人群中的慢性病高危人群,作為慢性病的后備軍不容忽視。針對職業人群中的慢性病高危人群的管理已成為目前我國慢性病防控工作的重點之一。為此,開展了北京市昌平區機關企事業單位慢性病高危人群篩查及健康管理項目,為科學開展職業人群健康管理提供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選取2018年4月-2018年5月昌平區某6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在職員工為研究對象,采取自愿的原則,進行健康問卷調查和健康體檢。對于具有一個或多個慢性病危險因素特征者識別為高危人群,進行登記建檔,并分組進行干預及隨訪。慢性病危險因素特征包括:①現在吸煙;②血壓水平在130mmHg~139mmHg/85mmHg~89mmHg;③空腹血糖水平(FBG):6.1mmol/L≤FBG<7.0mmol/L;④血清總膽固醇水平(TC):5.2mmol/L≤TC<6.2mmol/L;⑤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5cm。
1.2方法
1.2.1研究分組
選擇條件相當(單位級別、性質、規模等)6家單位隨機分成2組:干預單位與對照單位。對于干預單位內的高危人群,采取單位群體健康管理及個體化隨訪管理相結合的形式,對其進行建檔后的健康管理。單位群體健康管理的內容包括:①在單位舉辦4次健康教育講座,內容包括合理膳食、積極鍛煉、體檢結果解讀、健康自我管理知識及技能等;②在單位舉辦2次健康教育活動,活動內容圍繞講座內容展開。個體化隨訪管理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進行,內容包括合理膳食、減少鈉鹽攝入、適當運動、緩解心理壓力、避免過量飲酒等強化生活方式干預內容。對照單位高危人群僅建立慢性病高位人群管理信息庫,進行健康資料收集,不主動提供任何干預活動。
1.2.2隨訪
對干預組高危人群,社區醫務人員在基線調查后,即根據管理對象的危險因素,制訂個性化隨訪管理方案;隨訪時,監測其體質量、腰圍、血壓和各種高危因素的改變,同時進行健康教育,督促其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基線調查后3個月和6個月各隨訪一次。
1.2.3質量控制
研究方案經多位專家論證,以保證其科學性。現場調查員均接受統一培訓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以減少調查過程中的主觀偏倚。現場調查階段有專人進行質量控制工作,以保證調查過程的高質量進行。數據錄入采用平行雙錄入,以避免數據錄入過程中的錯誤。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連續變量以均數表示,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均數的比較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研究對象基本情況
干預組單位在職員工共479人,篩檢高危人群150人;對照組單位在職員工共575人,篩檢高危人群150人。2組高危人群的一般特征如表1所示。與對照組高危人群相比,干預組人群本科及以上、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所占比例較高,有肥胖、高血壓家族史者所占比例較高,腰圍超標者所占比例較低,血壓水平在130mmHg~139mmHg/85mmHg~89mmHg者所占比例較高。
2.2健康知識知曉情況
干預組高危人群在項目開始初期對利用體質量指數(BMI)、腰圍判斷肥胖標準的知曉率分別為12.7%和14.0%,在接受系統干預后,知曉率分別上升到76.0%和71.3%,知曉率的改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對照組人群在接受管理前、管理后對BMI、腰圍判斷肥胖標準的知曉率也均上升(P<0.001)。干預組人群知曉率上升的幅度分別為63.3%(BMI標準知曉率)和57.8%(腰圍標準知曉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人群(32.6%和52.7%)。干預組人群在項目初期對烹調油、食鹽用量標準的知曉率分別為8.7%和61.3%,在接受系統干預后,知曉率分別上升到76.7%和88.7%(P<0.001)。對照組人群在接受管理前后對烹調油、食鹽用量標準的知曉率也均上升(P<0.001)。干預組人群知曉率上升的幅度分別為68.0%(烹調油用量標準知曉率)和27.4%(食鹽用量標準知曉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人群(36.7%和16.0%)。
2.3健康相關行為
干預組、對照組2組研究對象每日吸煙率、每周飲酒率、身體活動水平、體質量測量的頻率在管理前后的改變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研究對象過去半年控制體質量、使用控油/減鹽措施的比例較管理開始前有所提高(P<0.05)。2組研究對象的血壓測量頻率、血糖測量頻率、血脂測量頻率均較項目開始前有所改善(P<0.05)。干預組經常體育鍛煉的比例較管理開始前顯著提高(P<0.05),而對照組在管理前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4空腹血糖及血脂水平
干預組研究對象在接受管理后,空腹血糖水平較管理前有明顯下降(P<0.01),各項血脂水平較管理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研究對象在管理后空腹血糖及各項血脂水平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2.5自評健康狀況
干預組與對照組研究對象在管理后自評健康狀況認為很好和好的比例分別上升約5%和3%,管理前后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不健康飲食[2]、吸煙[3]、飲酒[4]、肥胖[5]、高血壓[6]、糖尿病[7]、血脂異常[8]是常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危險因素,導致巨大的疾病負擔。既往居民健康監測數據顯示,昌平區成人超重和肥胖率、吸煙率、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率均明顯高于同期北京市平均水平[9-11]。在人群中有效控制及干預這些危險因素,進而預防心腦血管等慢性病的發生,降低疾病與經濟負擔,是昌平區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控工作的重點。既往居民健康監測數據顯示,昌平區男性肥胖率在中年人中(40歲~49歲)最高,而隨著BMI水平的升高,血壓、空腹血糖、血脂水平均隨之升高[11-13]。考慮到中年人多為在職人群,在工作單位有組織地進行健康篩檢,能更高效地識別高危個體,進行健康管理與干預。基于此,對昌平區六家機關單位的在職員工開展了慢性病高危人群篩查,對其建檔并定期隨訪。在健康知識知曉方面,在隨訪結束后,除腰圍的健康標準外,干預組及對照組其他健康知識的知曉率均提高到了75%以上。這一結果提示,在職業人群中,由于具有相同工作背景,個體間交流頻繁,健康篩檢、建檔、隨訪這些過程本身也可以在職業人群中引起他們對健康問題的關注,引導他們了解更多健康相關信息,并進一步幫助改善他們的健康相關行為。這也與既往的研究[14]結果一致。在健康行為改變方面,干預組經常鍛煉者的比例在隨訪后顯著升高,這可能與干預人群參與了系列健康教育活動(如集體組織健步走等),并接受了強化生活干預有密切關系。在單位統一組織健康活動,形成一定氛圍,再加上同事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更容易促使健康相關行為的改善[15]。2組研究對象的自評健康狀況在研究前后均未有明顯改變。自評健康狀況是一個相對綜合的指標,受個體健康、健康行為、社會文化的影響[16]。本研究的隨訪時間僅為半年,無法從這一相對綜合穩定的指標中看到變化。本研究在各個階段均進行了嚴格的質量控制,結果真實可信。依據研究結果,隨訪后研究對象的健康知識有所提高,多項健康行為有了改善,并且在接受系統健康教育及強化生活方式干預的人群中提高和改善幅度更為明顯。依托于共同工作環境,在職業人群中有組織的開展健康管理項目,能夠有效識別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提高他們的健康知識水平,促進有益健康行為的形成。這一方式可作為經驗推廣,與健康食堂、健康單位等共同成為職業人群中健康促進的工作模式。
作者:彭文娟 單位:北京市昌平區城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