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口腔健康教育與兒童口腔健康狀況分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目的觀察口腔健康教育對提高兒童口腔健康狀況的效果。方法采取隊列研究方法,選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6月遵義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收治的初診患兒60例作為干預組,給予口腔健康教育;選取2014年5-11月未實施長期預約復診的初診患兒60例作為對照組。觀察時間均為6個月,比較2組患兒口腔健康狀況。結果2組患兒的家長干預后3、6個月口腔疾病預防意識評分,以及2組患兒干預后3、6個月復診次數、復診人數、口腔健康狀況(牙齦出血指數)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取口腔健康教育措施能大幅度提高患兒口腔健康狀況及復診率,也能增強家長口腔健康意識,注重孩子口腔衛生狀況。
[關鍵詞]兒童口腔醫學;健康教育,牙科;病人預約和時間安排;口腔保健;牙齦出血
據長期觀察及相關回顧性研究表明,大部分門診患者就診完后幾乎未收到所屬科室的回訪電話及電話提醒復查[1-3];大部分專科門診也未整理患者檔案并定時、定員提醒患者復診,這與目前患者量大、醫療資源不足有關,造成患者看病難、排隊難、候診時間長、診療時間短、醫患溝通不充分、健康教育不到位的現狀。口腔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一個分支,是通過有效的口腔健康教育計劃或教育活動,調動人們的積極性,通過行為矯正、口腔健康咨詢、信息傳播等達到建立口腔健康行為的目的[4]。口腔健康教育在口腔公共衛生領域運用較廣,而在臨床工作中由于患者多、工作量大而做得不是很到位。有學者針對復診率不高、對患兒未給予有效管理、家長口腔專科知識薄弱而不知道如何維護孩子口腔健康等問題導致患兒再次就診時不是有新牙疼痛就是滿口爛牙的情況,認為應通過采取口腔健康教育的方式管理患兒,及時發現,早期治療,更好地維護兒童口腔健康[5-7]。本研究通過隊列分析探討了在干預及非干預模式下患兒口腔疾病預防意識、復診人次、復診人數、口腔健康狀況等,旨在為牙科患兒口腔健康管理提供思路和方法。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遵照“遵義醫學院倫理學原則”完成診療。選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6月遵義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收治的初診患兒60例作為干預組,2014年5-11月未實施長期預約復診的初診患兒60例作為對照組。120例患兒男女比為1.2∶1;年齡0~14歲,平均(7.3±2.9)歲。
1.2方法
1.2.1干預方法
1.2.1.1對照組
診療結束后進行刷牙健康教育宣傳,告知患兒及家長定期復診并寫在病歷上,未錄入資料且不給予定時電話提醒。對照組患兒沒有科室微信。
1.2.1.2干預組
建立電子檔案、輸入患兒信息、所有家長掃科室微信二維碼進入科室公眾號,每周兒童口腔疾病宣教知識。初診時護士進行細致的口腔宣教,結束治療時發放簡明易懂的宣傳資料。基本判斷下次就診的醫療內容,下次就診前3~5d時科室護士電話提醒患兒的家長帶患兒復診。
1.2.2觀察指標
采用短期隊列研究。于初診時,干預后3、6個月進行口腔疾病預防意識評分,并比較2組患兒復診次數、復診人數、口腔健康狀況等。口腔疾病預防意識評分采用問卷的方式對2組患兒的家長進行調查,包括口腔衛生保健、口腔清潔措施和口腔常見疾病防治(如牙體疾病、錯頜畸形等)。問卷內容均在微信和宣傳資料中。共20題,分為單選和多選題,每題5分,多選題如多選少選均不得分。因本研究觀察時間較短,因此,采用牙齦出血指數評估口腔健康狀況較為客觀,連續抽查2個月,每個月抽查2組患兒月初就診的5歲孩子各20例。每例抽查6個指數牙,每個牙查4個面。
1.3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患兒的家長口腔疾病預防意識評分比較
2組患兒的家長初診時口腔疾病預防意識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患兒的家長干預后3、6個月口腔疾病預防意識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2組患兒3、6個月復診次數比較
干預組患兒3、6個月復診次數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2組患兒3、6個月復診人數比較
干預組患兒3、6個月復診人數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2組患兒干預前后牙齦出血指數比較
2組患兒初診時牙齦出血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患兒干預后牙齦出血指數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口腔健康教育在口腔公共衛生領域運用較多,但在臨床工作中由于患者量大,卻做得較為簡單,患兒復診脫失率高,資料也沒有重新整理進入系統,沒有專人負責進行復診提醒,口腔宣教也做得不夠規范和到位。相關研究表明,大多數患兒就診的首要原因為齲病,大多數患兒都是家長發現明顯問題或患兒疼痛才就診[8-10]。定期檢查者鳳毛麟角。口腔健康教育、檔案建立、專人負責、知識傳播媒介對患兒口腔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口腔知識對大多數群眾而言并不熟悉,很多人連刷牙都不重視,第4次全國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5歲兒童患齲率為70.9%,12歲兒童患齲率為34.5%,高于10年前的5歲兒童患齲率(65.1%)和12歲兒童患齲率(26.7%)[11-12];每1萬名兒童中平均1名兒童口腔科醫生,表明醫療資源明顯不足。群眾得到針對性預防保健的信息渠道不多,單靠患者到醫院進行椅旁宣教遠遠不夠。本研究干預組采取就診時護士宣教、發放口腔知識宣傳單、科室公眾號掃碼的形式等拓寬了患兒的家長獲取口腔知識的途徑。結果顯示,干預措施對提高口腔疾病預防意識、增加復診次數及復診人數、改善口腔健康狀況均具有明顯效果。很多患兒的家長在首次急診解除患兒疼痛后就因為不重視、忘記、不愿多次復診等導致復診率低,復診人次少,但治療并沒有結束。經健康宣教及電話提醒,很多患兒的家長在認識到兒童口腔問題的嚴重性后主動復診,更重視兒童的口腔健康。采取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是必要和有效的。運用口腔健康促進的方法,配合微信,現場健康宣教,改變目前很多兒童牙痛才就醫的模式,提高患兒的家長的依從性,養成定期復查習慣,及時處理新發現的口腔問題,不要兒童一口爛牙或牙痛才就診,提前預防比亡羊補牢效果好,既讓兒童口腔健康得到有效管理,也能讓患兒的家長獲取口腔保健知識,長久堅持可獲得明顯的社會效應。
作者:鐘雯怡 湯莉 袁燕 馬彬 蘭春 許潔 單位:遵義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預防與兒童牙科 遵義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