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會計人工智能對會計教育應對策略,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進入21世紀以來,社會發展演化呈現加速態勢,從網絡時代到大數據時代,而后進入人工智能時代,時間間隔不斷縮短。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加持下,一個“萬物互聯,人人在線,事事算法”的人工智能時代正在到來,會計教育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從會計人工智能視角探究其對當今會計人才及教育的影響,面對挑戰提出五大改革創新建議,讓會計人工智能技術更好地為會計領域服務。
[關鍵詞]會計人工智能;會計教育;應對策略
1會計人工智能發展概述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是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技術科學,簡稱模擬人類智能。自1956年美國達多馬斯大學召開人工智能夏季研討會開始,人工智能正式成為一門學科。人工智能分為弱人工智能、強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和超級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可以替代計算、預測和搜索功能,強人工智能具備人類思考、認知能力,而超級人工智能擁有比人類最優秀智能更聰明的智能。人工智能呈現加速發展態勢。2012年深度學習算法在ImageNet比賽后被廣泛運用,2016年德勤財務機器人問世,AlphaGo打敗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2018年第一家無人銀行開業,人工智能作畫等等。智能機器人不再僅僅機械執行人類指令,而是通過大數據、云計算完成深度學習,這意味著未來存在一種可以稱之為機器人的新物種或新人類出現的可能性。會計人工智能引起會計界普遍關注源自德勤財務機器人研發成功與使用。會計人工智能與會計電算化、會計信息化、會計機器人等概念并不相同。會計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在會計領域的相互融合與應用,其概念更為全面。會計人工智能是研究、模擬、延伸和擴展人在會計領域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通過智能感知、智能學習、智能推理、智能處理對會計信息進行處理,實現對會計人員智能的模擬。會計人工智能的影響力正在獲得更多關注,彭啟發(2019)指出中化國際公司利用會計人工智能實現了財務流程自動化;商業銀行引進畢馬威財務機器人,完成智能數字化業務流程處理。劉雄濤(2018)認為會計人工智能將對經濟增長產生的影響,對人力資本的替代作用更強。會計人工智能對會計教育也正在產生重大影響。
2會計人工智能對會計教育的挑戰
2.1培養方式的挑戰
會計人工智能的發展將改變人機關系,從而影響會計教育培養方式。會計人工智能不斷升級,智能機器的數據處理、決策分析效率和準確性更高,人的主導地位將受到威脅和挑戰。若智能發展到強人工智能或超級人工智能階段,人工智能與會計領域深度融合,智能機器具備比會計人員更優秀的智能,機器可能成為主導者,人將喪失主導地位。在會計教育方面并未重視在會計人工智能發展下人機關系問題,在教學中更多重視理論教學和書本知識的傳輸,缺少上機操作、實驗實訓課程安排,信息化手段運用不足。若會計人工智能機器功能愈加強大時再改變教育手段和方法,教育的實施會更加被動。
2.2培養內容的改變
會計人工智能會對傳統會計確認、計量、報告、核算及監督方法與流程產生影響,從而影響會計教育培養內容。實務界呈現出手工、電算化、信息化、智能化共存態勢。智能化對會計教育挑戰更大:德勤財務機器人可以實現智能閱讀,海量文件快速作業,高效處理數據。安永在業務和客戶服務中使用了兩千多個機器人,節省210萬小時。人工智能已實現了快速處理數據、按類別歸類賬戶、自動生成憑證、生成實時報表以及出具分析報告等功能。運用機器人可以減少會計信息失真及降低企業成本,壓縮主觀判斷空間,提高信息準確性。會計人工智能逐步替代傳統確認、計量和報告,會計職能受到影響。核算職能將被取代,監督職能則會強化。在會計培養教育中,多數高校雖有信息化培養,但缺少智能化課程。針對最新發展趨勢、業務流程的改變、對職能的影響等內容缺少深入講解和培訓課程。
2.3培養方向與結構調整
目前高校以培養財務會計人才為主,人才培養方案中并未強調會計人工智能的發展與應用。在會計人工智能的影響和沖擊下,財務會計崗位將大大縮減。牛津大學的一份研究報告,智能化機器人將取代35%的崗位,會計排名較前。企業從成本、效率、準確性角度出發,會更傾向使用會計人工智能,大量財務會計人員面臨失業風險,向管理會計轉型成為必須。仍以培養財務會計人員為主的專業和學校會逐漸被市場淘汰。會計人才結構需要調整。初級會計人才數量龐大,中高級會計人才數量少,注冊會計師仍有缺口且呈現出年齡結構老化的特點。會計人工智能首先沖擊基礎會計人員。大量會計人才還沒有適應會計人工智能逐漸普及的現狀。專業性強的會計智能培訓數量稀少,會計人工智能再教育方面沒有相應配套機制。
2.4信息安全培訓與法律邊界挑戰
會計人工智能的業務流程通過預設代碼完成,代碼存在被攻擊的風險,信息安全風險增加。信息安全局勢在不斷升級,若企業系統發生癱瘓、數據丟失,將會給企業造成極大影響和損失。目前缺少會計信息安全防控的處理、培訓教育。會計人工智能仍屬于新型業務,其發展速度快于法律更新的速度,在決策失誤、責任擔保等方面存在法律界定風險,例如會計人工智能系統若被人為操縱法律責任將如何認定?若其造成企業損失及社會不良影響,經濟后果和法律責任怎樣處罰?會計人工智能是否會產生人格?此類問題將逐漸凸顯,對法律邊界界定形成挑戰。
3應對策略
3.1升級高校會計人才培養模式
教育部下發《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提出智能人才的培養是關鍵。高校應根據企業調研、社會實際需求以及會計人工智能發展重新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將人工智能納入高等教育培養中。建設智能實驗室,加大會計人工智能實訓實踐、仿真模擬的課時量,加大管理會計理論及實踐課時,根據更新的業務流程設置課程,培養學生主導地位和意識,從會計教育源頭做起。加大對教師進行人工智能、管理會計等方面等培訓,進行學生問卷調查及評估回訪,對其培養發展方向進行管控,從生源做起貫徹國家人才強國戰略,加強我國在國際會計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3.2走出慣性區,適應會計人工智能新流程
部分企業財務人員工作內容與形式相對穩定,對會計人工智能發展沒有直觀感受。但以其發展速度,影響全行業只是時間問題,會計人員應走出自我慣性區,通過網絡課堂、會計人工智能培訓、研討會議、獲取資格證書等再教育形式不斷提升知識技術水平和智能化操作能力,適應會計人工智能下的新流程、新要求,以免被社會所淘汰。
3.3培養管理會計,高端人才
在會計人工智能的沖擊影響下,會計教育應轉向以管理會計為重點的培養模式。管理會計作為未來會計領域的“藍海”,人才缺口達300萬人。財政部的《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管理會計基本指引》和《會計改革與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均強調管理會計人才的重要性。會計教育應轉變方向,重點培養精于理財、善于管理和決策的管理會計人才。2018年10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以人工智能發展現狀和趨勢為主題集體學習中指出,要堅持需求導向、市場倒逼的科技發展路徑,打造高層次人才培養平臺,加強后備人才培養力度,為科技和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會計教育應調整人才結構,控制基礎人才數量,建設智能化會計人才培養梯隊,培養智能信息化高端會計人才。
3.4加強信息安全培訓及法律界定
萬物互聯的智能化時代,信息安全以及法律邊界界定尤為重要。人機關系中應由會計人員為主導,不能過度依賴技術甚至由智能影響控制。會計人員應加強對信息安全以及智能的監管控制,增加信息安全培訓,重視人本管理。逐步將人工智能法律界定問題在《會計法》《證券法》《公司法》等法律中加以完善,制定相應會計標準并進行宣傳培訓,避免財會人員利用會計人工智能產生有損公司、社會利益的行為。
3.5把握時機,占領先機
智能革命是第四次工業革命,世界大國目前處于統一起跑線上,這是中國的機遇。在公司數量以及融資規模上,中國與美國已經形成二強爭霸局勢。普華永道預測中國有望在2030年成為世界第一人工智能大國。目前我國會計人工智能應用層、技術層方面表現良好,在核心技術基礎層比較欠缺,例如算法、數據、芯片。應提倡、重視基礎層的研發與應用,在會計教育中重視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鼓勵學生跨專業合作交流、學習研究。把握發展時機,順應局勢,占領先機。早創新、早研發、早培訓、早落實、早推廣,讓會計教育為會計人工智能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4總結與展望
會計人工智能是時代的產物,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實時賬表、多樣化報告、賬務自動化等逐步實現,未來會計人工智能將形成人機合一、虛擬與現實合一、自主智能、機器中介消失、深化決策、跨界融合等一系列新趨勢。會計人工智能影響會計教育培養的方式、內容、結構以及信息安全和法律邊界,作為面對者不能采取打壓、逃避的方式,應積極面對,從會計教育領域改革創新做起:高校生會計培養模式;會計人員走出慣性區,通過再教育等適應新形勢;著力培養高端人才、管理會計和信息智能化人才;加大信息安全管控和法律邊界界定;把握時機,占領先機,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擴大和深化會計領域的廣度和深度,增加會計行業的產值,更好地為會計教育服務。
主要參考文獻
[1]付華.基于智能制造環境的企業智能財務創新[J].財會通訊,2018(29):64-67.
[2]高奇琦.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重識中國與世界的關鍵———智能革命背景下的全球大變局[J].探索與爭鳴,2019(1):28-31.
[3]彭啟發,王慧秋,王海兵.會計人工智能存在的風險與對策研究[J].會計之友,2019(5):114-119.
[4]楊虎濤.從人機關系到跨人際主體間關系———人工智能的定義和策略[J].自然辯證法通訊,2019(12):9-14.
[5]鄭明.論人工智能下會計人員的轉型[J].財會學習,2019(4):96-98.
[6]鄭志峰.人工智能時代的隱私保護[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9,2(5):51-60.
作者:陶思奇 尹平 單位:南京審計大學金審學院 南京審計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