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學生學習基礎課程非會計學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很多高校為非會計類專業的學生開設了會計基礎課程,研究如何提高這門課的學習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當前,非會計專業開設會計學課程存在著教師培養目的不明確、教學模式不合理、考核方式單一、缺乏針對非會計專業學生的會計教材、教師不能結合專業實際舉例講授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在講授會計學課程時,要以學生視角組織教學,針對不同的對象,有目的地調整教學內容,合理運用教學手段,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主動思考、積極實踐,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達到最佳的效果,培養學生的能力。
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會計作為金融通用語言在經濟管理活動中作用凸顯。了解和掌握會計基礎知識、讀懂會計數據內容已成為現代企業經營管理者的必備技能。因此,國內很多高校非會計類專業也都將會計基礎課程作為專業必修課來對待。絕大多數非會計學專業學生在剛接觸會計基礎課程時有強烈的興趣,對課程學習抱有很大期望。但會計基礎課程的理論性、應用性較強,隨著學習的深入,尤其在會計學原理、會計分錄編制以及賬務處理方面,很多學生因為內容枯燥,教學形式單一,失去了學習興趣,學習質量下降。所以,研究如何提高非會計專業學生會計學的學習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非會計專業開設會計學課程存在的問題
筆者對本校非會計專業的學生(在校生及畢業生)發放了1000份問卷調查,通過對859份有效問卷結果的分析并結合本人的教學經驗,對非會計專業開設會計基礎課程的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等進行分析。
(一)教師培養目的不明確
會計專業學生學習會計基礎課程的目的主要是學懂記賬方法、弄通會計分錄,并為深入掌握更多會計知識,成為專門人才打下基礎。非會計類專業學生的會計課程學習是為了能夠使用會計知識為自身專業提供幫助,并不是要培養學生成為會計類專門人才。這類學生應該在學習會計基本理論知識和熟練掌握實踐操作方法上下功夫,著重學習如何將相關知識應用到自身專業的實踐中去。如:會計數據信息如何產生,會計報表包含的相關信息項目,記賬憑證如何記錄審核等。現實的情況是,有些教師為了方便,在講授會計學課程時并沒有考慮兩類學生學習需求的不同,而是使用統一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考核方式,沒有做到非會計專業和會計專業的教學實操和考核標準應有所區別,從而導致非會計類專業的學生在學習中倍感壓力、接受效果較差。
(二)教學模式不合理,考核方式單一
非會計類專業會計基礎課程的教學模式基本照搬會計專業模式,授課教師也是會計專業教師,并按照會計專業的教學方法,全面控制教學內容,忽略了學生的接受程度。同時,也沒有根據非會計專業學生的實際,有針對性地結合相關專業增刪內容,仍然沿用教材、課堂為中心進行“填鴨式”教學的模式,缺乏教學互動環節,使教師和學生關系變得更加刻板和固化。考核是檢查教學情況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對非會計專業學生使用傳統閉卷考試方式進行會計基礎課程考核,不能反映出非會計專業學生的真實水平,也無法使教師了解學生有哪些財務能力在自身專業領域中得到了提升。這是一個突出問題,更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
(三)缺乏針對非會計專業學生的會計教材
非會計專業學生學習會計基礎課程,缺乏與之相對應的教材,絕大多數教材都是按照會計類專業學生能力提升和素質提高而編寫的。這類教材專業性過強,兼容面過大,忽略了不同專業之間學生能力的差異。通過調查了解到,95%以上的高校會計專業和非會計專業會計基礎課程使用的教材或者教材的體系是相同的。仍然從講述會計學基本原理、基本理論知識,經濟業務核算,會計憑證制審、財務報表編制及賬簿登記方法等專業會計人員的基本工作要求,對各類學生組織相同的教學內容和培養相同的會計能力,這顯然不符合非會計類專業學生的專業要求和未來工作需要。同時,教材理論內容較多,實操內容較少,專業術語較多,解釋舉例較少,這些不足必然導致學生學習難度加大,對會計基礎課程產生抵觸情緒,也不利于教師根據不同專業特點開展教學。
(四)教師不能結合專業實際進行案例教學
會計基礎課程是具有一定專業性的課程,課堂上教師授課大多偏向理論講授,內容過于深奧,很少有效地結合實際情況來為學生舉例講解。像會計基礎、會計職能、會計恒等式、會計基本假設、會計要素及會計計量、記錄和報告等基本理論內容都是會計類專業學生要求必學的。但是,對非會計類專業的學生來說,因接觸會計專業內容較少,且與自身專業結合不緊密,無法從基礎知識學習中得到會計能力提升。尤其在沒有本專業的相關案例說明和各知識要點的實際舉例講授的情況下,會計假設和會計基礎等理論內容就顯得深奧難懂、脫離實際。
二、非會計類專業教學應注重學生視角
在講授會計學課程時,教師要針對不同的對象,有目的地修改教學內容,合理運用教學手段,調整教學方法,使非會計類專業的學生在學習中有所側重,合理安排學習內容和學習時間,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一)內容維度是以學生視角進行教學的靈魂
作為核心,內容一直以來都占據著會計基礎課程教學的重要位置。學校在針對非會計專業學生設計課程、策劃教學大綱時應集體論證,并經過試講教學和教學效果反饋之后加以確定。好的會計基礎課程內容理應繼續保留,但同時也要在教學內容的質量方面進一步改進和創新。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加強互動型教學的環節,打造常態化“三位一體”(講授教師-學生-督導反饋)互動交流渠道。為學生提供愉悅的學習感受,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使非會計專業學生的會計能力得到提升。
(二)平臺維度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強大技術支撐
在加強非會計專業會計基礎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學平臺的使用仍處于一個較為薄弱的環節。平臺對學習實效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應涵蓋授課、學習、網絡答疑、互動交流、反饋等過程。如今,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硬件越來越趨于穩定,能夠為教學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持。教學技術包括多媒體技術、數字音像技術、計算機技術、VR技術等,這些技術會越來越多地應用于教學領域。同時,軟件功能也會更多地應用到相關專業的教學中,學生通過平臺不僅能夠定制學習內容,甚至能夠實現各種APP終端學習以及學習過程的線上線下互動交流和學習反饋等。這樣在內容、時間、空間上拉近了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以學生視角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就可以方便快捷地完成。
(三)服務管理維度是達到良好教學效果和實現價值目標的保障
服務管理既要注意從服務學生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實現價值目標,又要注重從管理學生的規范性、學習目標的導向性方面去不斷完善教學。通過明確的人才培養方案設立教學規則、教學反饋流程來規范教學,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使非會計專業的學生能在會計基礎課程學習中學有所得。服務環節做到為學生提供優質化的服務,滿足學生在學習會計基礎課程中所提出的各個方面的合理要求。同時,對不合理要求和其他問題做好解釋說明工作。
三、教師的教學模式應貼近學生視角來實施
(一)以學生思考為核心的“啟發式”教學有利于吸收理論知識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啟發式”教學,遵循學習的客觀規律,根據教學任務安排,從學生視角出發,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以帶動學生思考,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并通過自身的學習活動掌握知識技能。啟發式教學的重心在于設置實踐案例環境。把理論知識真正運用在實踐中,消化在專業素養中。在會計基礎課程中,很多知識都能和實際聯系到一起。例如,某人創業,首先需要的就是資金,資金可能是自己擁有的,也可能是向機構或個人借來的。這樣,債權人、所有者的知識點就可以結合起來了。
(二)運用問題案例式教學方法有利于完善教學環節
會計基礎課程知識理論性較強,問題難點相對較多,并與實際聯系密切,教師在課堂上應先對重點、難點知識進行講授,然后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隨后教師運用案例式教學來開展教學活動。一個完整的企業經營業務在每個時間段都會產生大量的案例內容,教師可針對不同知識點和問題選取不同環節的案例作為教學資源,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變為容易理解的現實內容,最后教師再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重點集中講解。通過讓每個學生參與討論和實踐的方式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學習效果,而且也完善了不夠豐富的教學環節。
(三)使用網絡信息技術有利于優化教學效果
在進行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運用“互聯網+”的思維對教學手段進行升級,建立教學平臺。在符合人才培養方案要求的前提下,積極運用視頻、動畫、音樂、圖像等素材,設計出富有特色的微課視頻、PPT課件,并充分利用現行網絡軟件平臺分享教學內容和知識點案例,使網絡軟件平臺成為提升教學質量、打造非會計專業學生會計實用能力的有力抓手。利用網絡平臺,學生不僅僅局限在固定時間的教室或實操室里進行課程學習,還能夠針對重點、難點內容反復學習,提高案例學習的質量,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
(四)完善會計基礎課程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客觀評價反饋
課程考核評價是反映教學質量和提高教學效果的必要環節和重要手段,針對非會計專業學生使用不同的考核方式,是完善會計基礎課程教學的重要內容。改變傳統的考核方式,可以將過程考核和結果考核相結合,并提高過程考核的比重。建議參照學生的出勤、上課聽講狀態、回答問題質量、課堂實訓效果、隨堂測驗討論等情況給出每名學生的成績,最終以平時成績占70%、期末考試占30%的比例,來確定學生的綜合成績。綜上所述,非會計專業學生的會計基礎課程教學不能以通用的、刻板的理論知識講授為主,而是要以學生視角組織教學,充分運用問題討論式、案例式等教學方法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鼓勵學生主動思考、積極實踐,達到最佳的效果,培養學生的能力。
作者:高揚 單位: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