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中學有效性化學教學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課堂有效性的前提是制定適合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引領,是教學效果的預先設定。“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中學化學教學也是如此。這堂課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達成什么樣的效果,教師必須提前有所設計,體現在教學上就是要制定適合的教學目標。如“溶液組成的表示方法”一課,我就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溶液組成的一種表示方法——溶質的質量分數。2.溶液質量、體積、密度、溶質的質量分數之間的計算。3.溶液稀釋時溶質質量分數的計算。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解題能力。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的學習方法。新課程理念下,三維目標中,知識是基礎,能力是關鍵,情感是最高追求。三者由低到高,層層遞進,缺失其中任何一項目標的達成,課堂的有效性都值得商榷。
二、課堂有效性的基礎是對教材進行有效分析
我們的教材是依據國家制定的中學化學課程標準編寫的,是落實課程標準的最好的工具書。中學化學教材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依據,課前對教材進行有效分析是課堂有效性的基礎。試想,教師對自己所授課程的教材尚不熟悉,對教材的編排體系和內容安排不能做到了如指掌,教學中怎么能做到游刃有余呢?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又如何保證呢?如在教授“溶液組成的表示方法”一課前,我就對教材進行了深入的、有針對性的研究分析。
(一)對教材內容的總體分析
中學化學教材通過先講概念后運用的方式,介紹了溶質的質量分數這一溶液組成的表示方法,隨后通過列舉例題教會學生計算。通過計算,既加深了學生對溶質的質量分數這一概念的理解,又讓學生學以致用,將教材的有關概念聯系起來,達到融會貫通。
(二)對教材內容具體分析
教材在講解溶液組成的含義時,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由熟悉的“咸、淡”問題引出“濃、稀”的概念。再結合人的“甜不甜”的感受對應溶液的“濃與稀”。這樣的編排設計遵循著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知識的認知規律,學生接受起來不感到困難。這樣學生就了解了溶液組成的含義,在這樣的基礎上,教材再介紹表示溶液組成的方法,并給學生呈現了一個關系式。通過實例計算,真正教會學生有關溶質的質量分數的具體計算方法。通過舉例計算,教會學生具體計算方法屬于能力層次的目標,這是教學實效性的一個重要的指標。最后,教材常識性地介紹了其他表示溶液組成的方法:如體積分數表示的溶液組成,并指出根據實際需要,溶液組成可以有多種表示方法的道理。通過延深拓展,學生舉一反三,使學生明白學以致用的道理,學習的最終目的是運用所學指導生活,使人類生活得更好,這屬于情感上的升華,也是課堂有效性的最高追求。
三、課堂有效性的保證是做好課程結束后的跟蹤指導
為了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做好課程結束后的跟蹤指導。仍然以教授“溶液組成的表示方法”一課為例,初學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的概念,很容易跟物質的溶解度概念相混淆,教學中有必要在通過組織討論分析,使學生對二者加以區別,并給學生布置作業,完成溶解度與溶質的質量分數的比較表。對學生所交作業的追蹤評價,就能很好地了解到學生對這節課的掌握程度如何,本節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達成如何。因此,為了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做好課程結束后的跟蹤指導必不可少。
作者:張皓 單位:河北省廊坊市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