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中語文教學審美教育設計,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從教材出發開展審美教育
高中語文教學最核心、最常用的材料來源是教材,教材中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文學作品,教師可以將審美教育與教材要求緊密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從教材中獲得一定的啟發。高中語文教材中有大量經典的詩歌和散文作品,這些作品都是作者通過自身對社會、自然的認識為后人留下的文學財富。教材中的作品大部分都蘊含了豐富的人文價值關懷和強烈的情感元素。通過這些實在的具有生機和活力的美學教學資源能促進學生認知體系的形成,能培養學生對于情感的把握。例如,教材中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教師在解讀過程中,可以結合高中生的心理特點,對文章中的言語之美、形式之美和意境之美進行充分的分析,然后通過朱自清在文章描繪的優美的荷塘畫面將景色和人文情懷展示出來,指導學生進行想象,將美的畫面在腦海中不斷構建,這樣能使學生充分地融入美景之中,從而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
二、通過交流提升審美能力
美的感受不僅能夠在自身的感知中獲得,同時也能在相互之間的溝通中提升。在開展審美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通過指導學生閱讀相應的文學作品,使學生從作品中獲得一定的感悟,在此基礎之上采用合理的教學方式來幫助學生將自身的心理認知和體驗感受進行交流和碰撞,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美的理解。學生對于美的理解深度上的提升,也是審美水平的提高。例如,在教材《故都的秋》中,教師首先將秋之美景向學生展示,利用秋的視頻使學生產生置身其中的感覺,使學生的身在課堂之內,而心已經飄忽課堂之外,充分地將自身對美的感受延伸拓展,同時引導學生與父母溝通、與同學溝通,交流自己感受到故都的秋是怎樣的情景,通過對于不同感受的對比,最后指導學生完成一篇自己對故鄉之秋的感受文章。通過交流提升審美能力,教師要對文本內容進行充分的挖掘,將親情之美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將親身感受到的美通過溝通和交流進行傳遞,在表達過程中提升美的境界,在交流的過程中使學生再次感受美。
三、使用恰當的教學方法來呈現立體之美
文字對于美感的表達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由于本身沒有其他感受的沖擊,高中學生無法從簡單的文字中感受美之所在,更沒有辦法通過語言來對其進行描繪,這樣導致學生審美能力提升的難度增加,因此,教師可以采用多角度并舉的模式來吸引學生的視覺。比如,在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優美明麗的圖片、直接客觀的視頻、復雜生動的聲音來將美的畫面展現在學生的面前,這樣使學生不僅能夠通過畫面來感受美,同時也能透過視覺、聽覺來感受到美的存在,呈現出一幅圖文并茂的景象。例如,在教材《荷塘月色》中,教師可以準備大量的荷花美景的圖片,伴著月色淡淡光亮將荷塘映照,似有似無的感覺,月色、荷塘之光和荷花相互作為襯托,學生就能直觀感受到美。而通過對作者生活的社會環境和心理特點的把握也就會越來越接近作者的內心,去感受作者之感。
四、根據不同階段教學內容逐步提升審美感受
通過對心理學方面的了解,人對于某一事物的認知需要經歷三個階段,分別是體驗、聯想和創造的過程。由于不同學生的認知能力必然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在審美教育過程中教師也要注意這一點,按照層次水平的不同來逐步提升。在高中語文審美教育過程中,應當充分對學生的整體認知水平進行研究,分析其基本的認知能力范圍,從而可以讓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感受不同的美。在高中教材中,一年級感受的是散文的美,教師應當重點關注語言和結構之美,意境的感受需要通過實踐的積累才能完成。二年級主要是對我國文學作品、詩歌和小說的解讀,這時可以幫助學生進行聯想,提升自身的感知能力。三年級議論文較多,通過這些文章能夠對學生形成評價體系進行認識和輸出,使學生能夠感受思維辯證過程的美。高中語文作為高中階段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方面,教師需要嚴格對其進行關注,重視教學形式的發掘,通過科學有效的方法來使學生掌握審美的核心內容,通過多個角度和多層次審美能力的培養,最終達到審美能力提升的目的。
作者:馬占權 單位:甘肅省景泰縣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