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核心素養下高中語文寫作教學思考,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對于高中語文的寫作提出全新的要求,《課程標準》將立德樹人的思想作為寫作教學的理念,充分激發思維創造力作為寫作前的指導,通過審美鑒賞引導學生積極寫作,以弘揚傳統文化彰顯出寫作教學情懷。分析核心素養下開展語文寫作教學的意義,并提出核心素養下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策略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的概念,其既滿足素質教育下的教育整體性要求,又有助于全面提高學生各方面能力,尤其是寫作教學備受影響。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各個方面和高中語文的寫作教學具有密切關聯。其中:語言建構與應用的核心素養主要是要求學生充分理解與應用語言,經過分析、概括、總結等各種方式,促使學生透徹地了解與掌握語言,并將其熟練應用;思維發展的核心素養則要求學生在實際寫作中,注重學生的思維能力鍛煉,以促使學生成為有獨特思想的人才;審美素養的核心素養則要求學生積極發現美,在學習與生活當中,促進美育素材的積累,在學生自身的審美能力得到切實提高的同時,促使學生形成獨特的審美視野,讓學生通過寫作發現不同美;文化傳承的核心素養主要是語文教師給予學生恰當地引導,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三觀,對自身、對社會、對家庭都有正確的看法,從而實現傳統文化的發揚以及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
一、語文核心素養內涵及對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的意義
首先,語文學科的語言素養,有助于學生形成寫作的語言能力。就語言的建構與應用角度看,由于語言能劃分成口頭語言以及書面語言,而作文就屬于書面語言,且和學生自身的口頭語言具有密切的聯系,將口頭語言通過嚴密思維進行整理,就成了寫作的重要素材。學生會說,不代表會寫,想要會寫,就需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并有自身對語言文字的有效理解。如此,寫作活動才可以實現順利開展。因此,語言素養對寫作水平提高有著重要意義。在實際寫作中,材料的選擇和應用、審題與構思都與語言的建構和應用有著密切關聯。因此,學生只有充分掌握相關寫作知識后,才能更好地應用語言進行建構,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1]。經過語言知識的學習和積累,既能提升學生自身的語言素養,又能提供給學生豐富的寫作材料,從而使學生的寫作水平以及表達能力得到顯著提高。其次,語文學科的思維素養,有助于學生提高寫作的思維水平。思維的發展和提升素養也和高中的語文寫作有著密切的關聯。思維作為寫作的核心與基礎,如果離開思維,即便是學生有充足語言材料,其寫的作文也是一盤散沙,缺乏一定的邏輯性。就高中生來說,思維是人不可或缺的一項品質,任何的學科都需有縝密的思維。在語文寫作的教學當中,教師需注重學生自身的思維水平提升,如學生的邏輯分析、發散性思維,這都對學生的寫作有著重要影響[2]。總的來說,思維貫穿在寫作的整個過程中,不論是進行審題立意,或是作文的整體構思,都需有清晰且縝密的邏輯思維,因此,思維和寫作是有著密切關聯的。教師在寫作教學時,需注重寫作思路與構思,關注學生所發表的理解與看法,以促使學生提高寫作思維水平。再次,語文學科的審美素養,有助于學生提高寫作的審美水平。高中生自身寫作能力想要得到顯著提升,需要語文教師增強審美訓練,只有學生具備了相應的審美水平,才可以寫出具備美感的作文。因此,語文教師需指導學生積極發現實際生活及語文教材中蘊含的美,以此為寫作增添充足的鮮活素材。同時,教師需指導學生積極地發現美,不僅有具體的、能看見的自然美,而且還有人物精神以及人格等抽象美。經過教師引導,學生發現抽象或者特定的美,不僅能夠提高學生自身的審美能力,而且還能使學生在寫作時,能夠緊緊圍繞主題思想,以促使學生在寫作的時,能呈現出自身對美的看法與理解,并在寫作過程中,促進學生提高審美素養。最后,語文學科的文化素養,有助于學生充實寫作的文化底蘊。文化的傳承和理解的學科素養,通常要求學生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化自覺能力,樹立積極的人生理想,以切實增強學生的民族使命感以及社會責任感,這對學生的寫作水平提高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學生只有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才能讓學生對社會、國家、自然及文化形成正確的認識與思考,從而使學生寫出有積極態度且文化內涵豐富的作文,以促使學生自身的文化素養得到切實提高[3]。例如,在對《屈原列傳》(節選)開展教學時,學生不僅需要學習文章中的相關知識,而且還需感受屈原身上發生的事件及屈原的剛正不阿、不屈不撓的人格魅力,從而使學生獲得珍貴的寫作素材,并潛移默化地促使學生充分了解屈原的性格,感受到相應的責任感以及使命感。
二、核心素養下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的策略
(一)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的語言積累與建構
寫作屬于書面表達,而書面表達則是語言組合,注重語言積累以及建構是寫作教學的重要前提與基礎。在寫作教學中,其教學目標就是需融入語言知識的積累與建構。學生在學習寫作時,需教師給予正確地引導,以促使學生學會主動收集相關語言材料。同時,語文教師需樹立“生活處處皆語文”的教學觀念,引導學生仔細地體會、觀察與記錄現實生活。例如,在實際生活中通常會被忽略的廣告牌、多媒體中的新穎用語、社區宣傳用到的標語等。需注意的是,高中階段正是學生價值觀的形成時期,但是,高中生自身的辨別力尚且不足,當學生在實際生活當中學會通過利用多種途徑收集到語言材料后,語文教師需給予正確的方向引導,避免遇到與主流價值觀偏離的價值觀[4]。除此之外,語文教師還能通過閱讀獲得更為直接的語言材料,閱讀通常可分成課內與課外兩種閱讀,課內閱讀是語文教材中的經典、優秀的課文,這都是學生學習的語言范本,能讓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篇寫景抒情的文章,其第二自然段描寫的是月光下的荷塘。通過恰當的表現手法、豐富的修辭、優美的語言,對月光下的荷塘靜態美以及動態美進行了細膩的描摹,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通過優美片段的講解,教師就能指導學生積極摘抄與積累,或者模仿寫作,并給予合理的評價,不僅能實現教學目標的達成,而且還能實現寫作目標的達成,從而使學生的寫作水平得到顯著提高。
(二)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的思維發展和提升
高中生書面語言表達力的提高通常需訓練學生自身的思維活動。從語文教材的編寫結構可知,高中時期主要通過議論文、記敘文兩種文體開展寫作教學。因為議論文與記敘文是兩種不同的文體,記敘文關注的是培養學生自身的形象思維,而議論文則是培養學生自身的邏輯思維與辯證思維。形象思維通常更依賴于感官對外界的事物的感受,將外界的印象作為想象材料,其通常具有形象概括性、表達情感性、具體可感性等特點。通過對詩歌、散文、小說等體裁為主的文本進行閱讀,通常對學生的形象思維培養有著重要影響。其中,詩歌是作者自身豐富情感的濃縮,經過一個一個的意象塑造,形成意境,讓讀者從意境的創設當中,通過聯想、想象等,體會作者自身的情感世界,并成為鮮活的詩人。例如,在學習《登高》時,詩歌前兩聯描寫的景物,呈現一幅凄涼、悲涼的畫面,以表現出被疾病纏身的一個花甲老人在重陽時節登高的凄涼、孤獨的形象。學生通過學習詩歌,就能深刻地體會到詩人的孤獨情感,并依據詩歌,展開想象的翅膀,擴寫詩歌,讓學生深入體會詩人在晚年的孤苦無依,并實施再創造。議論文通過客觀的語言,嚴密的邏輯思維和理性的判斷論證觀點,便于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有明顯不同,形象思維是直接獲取事物表象,有著信息的情感色彩,而抽象的思維則是通過表面現象,找到事物本質的一種思維方法,具有客觀且理性的思維特點。在議論文的寫作當中,通常會用到理性且客觀的語言,而嚴密的邏輯思維與真實的論據,則能更好地支撐相關觀點的表達。例如,在開展議論文寫作的模板教學時,遞進式議論文的寫作模式,是由淺至深、從表及里的一個思維過程,而并列式議論文的寫作,不僅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促使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還能通過總分總的寫作格式,訓練學生自身的分析與概括的思維能力。
(三)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的審美情趣培養
高中語文的寫作教學當中,將文學作品當作載體的語文教學,對于培養學生自身的審美情趣有著重要影響,也呈現出語文學科具備的育人特色。高中語文的寫作教學主要就是將學生培養成發現與創造美的主體,創造美的基礎就是學會審美,以促使學生顯著提高審美情趣。第一,學會鑒賞文學作品呈現的語言美。在文學作品中,其語言美通常表現在作者應用的獨特表達技巧,學生通過相應的表達技巧體會到文學作品的語言魅力,并學會鑒賞語言美。例如,在對《荷塘月色》開展教學時,文本第二自然段細致地描寫月光下的荷塘,且用到了許多修辭手法,讀起來更加優美動人且生動形象,讓人閉上眼睛就好像是置身于荷塘之中。為了使學生在閱讀時主動體會到語言創造出的美感,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將描寫荷塘用到的擬人、比喻、通感等修辭手法給學生詳細講解,如果將這些修辭手法刪掉,再讀起來就味同嚼蠟,此時,教師可指導學生通過本段內容實施再創作,并與原文對照,讓學生體會運用修辭手法帶來的語言美。第二,學會鑒賞文學作品呈現形象美。在文學作品中,會塑造出多樣化的人物形象,在小說、敘事等體裁的學習中,分析與體會人物形象,其中,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美感則是依據人物自帶或作者賦予的情感反映,屬于學習文體的難點與重點。高中時期正是學生價值觀、情感態度形成的重要時期,在文學作品當中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能給予高中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例如:在《離騷》的鑒賞中,體現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憂國憂民的浪漫主義的詩人形象;在《赤壁賦》的鑒賞中,則體現出作者曠達、樂觀的心胸;在《紀念劉和珍君》的鑒賞中,則能展現作者的愛國主義的形象。經過對相關人物形象的分析,就能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情感態度。寫作屬于情感與語言的碰撞,學會體會語言的美感,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并通過相應的訓練,就能使學生學會欣賞美與創造美,并學會通過語言傳遞美與創造美。
(四)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的文化傳承
語言文字既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華民族的文明生生不息且源遠流長,這與通過語言文明進行文化傳承有著密切關系。因此,在高中語文的寫作教學當中,需注重文化的傳承和理解,感受并繼承傳統文化,這通常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組成部分。和閱讀相同,寫作也需注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引導學生理解與學習傳統文化,獲得文化的認同感,以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語文知識是文化的重要部分,文化的教育與傳承通常是語文學科的主要任務,經過仔細觀察語文教材,主要包含了文言文、古詩詞、戲劇、現代詩歌、散文等。其中,文言文、古詩詞包含了優秀的傳統文化以及民族文化,是具有民族特色化的文化。除此之外,現代文的閱讀中,也有著豐富的文化價值,通過吸收文化,就能使文化傳承有效落實在語文寫作的教學當中。同時,在寫作教學時,還需關注文化傳承屬于語文學科的內在要求,并在寫作教學當中予以重視。例如,2017年的高考中,全國的新課標一卷中,作文題將“中國關鍵字”作為材料,相關關鍵詞都和中國文化有著密切關聯,如大熊貓、一帶一路、京劇、長城、中華美食等,作文的要求則是選擇2~3個關鍵詞開展寫作。因此,高考對于民族文化的傳承極其重視,并通過該指揮棒,明確了在寫作教學時,應注重傳承文化。
三、結語
核心素養下的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的開展,不僅能促進教學改進,回歸到教育本質,而且還能將學生培養成有品格、有道德且社會發展所需的人才。因此,語文教師在寫作教學時,需立足于核心素養,培養學生語言的建構與積累、思維發展和提升、審美情趣與文化傳承,以促使學生的表達更加流暢,更具邏輯性,并促使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得到充分發揮。
作者:劉佰超 單位: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公道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