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中生物教學趣味性與實效性,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隨著國家素質教育和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改革也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和實質性進展。順應這一發展趨勢,筆者認為高中生物教學須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貫穿“學以致用”的能力培養主線、不斷提高生物教師專業素養等,努力提高高中生物教學趣味性與實效性。
關鍵詞
高中生物;實效性;趣味性
一、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新課程改革的主要導向,是期望教學真正回歸到“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使僵化封閉、一味灌輸的課程觀和教學觀轉變為開放式、多角色參與、探究生成式教學觀。在這個過程中,必須基于學生已有的生物知識開展教學,關注所有學生。一是不要僅僅把學生看成被動接受教育的對象,而應當注重學生的全程參與和體驗,在整堂課教學中都要發揮其“主角”作用,教師只能是“敲邊鼓”的引導者。二是不要害怕學生犯錯。須知,真理總是與謬誤相伴而行。學生在學習生物新知、探索生物學規律與奧妙的過程中,犯錯誤是難免的,在師生共同努力下改正錯誤就邁進了一大步。三是要給學生更多的展示機會,無論是讓學生講個生物小故事、小組合作探究過程中的代表發言,還是讓學生提出問題、鼓勵學生勇于質疑書本、權威,都要通過精心的教學設計留給學生一定的時間,不要上來就給學生以冷冰冰的、程式化的所謂“結論”。四是明確學科定位和培養目標。生物學作為一門古老又年輕的科學,與遺傳學、倫理學、數學、化學、哲學等學科有緊密的聯系,要使學生通過學習有所收獲,不僅掌握了生物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增強趣味性并能學以致用,提升應用能力,培養嚴謹細致的科學精神與不畏艱險、勇于探索的寶貴品質,并增強民族自豪感,以錢學森、屠呦呦等老一輩科學家為榜樣,甘于用科學的力量為國家和民族的復興貢獻一份力量。
二、貫穿“學以致用”的能力培養主線
實踐是認識的源泉,也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學習生物學知識如果不與現實生活聯系,既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又難以真正實現生物學學科價值。這就需要在課堂教學中精心選取“鮮活”的事例“錦上添花”。如在學習必修一第二章第3節《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時,筆者先播放一段利用利用DNA尋找汶川大地震死難者、偵破案件及親子鑒定的簡短視頻,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緊接著,設置了幾個由淺入深的小問題引導學生思考:1.你知道DNA是什么嗎?2.你還了解那些關于DNA鑒定的應用?3.思考為什么DNA能比較精確地定位一個人的身份?這樣,通過精彩的視頻播放和環環相扣的幾個問題設置,學生很快便明確了關于DNA的許多知識:其中文名稱是脫氧核糖核酸,是核酸的一種,還有一種叫做核糖核酸的物質,簡稱RNA。這兩種核酸就是細胞內攜帶遺傳信息的物質。核酸與生物的遺傳、變異、蛋白質合成有重要的關系。那么,為什么核酸能儲存遺傳信息呢?那還得從學習核酸的結構入手。通過學生的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學生們興致勃勃地找到了答案:核酸也像蛋白質一樣,是一種大分子,而且也是由一種叫做核苷酸的小單位組成的。核苷酸的共同點是一分子核苷酸是由一份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還有一份子堿基組成的;組成DNA的核苷酸是脫氧核苷酸、組成RNA的核苷酸是核糖核苷酸;核苷酸之間是通過磷酸與五碳糖交替連接而成的,進而通過一系列復雜的生物化學聯系,核酸才能儲存遺傳信息。
三、不斷提高生物教師專業素養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教師要做的不僅僅是喚醒學生,更要不斷地喚醒自己,給自己注入激情和活力。作為一名生物教師,首先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養,胸懷堅定的教書育人職責,用心靈照亮學生的心靈,用愛心去溫暖和融化每一位學生。其次,生物教師要有深厚的教學素養,要通過刻苦學習和鉆研全面掌握生物學科的基本知識、基本規律,掌握心理學、教育學的基礎理論與方法,掌握化學、遺傳學、倫理學等相關學科的基本原理與前沿趨勢,練就課堂教學的扎實基本功。要通過妙趣橫生的講述、精心的教學設計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融洽的師生關系,幫助學生茁壯成長。要充分利用報刊、廣播、網絡等現代大眾傳媒和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圖片、視頻、音頻、文字等展示一門具有蓬勃生命力的生物學科形象,要通過合理設計探究問題、分組討論、代表發言、師生共同總結生成等環節積極組織好課內探究活動,要通過課外調查等實踐活動形式使學生鍛煉動腦動手能力,使學生熱情擁抱豐富多彩的生物世界……學無止境,教師提升專業素養也永無止境。當然,社會各界特別是教育部門要完善相關政策,增加對教師培養的投入,支持與促進教師素養不斷提高。
作者:公方霞 單位:山東省臨沂第三中學
參考文獻:
[1]余文森.有效教學十講[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鄭慶金.教師如何走進學生的心靈.江蘇美術出版社,2011.